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生平及主要著译年表(1 / 1)

高士其评传 韩进 5371 字 6个月前

1905年(1岁)

11月1日,出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市。原名高仕,别名成瑶。高士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祖父高伯谨喜作诗文;父亲高赞鼎曾任清朝外务部官员,亦擅长写诗;母亲何咏阁能写一手好字。

1906年(2岁)

随父母迁往苏州,住仓米巷10号。

1908年(4岁)

弟弟仕登死于白喉,初步意识到病菌——“小魔王”的可怕。在祖父的教读下,已经能够背诵《千字文》、《三字经》和《幼学须知》等。

1910年(6岁)

患白喉,险些丧命,更加仇恨“小魔王”。同年迁回福州,住花巷4号。

1911年(7岁)

祖父教他读《大学》,并给他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大道理。

1912年(9岁)

入福州北城小学二年级读书。

1913年(9岁)

转入明伦小学三年级就读。

1914年(10岁)

初小毕业。

1918年(14岁)

高小毕业,考取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8月到北京参加考试,因成绩优良,被编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初中二年级。入学不久,父亲调北平工作,举家迁往北平。

1919年(15岁)

“五四”运动爆发,高士其与同学一起写标语、印传单、上街游行,参加爱国活动。5月4日,在游行中任小队长,带头高喊“打倒列强!”“抵制日货!”“打倒军阀!”“取消21条!”等口号。

1920年(16岁)

参加青年会和万国童子军通讯社。在清华园参加世界基督教学生会议。

1921年(17岁)

寒假到沈阳参加华北运动会。同年初等科(初中)毕业,升入高等科(高中)。

1922年(18岁)

寒假去济南、泰山、青岛等地旅游。

1923年(19岁)

主动参加山东省华洋赈灾工作和修路工作,并当英文翻译,直接看到了农民生活的痛苦和农村社会的真面貌。暑假,申请到山东胶济铁路四方工厂实习三个月,回校后,用英文写了两篇论文:《胶济铁路四方工厂调查记》和《中国铁路的现在和将来》。前者获“周年纪念奖”,后者获“林钧纪念奖”。秋季,参加秋令营。

1924年(20岁)

升入高等科三年级。到广州参加第九届全国基督教青年会。课余时间,在清华周刊办公室、《年报》“经理小组”义务服务一年。

1925年(21岁)

任童子军队长等职。上半年,以全优成绩结束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学习,被保送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公费留学。8月离开上海,9月到达美国。经过入学考试,插入威斯康辛大学化学系三年级,学习无机化学。热爱科学,也酷爱文学。

1926年(22岁)

夏,进入芝加哥大学暑假班,由于各科学习成绩均为“超等”,而转入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和细菌系四年级学习。

1927年(23岁)

春,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该校化学系和细菌系学士学位。6月,接家信,得知姐姐度平死于霍乱,由此想到弟弟仕登和祖国广大被“小魔王”夺去生命的贫苦群众,决心放弃化学专业,专攻细菌学,走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道路。暑假后,被选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读医学博士课程,同时在细菌学系从事研究工作。同年,参加全美基督教学生年会。

1928年(24岁)

应聘为芝加哥大学细菌系实验室助理,集中研究“食物毒细菌”。在一次研究脑炎病毒的实验时,不幸因培养脑炎过滤性病毒的瓶子爆裂而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导致1939年全身瘫痪。

1929年(25岁)

被聘请为芝加哥大学细菌系标本管理员,并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被选为芝加哥大学国际学生年会中国代表。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公共卫生学会。同年夏,到西雅图欢迎留美新同学,结识了其中的李公朴。

1930年(26岁)

读完医学博士全部课程,毕业回国前,克服重重困难,遍游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东渡大西洋,游历法国、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埃及、锡兰、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于同年秋经香港回到上海,应聘到南京中央医院任检验科主任。

1931年(27岁)

