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儿歌——一种专为较小年龄的儿童创作的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易读易记易唱的诗歌样式。
摇篮曲——又叫摇篮歌、催眠曲或催眠歌,是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那种哄孩子睡觉时所吟唱的诗或歌。
游戏歌——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一种伴随游戏动作而诵唱的歌谣。
数数歌——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孩子识数的一种独具特点的知识性儿歌。
问答歌——又称问答调、对歌,指那种通过设问作答的形式来组织的儿歌。
谜语歌——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以歌谣形式表现的谜语。
连锁调——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运用修辞中“顶真”手法,将诗句组接起来,形成环环相扣、句句相连的结构形式。
绕口令——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拗口令、急口令,因为把许多近似的双声、叠韵词组织在一起,读起来十分绕口、拗口而得名。
(二)需补充的知识点
1.儿歌不是儿童诗
从欣赏对象看,儿歌适合于学龄前的儿童,他们不识字,主要靠听觉来接受;儿童诗适合学龄期儿童阅读,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更为少年读者喜爱。
从思想内容看,儿歌主题单一,浅显单纯,不一定有完整的内容和明显的教育意义,如一些摇篮曲、游戏歌等;有的主要是进行语言、思维训练的,如绕口令、谜语歌等。儿童诗重在叙事或抒情,有明确的主题和丰富的内容,形象性十分鲜明。
从表现形式看,儿歌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口语化;儿童诗一般篇幅较长,结构比较复杂,讲究遣词造句。
然而,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又是相对的,尤其是创作儿歌与儿童诗的界线并非十分明显,它们都是适合儿童接受的诗歌文体,同时文体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在创作中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诗化的儿歌和歌化的儿童诗屡见不鲜,这类作品往往又同时为儿童诗选和儿歌选所选录,如收入《儿童文学作品选读》“儿歌”部分的《坐火车》(柯岩)、《我给小鸡起名字》(任溶溶)和“儿童诗”部分的《摇篮》(黄庆云)等,就属于这类作品。
2.颠倒歌与字头歌
在教材所例举的7种儿歌类型外,颠倒歌与字头歌也是比较常见的。
颠倒歌,是传统儿歌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点是以大胆的想象、夸张,有意颠倒或混乱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景象的正常关系、正常顺序,造成一种荒唐、古怪的感觉和诙谐、滑稽的意味。如北京歌谣《稀奇稀奇真稀奇》:“稀奇稀奇真稀奇,麻雀踩死老母鸡,蚂蚁身长三尺六,八十岁的老头儿,坐在摇篮里。”
字头歌,是一种押韵特殊的儿歌形式,它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歌中每句的末字几乎相同,是一种特殊的“一韵到底”。在传统儿歌中,比较多见的是以“子”字和“头”字结尾的作品。这类儿歌大多比较幽默,容易造成一种风趣、滑稽的味道。如常福生创作的《小胖子》:“弟弟小胖子,拿把小锤子,东敲一阵子,西敲一阵子,‘小胖子,做啥子?'‘我在修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