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儿童文学鉴赏——指人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由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引发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和审美活动。
文学鉴赏的主动性——指在鉴赏过程中读者并不是对作品的被动接受,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发掘艺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
文学鉴赏的创造性——指在鉴赏过程中,读者借助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丰富、扩大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二)需补充的知识点
1.儿童文学鉴赏的过程
教学大纲要求学员了解鉴赏的过程,并将此作为学习重点,但教材并没有专门的论述,现补充如下。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先有意象,通过作家的创作活动,最后奉献出的是作品;那么,文学鉴赏首先面对的却是作品,通过读者的鉴赏活动,将其“还原”为意象。这种“还原”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具体来说,其过程大致如下:
阅读作品,破译语符。阅读是鉴赏的第一步,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文学鉴赏。而阅读的首要任务是破译语符。作者所要表达的所有内容,都隐含在构成作品的语符系统里。如果不认识文字,或不能理解字、词、句的含义,鉴赏过程就会受到阻碍,甚至根本无法进行下去。有的儿童读者无法进入作品中,与作者对话,文字常是最主要的障碍。
感受形象,再造形象。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读者在阅读中,看到某个字形,读到某个字音,就会在脑海中再现某个形象。比如在读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时,读者读到“丑小鸭”这个词,就会通过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出现丑小鸭的形象,但不同的读者脑中的丑小鸭形象,又不完全一样。因为文学语言所描绘的形象,不具有绘画、雕塑、电影艺术、戏剧艺术那种视、听的直观性;因而,无论作家描绘得多么详尽,其笔下的形象仍然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加之鉴赏者自身审美能力的差异,对形象的理解就更不可能是一致的。这也就是在不同的儿童读者心目中会有不同的“丑小鸭”形象的原因。换言之,每一个丑小鸭形象,既是鉴赏者所感受到的作家笔下的形象,又是鉴赏者个人的再创造,是作家和鉴赏者所共同创造的。
交流情感,领悟意蕴。在文学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为作品中的形象所感染,常常达到忘我的境界,不自觉地与作者一起构筑着多彩的艺术世界。比如,当小读者在鉴赏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时,他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名观众,甚至就是那个敢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读完这篇童话,回到现实中来的小读者会感到情感与心理上,都有所得。比如童话中小孩的“发现”与大胆,让他感到兴奋与满足;对童话中展现的昏庸无能的皇帝受骗子之骗,落得个**游行的荒唐结果,感到痛快。当鉴赏者在情感上有这些体验时,就会领悟到作家在作品中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评判——一种力透纸背的社会讽刺和批判意味。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对这篇童话意蕴所作的剖析:“那些皇帝、统帅、诗人,挖空心思去给自己弄些伟大的标志,可这全是假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破,就连皇帝也空空如也——一丝不挂!”这样一种哲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它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里闪耀着不灭的光芒。这篇童话也正因为具有了这一哲理性主题,才获得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至此,可以说一个较为完整的鉴赏过程已经结束。
2.儿童鉴赏文学的特殊性
一般来说,儿童的文学鉴赏能力比成人为低,多数情况下需要有教师、家长或其他成人的适当指导。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的差别,作为独立的鉴赏主体,儿童对文学的鉴赏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
(1)偏重直观感受,以感受性阅读方式进入作品。具体表现有二:一是重视第一印象。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开本、装帧、插图、版式及开读后的“第一感受”,对儿童读者的阅读选择或继续阅读有着直接影响;二是重故事情节,希望作品出故事,而且越快越好。
(2)易于情感投入。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理智较差,也因为经验和知识的限制,他们对作品中描绘的情景,会信以为真,因而在鉴赏作品时,他们比成人更容易投入情感,更容易参与到作品中去,与作品中的人物共苦乐同悲喜,甚至会忘记自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
(3)善于模糊解读。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儿童在解读作品中,往往会遇到他们弄不懂的地方,比如不认识的字词,不能理解的句子等。但他们却能跳过不懂之处,根据自己的解读,将形象进行重构、组合和补充,从而大体地把握作品的内容,获得一种朦胧的整体的审美感受。
(4)拙于鉴别评判。儿童对作品的评价不像成人那样,从主题高度、形象塑造和艺术水准等方面来进行鉴别评判。他们一般缺少理智的冷静的分析,而是凭自己的阅读感受,用“好看”或“不好看”、“有趣”或“没劲”这类情绪化的语言,来表明他们对作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