因不满医院院长等人的贪污腐败行为,愤而辞职,回到上海,靠翻译和当家庭教师来维持生活,后住李公朴家。恶劣的环境使疾病逐渐加重。发表处女作英文诗《圣诞节的月亮》(载《大美晚报》),翻译英文诗《战士的品质》(载《励志旬刊》)以及《世界卫生事业的趋势》(载《医学评论》)、《苏联医学概况》等文章。

1932年(28岁)

住宿于陶行知主办的自然学园,参加陶行知发起的“科学大众化”运动。与陶行知、董纯才等一起创办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共同编写《儿童科学丛书》108册,执笔其中的《儿童卫生课本》。还为孩子们写了以霍乱、伤寒、痢疾为内容的作品——《三个小水鬼》。曾应聘国立编译馆特约编辑,译有《化学文献》和《太平洋国际学会报告》。

1933年(29岁)

因脑炎后遗症,就医于海格路中国红十字会医院。写出第一篇科普作品《三个小水鬼》。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发表于李公朴等人出版的进步刊物《读书生活》半月刊总第2卷4期,并第一次将“高仕 ”改为“高士其”,其用意是:“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1934年(30岁)

经友人介绍,红十字会医院免费留治,从7月开始,住院半年。

1935年(31岁)

从红十字会出院后,先在李公朴家休养,并在李公朴主编的《励志旬刊》上发表一些译文。后结识艾思奇,阅读进步书籍,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应陶行知之约,写了《微生物大观》,并翻译了《细菌学发展史》,发表在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上。在《太白》半月刊的影响下,萌发写作科学小品的愿望,并在艾思奇等的引导下,认识到要消灭“小魔王”,必须先消灭压迫人民的反动派——“大魔王”。于是开始了以消灭两种“魔王”为宗旨的科学小品的写作。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抗敌英雄》、《虎烈拉》等分别发表在《读书生活》第2卷2期、4期、5期等。与此同时,还有近百篇科学小品在《通俗文化》、《妇女生活》、《中学生》等刊物上发表。

1936年(32岁)

2月,开始在《中学生》杂志连载《菌儿自传》,每月一章。5月,科学小品集《细菌的大菜馆》由通俗文化社(上海)出版。6月,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与艾思奇、周建人等合著)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8月,科学小品集《细菌与人》由开明书店出版。同时,在《读书生活》发表大量科学小品。10月22日,参加鲁迅葬礼及上海人民公祭鲁迅的群众集会。11月,带病到苏州监狱看望李公朴。同年,加人上海著作人协会,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33岁)

3月,科学小品集《抗战与防疫》由开明书店出版(该书在国统区改名《科学先生活捉小魔王》,又改名《活捉小魔王》,全国解放后,改名为《细菌漫话》,又改名为《微生物漫话》)。为《大众科学》、《国民周刊》、《新少年》、《读书半月刊》、《妇女手册》、《大家看》等刊物写文。“八一三”前夜,完成《菌儿自传》最后一章。8月末,高士其抱病离开上海,历时三个多月,辗转一千多里,于11月25日到达延安。中央领导对他十分重视,称他为“中国红色的科学家”,千方百计为他治病。在延安一年半的时间里,他边休养,边学习,边写作,尤其是精读了《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938年(34岁)

元旦,应邀出席陕甘宁边区政府举行的庆祝新年晚会,见到毛主席,无比兴奋。会后写下抒情诗《不能走路的人的呐喊》,发表在《文艺突击》半月刊第1卷1期,表达对延安、对祖国的热爱和“赶走日本强盗”的决心。12月,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毛主席给他写了亲笔信,鼓励他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同年,曾到徐特立同志主持的自然科学院讲课,在陕北公学担任教员,并与董纯才等人发起、组织以普及防空、防毒等国防科学知识为宗旨的“国防科学社”,撰写了《国防科学在陕北》(发表在《群众》周刊第1卷25期)、《我在延安》(发表在《文艺突击》)、《鲁迅逝世三周年》(发表在《新中华报》)等文章。

