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为什么儿歌必须琅琅上口?试举例说明。
[分析]所谓“琅琅上口”,就是指口语化,可读性强,而且读起来顺口,富有音乐感,这正是口头文学的特征。儿歌之所以必须琅琅上口,其根本原因是由读者的年龄特征所要求的,因为婴幼儿是靠听唱来接受儿歌,如果不琅琅上口,他们就难以接受。
[解答]儿歌主要是供幼童吟唱的,或者是大人吟唱给孩子们听的,表现出很强的口头文学特征,即对语言的要求必须琅琅上口。所谓琅琅上口,有两层意思。一是口语化,适合婴幼儿的语言习惯。如传统儿歌《摇摇船》:“摇摇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吃了糕饼上学校。”整首儿歌,就像儿童在自言自语。像“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就是十分典型的幼童口头语言,说起来十分顺口。另一层意思是儿歌的语言与结构富有音乐感。仍以《摇摇船》为例,不仅“摇”“桥”“宝”“包”“糕”“校”这些句末的字都押韵,而且长短句交替,读起来很有节奏感。正因为《摇摇船》在语言上具备了口头文学特征:口语化、押韵和阅读的节奏感,使得这首儿歌琅琅上口,流传很广。由此可见,琅琅上口是一首优秀儿童必须具备的条件。
例2从儿歌《听我话》,看儿歌的基本艺术特征。
《听我话》(作者:郑春华):“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分析]从某一具体作品来看儿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其实是要求通过作品分析,将其中所体现的基本艺术特征归纳出来。做这类题目有一个“捷径”,即是从已经知道的这类体裁的基本艺术特征出发,在作品中去找到证据。至于儿歌的基本艺术特征,教材已归纳出四点,即:主题单一;内容浅显;结构简单;语言通俗;音乐性强。但在分析作品时,可以打乱先后的顺序。
[解答]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听我话》一共只有三句28字,十分简洁。叙述的线索、层次也十分简明。这也是儿歌区别于儿童诗的显著特点之一。
其次,语言通俗,音乐性强。儿歌采用幼童口语,句式短,明白如话。而且以词为句,通过押韵、反复、长短句等手段,使整首儿歌一气呵成,节奏感强,有着音乐美。
第三,内容浅显。所说的小兔、小狗、小草,都是孩子们十分熟悉的身边事物,所要表达的也是一种孩子式的情感,不听话“就不跟你们好”。
第四,主题单一。这是与结构简单和内容浅显相一致的。《听我话》表达的就是爱护花草的主题。让小兔轻轻跳与小狗慢慢跑的目的,就是不要“踩疼小青草”,否则,“我就不跟你们好”。以孩子们表示感情的特有方式,鲜明地表达了保护环境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