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论科学文艺(1 / 1)

高士其评传 韩进 3806 字 6个月前

高士其在创作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科学文艺的创作规律,从自己的创作体验出发,借鉴前苏联科学文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科学文艺实践,对我国的科学文艺理论建设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奠定了我国科学文艺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和核心内容,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科学文艺理论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早在“**”前,高士其就写下了不少理论探索文章,主要有《自然科学通俗化问题》(载1951年《科学普及工作》第3期)、《谈谈儿童科学读物的创作问题》(载1954年6月1日《人民日报》)、《指导青年学生学习科学》(载1954年12月号《人民教育》)、《把科学和文艺结合起来》(载1955年《文艺学习》第6期)、《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读物》(载1955年第4期《读书月报》)、《孩子们需要科学读物》(载1955年9月20日《中国青年报》)、《我对于“百家争鸣”的几点体会》(载1956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科学文艺的新收获》(载1963年第6期《文艺报》)、《怎样写科学诗》(载1958年6月号《科学大众》)等。“**”结束后的十年,高士其又连续写出了《重视青少年通俗科学技术读物》(载1977年第2期《人民教育》)、《谈谈少年儿童科学文艺创作问题》(载《少年文艺》1978年第6期)、《让科普的鲜花盛开》(载1978年7月20日《文汇报》)、《做好对青少年的科学普及工作》(与李宗浩合写,载《中国青年报》1979年2月6日)、《我对繁荣少儿科学文艺读物的几点想法》(载《儿童文学研究》第2辑,1979年)、《为孩子们写作的经过》(收入《我和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8月版)、《科普创作的两个方面》(载《科普创作》, 1980年第1期)、《我是怎样走上科学文艺创作道路的》(载1982年第1期《花朵》)、《谈谈儿童早期科学教育》(载1983年第2期《中国妇女》)、《科学文艺概论(总论部分)》(为《科普创作概论》的一章,出版时有改动。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用现代科学知识丰富文学》(载1984年第3期《人民文学》)、《谈科学小品》(载1984年6月28日《长沙晚报》)、《我写科学小品的经过》(见《中国科学小品选》,天津科技出版社1984年7月版)等重要文章。此外,高士其还有很多重要的会议讲话和发言,也集中体现了高士其的科学文艺观。这些讲话和发言有:《科普创作的两个方面——在中国科普作协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书面讲话》(载1980年第10期《科普创作》)、《繁荣科普创作,为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奋斗——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载1980年第4期《科学普及》)、《我们的时代迫切需要科学文艺——1980年11月28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学院的讲话》、《让科普为建设两个“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一—1982年9月26日在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委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载1983年第1期《科普创作》)、《科普创作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中国科协在京理事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载1983年第2期《科普创作》)、《科学的使命就是探讨——在北京官园举办的“爱科学”报告会上的书面发言》(载1986年7月26日《中国教育报》)、《改革、教育和科学普及——在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福建小组会上的书面发言》(载1986年9月25日《青年科学报》)。此外,高士其关于科学文艺的意见还广泛散见于他众多的书信、贺词和题词中。

1981年9月,徐诚编选的《高士其谈科普创作》一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集中体现了高士其的科学文艺观。该书的目次为:

序言(董纯才)

科学普及与写作

对科普创作的想法和希望

科普创作要创一代之新

科普作品的写画演唱

谈谈科学文艺

浅论科幻小说

谈谈儿童科学读物的创作问题

为青少年写作科普作品要注意特点

(附:《菌儿自传》)

怎样写科学诗

(附:《天的进行曲》、《我们的土壤妈妈》)

怎样写科学小品

(附:《笑》、《谈眼镜》)

通俗科学读物的典型——介绍伊林的作品

编后记(徐诚)

1983年,高士其还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创作概论》一书编写了“总论部分”——《科学文艺概论》,更从十五个方面对科学文艺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1.科学文艺的目的