1939年(35岁)

1月,被批准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4月,因病情恶化,由党组织派人护送到南方治病。年末至香港,后到九龙休养,党组织派护士谢燕辉去照顾。

1940年(36岁)

病情转重,长期住院治疗。

1941年(37岁)

出院后,住九龙,着手研究自然辩证法,并在《青年知识》(香港)发表论文《什么是古典自然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大纲》。1月,科学童话《菌儿自传》由开明书店出版。6月,科学小品集《科学先生活捉小魔鬼的故事》由读书出版社出版。

1942年(38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九龙失陷,4月4日离开香港,经广州等地回到桂林休养。

1943年(39岁)

5月至11月在象鼻山桂林疗养院疗养。12月应聘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科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及东南盟军服务处的技术顾问。写下《显微镜下的敌人》等文章。

1944年(40岁)

6月4日,与谢燕辉结婚。9月,因战乱,不幸夫人失踪,再未见面,后知夫人因心脏病发作死于动乱中。在党的关心下,到黄姚安居。在黄姚期间创作科学小品与诗歌数篇。

同年,写了《奇妙的数》一书。

1945年(41岁)

病情有所恶化,说话与行动更加不便,吃饭和写作都需要有人帮忙,从此,由高士其口述,别人代笔记录。抗战胜利后,由别人代为记录的有《光明还没有完全来到》、《别了,黄姚》、《我们还在彷徨》等民主诗歌,发表在《广西日报》(召平版)。“八一五”光复后,离开黄姚,于11月到达广州,住在党所领导的兄弟图书公司的楼上。此间明确宣告:“我决意从事新诗的写作,我决意写起我的所谓的‘诗’。”从此进入诗创作的盛期。同年,创作了我国科学文艺史上第一首科学长诗《天的进行曲》和以抨击、揭露国民党种种罪行为宗旨的《给流血的朋友》、《言论自由》等多篇政治抒情诗。

1946年(42岁)

5月4日,兄弟图书公司遭特务歹徒的袭击,愤然写下《我的原子也在爆炸》一诗。后离开广州到上海。7月,参加李公朴、闻一多、陶行知公祭大会,写下了《七月的腥风吹不熄人民的怒火》这一悲壮的诗篇。译文有《苏联细菌学家米其尼可夫》。为《自由世界》、《现代生活》、《学习知识》、《中国诗坛》、《文艺生活》等刊物写了大量诗歌,主要有《什么是运动》、《自然运动总论》、《悼四烈士》等。

1947年(43岁)

因一贯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而被列入黑名单。为避开国民党的迫害,由党组织决定,从上海转移到苏州,在苏州写《回忆录》,研究数学。9月,通过地下党转移到台湾疗养,继续写《回忆录》。

1949年(45岁)

1月21日,为迎接全国解放,接党组织的通知,离开台湾到香港。5月31日到北平。7月,参加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9月1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大会。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当晚写了《红旗飘飘》一诗,发表在《解放日报》4月25日,庆祝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通讯》、《科学大众》、《科学通讯》等刊物写了大量科学诗,主要有《自然科学的四大朋友》、《揭穿小人国的秘密》、《小人国人口总检查》、《传染病的头号战犯》、《小人国的冬季攻势》、《空气》等。

1950年(46岁)

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出席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创作了著名的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水的故事》等。为科普协会的成立,热情地撰写了《要把这桩人民的喜事办好——为科普协会成立纪念而作》一文。继续为《中国少年儿童》、《科学普及通讯》等创作科普作品,主要有《小人国的轰炸机》、《我访问了原子弹的母亲》、《霍乱·伤寒·痢疾的故事》等。5月,《活捉小魔王》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出版。

1951年(47岁)

