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奋进(1 / 1)

高士其评传 韩进 1872 字 6个月前

1984年夏至年底,高士其因病一直住在北京医院治疗。

由于服用了某些新药,高士其的手较好地恢复了写字的能力,他内心充满了喜悦。已到80高龄的高士其,又能亲自执笔写作,与人笔谈了,他是多么高兴呀!他几乎从早写到晚,写他的回忆录等文章。有时候半夜醒来,也喊着要来纸笔把灵感记录下来。他非常珍视他的写作“武器”——右手。高士其每天都要打针,但从不打右手。护士说:“你左手肿得厉害,打右手吧。”高士其眨了眨眼,僵硬的脸笑了笑,还是伸出了左手,让护士打。就这样,他在住院期间,还给报刊写了不少文章,给少年儿童写信,给不能参加的会议写去书面发言。高士其就是这样一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科学战士。

1984年12月21日,住院半年的高士其终于有机会从医院请假出来,参加中国科协、中国作协和科普创作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办的“高士其从事科普与文学创作50周年暨80诞辰庆祝活动”座谈会。座谈会的请柬设计得别具一格,封皮上画着扬蹄向前的老牛,题着“奋进”两个字,顿时让人联想到,奋进中的老牛不正是80高龄、瘫痪半个世纪而又奋斗不已的高士其的象征吗?而庆祝活动更是别具一格,人们纷纷站起来,向高士其老人致敬:

冯牧站起来了。他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高士其致意:“高士其同志战斗的一生,那时刻都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为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意志,永远值得我们所有作家学习。”

周培源站起来了。他代表中国科协讲话:“高士其是中国科学界的光荣和骄傲,是中国科学界的榜样。”

一个人同时受到中国作协、中国科协的褒奖,是不多见的。高士其熔文学与科学于一炉,创作了大量的科学文艺作品。他兼跨文学、科学“两大陆”,是一位“两栖作家”。正因为这样,中国作协、中国科协都向他致敬。

艾青来了。柯岩站起来了,她朗诵了一首诗,向高士其致贺。哦,高士其是科学诗人,他赢得了诗人的祝贺。

孩子们团团围在高士其的轮椅旁,向他献花、献画,用稚气的笔,画了个猴子,捧着巨大的仙桃,桃上写着个“寿”字。孩子们亲热地呼唤着“高爷爷”。哦,高士其是儿童文学作家,他为千千万万的孩子写作,他赢得了众多小读者的尊敬。

方毅站起来了。他站在高士其的身边,非常亲切地说:“今天,既是庆祝高士其创作50周年,也同时庆祝高士其80寿辰,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感谢他对人民的卓越贡献,祝愿他健康长寿。他是优秀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为科学而献身。他从一个科学工作者到共产主义战士。他教育了广大的青少年一代。今天,我们需要大量的像高士其这样的科学文艺作家……”

是的,是的,高士其不光是文学家、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革命家。他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敬。

“科普先驱,轮椅春秋。”人们写下这样的条幅,概括高士其的一生。

高士其战胜病魔,不断创作。特别是最近一年来,他连吞咽食物都感到困难,每天靠毛线那么粗的硅橡胶管从鼻孔插入食道,灌入牛奶,维持生命。然而,他从不停笔,用颤抖的手,亲笔写下数万字的回忆录。他确是一头奋进不已的老牛。

就在庆祝会前夕,高士其写下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诗,表达了他的“奋进”精神:

我能做的是有限的,

我想做的是无穷的。

从有生之年到一息尚存,

我当尽力使有限向无穷延伸!

在这次庆祝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同志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度评价高士其“是优秀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号召“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向高士其学习,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冯牧发言的题目是《祝高士其同志创作丰收》,指出“高士其同志是我国将现代科学和文学结合起来的先驱之一。他所开创的科学小品文和科学诗,把趣味性、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文学开辟了一个富有潜力、前途无限的分支,扩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周培源在题为《科普界的一面旗帜》的发言里,称赞“高士其同志是我们党、我国科学界和文艺界的一位杰出的人物,几十年来,人们对高士其同志的印象总是同他的轮椅联系在一起,尤其在少年儿童心目中,他还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的身体虽然瘫痪了,可是他的思想却特别活跃,意志格外坚强,生命力异常旺盛,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还赢得世界上进步人士的尊敬”。公盾同志在《我敬爱高士其同志》的发言里,还叙述了一件感人的事情:“山西原平县科普书店开张,托我邀请高老用毛笔题‘科普书店’四个大字。那天,他正住在医院里,鼻孔里插上进食器,气温在36摄氏度以上,他满头黄豆般的汗珠直往下淌,我看了实在感动不已。我原建议暂时不写,等身体好转以后再写,但他却叫孩子们做好一切准备,坐起来,拿起大毛笔很艰难地写了。他就是这样一丝不苟、忠心耿耿地为繁荣与发展科普事业服务。”并作诗一首,恭祝高老80大寿和从事科普创作50周年:

八十五十合有诗,

声光化电总相宜。

写尽人间科技貌,

我爱诗人高士其。

在连续参加了中国科协和作协联合举办的《高士其从事科普文学创作五十周年》座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后,高士其回到家里,非常兴奋。他躺在自己的活动**,像孩子似的嚷嚷起来:“我不住院了,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是呀,高士其住了半年的医院,此时回到家中,像飞出笼子的鸟儿获得了自由,他怎么不激动欢呼呢?而且,他有一个多么温馨可爱的家啊!

可是,他不能住在家里,他是病人。医生打来电话,要他回到医院接受治疗,他又被送进了医院。可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他那温馨可爱的家了。

1985年元月初,高士其正在撰写回忆录,突然附近楼房定向爆破的一声巨响,大量尘埃通过门窗涌入房间,呛入他的气管和肺部,使他猛烈地咳嗽,几乎喘不过气来。接下来,就出现高烧和昏迷,就这样,断断续续地闹了三个多月,一直住北京医院治疗。而这期间,高士其还在挂念着即将召开的北京科学诗作者座谈会和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北京科学诗作者座谈会在1月11日召开,高士其是不能去了,他就写下书面发言,请人在会上代读。高士其在发言中写道:“我虽然因病未能前来,但是我非常渴望参加今天的会议,聆听同志们的发言,因为科学诗尚是一棵亟待扶持的幼苗。”并指出,“要让科学诗走向社会,从我们的心灵走向人民的心灵,成为人民大众欢迎而熟悉的一种教育体裁和教育途径”,需要科学诗作家做好创作与宣传两件事。高士其结合自己一辈子创作科学诗的体会,对科学诗作者语重心长地说道:

首先,作为一个科学诗的作者,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和文学的结合是一种势在必然的历史规律。文学历来是能够征服和占领千百万人心的,而科学则代表了我们今天的时代特征和前进方向,它们的相互促进的发展,必然引导人类进入更高的文明阶段。因而利用文学艺术向大众传播科学的大千世界,运用优秀抒情的作品把人民引向蔚为壮观的科学世界,不仅符合当前我国的国情,而且也符合长远的世界潮流。

科学诗作为科学文艺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历史的这一进程中是可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的。关键在于我们将如何把现代文学中种种易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更好地与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结合起来,使它成为当代人们精神生活和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就需要我们作者认真地进行内心的审视和组合,当我们的艺术结构日趋完美、科学表达日益合理,也就为科学诗走向社会,扬起它的旗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高士其就是这样,心中装着科学文艺,唯独没有他自己。转眼就到了阳春三月,高士其多么希望自己尽快地好起来呀。作为人大代表,他要参加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他为参加这次会议,写下了长篇发言《改革、教育和科学普及》,在会议期间福建小组会上发言。他在发言的开篇写道:

我在病**听读了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感到非常激动。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欢欣鼓舞。现在我已居垂暮之年,但是我丝毫没有因为老年的来临而感到悲哀。因为我们的事业和生命一直在由后人延续着,我们活着即使是仅仅为了看一看祖国的巨大变化和全新的发展,也是一件令人极其振奋和幸福的事情,更不用说我们还能置身于其中,亲自参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了。

高士其的这篇发言大约有七千字。像这样长的文章,在高士其所有的发言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可能也是目前人们能够看到的高士其一生有记录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他的绝笔,显得特别珍贵。在这篇长文里,高士其以完成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为中心,从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讲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强有力的推动;从科学技术的进步,讲到国民科学文化水平的落后;从义务教育法案制定和即将颁布,讲到教育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从教育的普及,讲到科学普及;从科普的历史、现状,讲到科普的未来,深刻论述了改革、教育与科学普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与教育环境对于发展科学文艺的重要作用,对我国的科学文艺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结束后,高士其一直在北京医院就医,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