例为什么说儿童文学鉴赏是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分析]文学鉴赏是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这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共同遵守的规律。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再去论证鉴赏为什么是“再创造”,那就要费不少文字,也离题稍远了些。最好是借用文学的鉴赏理论,将重点放在“儿童文学”上,通过举例来说明“儿童文学鉴赏是对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解答]文学鉴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是由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而决定了的。文学语言具有不确定性,这首先是由文学语言所特有的不同于科学思辩用语的语象造型功能所决定的。当我们介绍一个人的外貌时,科学语言也许会从其身高、体重的具体数字、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肤色、发色等属性去入手,其效果具有唯一性。而用文学语言来描述,则往往用可感的生动的形容词、动词去描写、形容,造成一种形象感。比如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中的形象,作品的描绘是“又大又丑”,是只“丑陋的灰色小家伙”。因为这“大”、“丑”和“灰色”的界定非常模糊,读者就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结果,丑小鸭这个形象不仅有别于作家心目中形象,而且也与其他鉴赏者心目中的形象不尽相同,是鉴赏者个人根据作品中的描述而再创造的。
其次,文学语言是塑造形象的,但其形象,不具有绘画、雕塑、电影艺术那种视、听的直观性,只有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具体可感。比如,儿童在看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时,米老鼠与唐老鸭的形象是具体、直观的,儿童只需接受,不用去想象;而且这形象也具有唯一性,不同儿童鉴赏者所看到的米老鼠与唐老鸭的形象都是一样的。但文学阅读则不同。比如安徒生笔下“海的女儿”这一形象,童话描述是美人鱼,没有腿,下半截身子是一条鱼尾;当美人鱼获得人的形体时,作品中的描述也只是简单的“去掉鱼尾巴,生出两条腿,能像人一样走路”。其他方面的特征,只有靠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也就是说,作品给读者的形象具有不确定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千个少儿读者就有一千个“海的女儿”的原因,即便是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海面上屹立的“海的女儿”的铜像,也只是其中一个。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文学鉴赏过程中的创造性,还与读者是儿童、作者却是成人有很大关系。因为成人与儿童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人生体验不一样,对艺术的理解不一样。比如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面对同一文学形象,作家津津乐道,评论家也给予高度肯定与赞赏;而儿童读者却无动于衷。所以在儿童文学的鉴赏中,再创造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