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顾问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科学诗集《我们的土壤妈妈》和《揭穿小人国的秘密》。8月《蚊虫和苍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从此跨进了儿童科学文艺创作的黄金时代。为《科学普及工作》、《中国少年报》创作科普作品,主要有《建设爱国主义的人民科学》、《自然科学通俗化问题》、《生命的起源》、《纸的故事》等。同年,开始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俄语”广播,自学俄语。仅两个月便可看懂俄文书报。

1952年(48岁)

抗美援朝期间,侧重创作了反对细菌战的科普读物,发表了《粉碎美国侵略者细菌战的恶毒进攻》、《我们对细菌战应有的认识》、《大家来做反细菌战的战士》、《细菌战必须受到严厉制裁》以及《战胜细菌的人类也一定能够粉碎细菌战——细菌、细菌战、细菌战的防御》等有关文章近10篇。为《中国少年报》、《中学生》等刊物写了大量科普小品,主要有《伤寒病》、《痢疾》、《流行性脑炎》、《细菌世界探险记》、《蚊子的生活》、《脚与交通工具》、《传染病是怎样发生的》等。8月,科学幻想故事《细菌世界探险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从本年起到1958年,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顾问。

1953年(49岁)

1月,《生命的起源》(单行本)由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出版。2月,科学小品、科学诗合集《和传染病作斗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6月,科学小品集《细菌漫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科普读物《细菌知识》由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出版。9月,出席中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为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写下《为儿童科学读物的创作和发展而努力》,发表在11月3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上。其他重要文章有《悼伊林》、《向米丘林学习》等。

1954年(50岁)

代表作《我们的土壤妈妈》在全国儿童文学评奖中获一等奖。6月,为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公布,在22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诗歌《我们的宪法草案公布了》。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此后,历任各届人大代表,并连续视察了除新疆、青海、西藏、宁夏之外的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在《新观察》18期发表《我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的感想》一文。在《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北京日报》、《科学大众》、《科学通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科学诗和科普作品,主要有《冬天老人的警告》、《太阳的工作》、《土壤——制造食物的工厂》、《无线电诞生的日子》、《炼铁的故事》、《走进原子能时代》以及《谈谈儿童科学读物的创作问题》(发表在《人民日报》6月1日)等。同年,科普读物《细菌和过滤性病毒》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1月,科学诗集《太阳的工作》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1月,科学诗集《我们的土壤妈妈》朝鲜文版由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

1955年(51岁)

继续在《中国少年报》、《北京日报》、《中学生》、《中国青年报》以及《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有关儿童科学文艺的作品与理论文章,主要有《原子的火焰》、《你们知道我是谁》、《给少年朋友》、《时间伯伯》,以及《孩子们需要怎么样的科学读物》、《把科学与文艺结合起来》、《孩子们需要科学读物》等。同年5月,科学幻想故事《细菌世界探险记》新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56年(52岁)

继续在《少年文艺》、《文艺学习》、《中国少年报》、《新少年报》、《人民日报》、《中学生》、《中国青年》、《小朋友》等报刊发表科普作品,主要有《发动机的自述》、《土壤里的小宝宝》、《地下资源的报告》、《消灭夏天的敌人》、《谈“眼镜”》、《照相机的故事》、《国庆节的烟火》、《灰尘的旅行》、《水和火》、《电的眼睛》、《加强少年儿童科学读物的创作力量》等。1月,《青年们向科学进军》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月,《自然科学通俗化问题》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同年,《微生物漫话》分别由科普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1957年(53岁)

2月到云南昆明等地考察,并利用在云南搜集到的资料,创作了儿童诗歌《石林》、《猪笼草和紫胶虫》、《犀鸟》、《锡的贡献》等科学小品文。在《人民日报》、《中国少年报》、《科学普及工作》、《文汇报》、《科学大众》等报刊发表科普作品,主要有《太阳系的小客人》、《镜子的故事》、《空气中的“居民”》、《燃料的家庭》、《热的旅行》、《献给人造卫星》、《伟大的四十年(1917—1957)》、《怎样写科学小品》等。2月,科学诗集《时间伯伯》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4月,科学诗集《五年计划的科学故事》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0月,《我们的土壤妈妈》维吾尔文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1958年(54岁)

参加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出席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同时任全国科学技术协会顾问。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科学普及工作》、《科学大众》、《人民文学》、《读书》等报刊发表大量科普作品,主要有《现代的灯》、《森林之歌》、《土壤——绿色植物的工厂》、《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土壤里的一群小战士》、《歌唱原子反应堆》、《怎样写科学诗》、《孩子们需要富有思想性的科学文艺作品》等。6月,《高士其小品甲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59年(55岁)

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继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少年文艺》、《中学生》、《儿童时代》、《我们爱科学》、《诗刊》等报刊发表科学文艺作品,主要有《水的改造》、《衣料会议》、《自然免疫》、《人工免疫》、《食品的冷藏》、《生命之歌》等。3月,科学小品集《土壤世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4月,拼音读物《把死土变成活土》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9月,科学诗集《科学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共42首科学诗,除《我的原子也在爆炸》、《黑暗与光明》、《电子》、《天的进行曲》和《大肠菌滚出去》为1946年旧作外,其余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科学诗。

1960年(56岁)

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并作了题为“大办红领巾工厂、农场”的发言。发言稿经过整理,发表在4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继续在《人民日报》、《中国少年报》、《我们爱科学》等报刊发表科学文艺作品,主要有《电姑娘》、《光的进行曲》等。

1961年(57岁)

经董必武同志和夫人何莲芝同志的介绍,于11月与金爱娣同志结婚。后迁居北京西直门外大街142号院内的米黄色小楼,这是政府拨专款为他们修建的。继续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小朋友》等报刊发表科学文艺作品,主要有《地球的帐幕》、《蛔虫的一生》、《为繁荣少年儿童科学工作而努力》等。

1962年(58岁)

在总结多年的科学文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滋养》,发表在《人民日报》6月11日。另有科学小品《大海的宝藏》。

1963年(59岁)

在《小朋友》第3期发表诗歌《蜜蜂的歌》,在《文艺报》第6期发表《科学文艺的新收获》一文。

1964年(60岁)

在6月5日《文汇报》发表《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一文。

1965年(61岁)

4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4月2日《解放军报》发表《看科学教育影片的好处》一文。

1966年(62岁)

开始创作《杀菌的战术》一书,于1972年完成,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直未得出版。

1967年—1972年(63岁—68岁)

由于“**”,几乎所有的刊物都不再发表文学作品,创作被迫中断。

1973年(69岁)

科学长诗《生命进行曲》在《化石》杂志第2期发表,奏出时代最强音——“生命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寄寓了历史进程不可阻挡的真理。

1974年(70岁)

经周恩来总理提名,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科协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把已经调出的秘书高仰之重新调到他的身边,协助他工作。在《革命接班人》9期发表科学小品《杀菌的物理兵》。

1975年(71岁)

1月18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向周恩来总理提出题为“对科学普及工作给予关心、支持”的建议,得到周总理的肯定与赞扬。4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董必武同志逝世,得知噩耗后,与夫人金爱娣一道去吊唁,向何莲芝同志表达深切慰问。

1976年(72岁)

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正在从化疗养的高士其沉痛地参加了疗养院举行的吊唁会,并以《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一文,寄托深重的哀思。7月6日,朱德委员长不幸逝世,高士其陷入无限悲伤之中。9月9日,毛主席与世永别,高士其万分悲痛地写下了悼念文章——《毛主席给我新的生命》。10月,“四人帮”被粉碎,高士其坐着手推车,一连三天参加首都人民欢庆胜利的盛大游行。

1977年(73岁)

2月,《杀菌的战术》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7月12日,上书党中央,提出开展科普工作的四项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8月,出席科学家、劳动模范和首都青少年科学爱好者的大型座谈会,在会上以《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一诗向青少年发出号召:学习科学技术,奋力向“四化”进军。在《人民教育》第2期发表与董纯才合写的《重视青少年通俗科学技术读物》。在《北京少年》第12期发表科学小品《酵母菌的故事》。

1978年(74岁)

相继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科学大会、儿童文学作家座谈会、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北京科普创作协会成立大会以及中国科协一届二次扩大会议等,还承担了北京出版社的《自然科学小丛书》的副主编以及吉林人民出版社的《儿童科学画库》的顾问等工作。9月,《你们知道我是谁——高士其作品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少年文艺》第6期发表《谈谈少年儿童科学文艺创作问题》一文。在《人民文学》第9期发表科学小品《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1979年(75岁)

在2月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做好对青少年的科学普及工作》(与李宗浩合写)一文。为徐州师范学院编写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写了《自传》。在《儿童文学研究》第2辑发表《我对繁荣少儿科学文艺读物的几点想法》。4月,科学诗集《我们的土壤妈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9月,科学诗集《祖国的春天》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8月,当选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11月,当选为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0年(76岁)

2月,《时间伯伯》列入“小学生文库”,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4月,《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上集)出版。5月30日,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大会上获荣誉奖。7月,与郑文光一起主编建国30年来《儿童文学·科学文艺作品选》(上、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9月,《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第二集)出版。年末,出席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题为“繁荣科普创作,为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奋斗”的发言。为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写的《我与儿童文学》写下《为孩子们写作的经过》。

1981年(77岁)

年初,应聘为《儿童时代》1981年度童话征文委员会委员。在《科普园地》、《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当代少年》、《人民日报》、《语文报》、《我们爱科学》、《科苑》、《光明日报》等众多报刊发表有关科学文艺的创作及回忆文章。9月,《高士其谈科普创作》(徐诚编)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年(78岁)

8月,高士其秘书高仰之因患癌症逝世,高士其写了感人至深的悼念文字——《无名之星陨落——痛悼高仰之同志》。9月26日,在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委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题为“让科普为建设两个‘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的发言。冬季,到广东从化疗养,并在11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延安回忆录》。在众多报刊发表宣传、提倡儿童科学文艺的文章,写了大量的序言与题词。

1983年(79岁)

继续在从化疗养。同年,出席作协在京理事扩大会议,发言稿整理后,以“开创社会主义科普创作的新局面”为题,发表在《科普创作》双月刊第2期。9月,《科普创作概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4年(80岁)

5月31日,为少年儿童科普创作成绩汇报会作书面发言,部分发言稿以“建立科学思维,适应全新时代”为题,发表在7月14日《北京晚报》。继续关心儿童科学文艺的发展现状,为众多与科普有关的报刊题词。10月。《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下集)由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2月21日,中国科协、中国作协和科普创作协会于人民大会堂举办“高士其从事科普与文学创作50周年”座谈会。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同志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他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其一生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他是优秀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为科学而献身。”号召“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向高士其学习,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同年,从夏季到年底,住北京医院治病。

1985年(81岁)

继续住北京医院就医。1月11日,为北京科学诗作者座谈会作书面发言,该发言稿刊发于《科学诗刊》第2期。为众多报刊题词。

1986年(82岁)

3月31日,作为人大代表,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作书面发言,并提出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科普系等提案。4月,《菌儿自传》世界语译本由世界语出版社出版。写有《〈孙敬修演讲故事大全〉出版有感》一文,发表在3月20日《甘肃日报》。

1987年(83岁)

继续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

1988年(84岁)

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19日逝世。

1991年8月,《高士其全集》第1卷,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高士其全集》第2卷,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93年9月,《高士其全集》第3卷,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94年12月,《高士其全集》第4卷,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95年,《高士其全集》(4卷)获国家图书奖。

1999年12月13日,中国科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高士其星”命名典礼暨弘扬高士其“把科学交给人民”伟大精神的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