2.科学文艺创作中的两个方面

3.科学文艺的性质

4.科学文艺的对象

5.科学文艺的作者

6.科学文艺的形式

7.科学文艺的题材

8.科学文艺的内容

9.科学文艺的风格

10.科学文艺的特点

11.科学文艺的起源和发展

12.科学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

13.科学文艺创作在农村

14.科学文艺创作在报刊、广播、电视

15.科学文艺的评论

综合上述各类文章,我们可以将高士其的科学文艺思想作一简略归纳。

(一)“我国科学文艺的发展,发端于本世纪30年代。”

关于中国科学文艺的发展历史,高士其以他渊博的知识和一位亲历者的身份,给予了准确描述,认为中国有着发展科学文艺的“肥沃土壤”,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文艺的发端,却在20世纪30年代。高士其认为:

众所周知,我国在科学上有光辉的过去,是世界上科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和火药的四大发明,不仅对我国当时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把中国古代科学发明在西方的传播,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助产婆。中国的火药,炸掉了中世纪欧洲骑士的堡垒,中国印刷术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我们科学的昌盛,也带来了科学文艺的兴旺。从某一方面来说,由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达,因而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也曾出现过相当数量的科学文艺作品。例如,屈原的《楚辞·天问》,不仅有丰富的神话和传说,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思想,特别是对天体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阐述了朴素的科学道理和设想。司马迁《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是科学家传记。另外,张衡、柳宗元、沈括、徐霞客等人的著述中,也有不少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

但是由于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到了明、清以后,科学的落后使科学文艺园地日趋荒凉,而西方由于经历了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中世纪黑暗的宗教统治,特别是经过轰轰烈烈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18世纪由英国开始的欧洲产业大革命,使欧洲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给科学文艺带来了繁荣时代。著名的科普作家如法国的儒勒·凡尔纳、法布尔,英国的威尔斯,以及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的伊林等,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

国外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对我国科学文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伟大的中国新文化战士鲁迅,他本人就翻译过凡尔纳的作品,热情地大声疾呼,吁请社会关心科学文艺的创作,关心青少年的科普教育。

我国现代科学文艺的发展,是在鲁迅和陶行知等人的倡导下,发端于本世纪(20世纪——引者注)30年代,是从科学小品开始的。1934年,陈望道先生在上海主办《太白》半月刊,其主要任务之一,是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普及科学知识,抨击落后制度。周建人、顾均正、贾祖璋先生等都在《太白》上发表科学小品文。我也在《读书生活》、《通俗文化》等杂志上响应。鲁迅写了《电的利弊》等一系列科学小品文,并专门著文、写书信提倡科学小品文。郭沫若也很重视科学文艺,他从事创作科学诗篇和写科学小品文的同时,还努力去发挥我国古典科学文艺遗产,如他高度赞扬了《楚辞·天问》,说道:“问得那样参差历落,圆转活脱,一点也不呆滞,一点也不重复,这正表示了屈原的大本领。”他把这些作品译成白话文,使年轻人易于阅读。郭老还以石陀这个笔名,亲自翻译了英国威尔斯长篇科普巨著《生命的科学》(商务版)。解放后,他以一百种花卉为题,写出科学诗《百花齐放》,显示了他在科学文艺创作上的卓越才华。

所以,我国现代科学文艺在文坛上的崛起,始于本世纪30年代。但是,由于旧中国经济、文化、科学的落后,解放后,本来科学就不发达的我国科学文艺刚刚得以发展,十年浩劫又使它濒临绝境。所以,我国科学文艺的繁荣发达,尚有待大家努力。

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以及在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科普创作和科学文艺创作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局面。除老一代著名的科学文艺作家外,出现了大批年轻的科学文艺作家,如郑文光、于止、迟叔昌、郭以实、罗西、郑延慧、朱志尧、石工、路明、贾朔南、刘后一、李宗浩、郭治、赵世洲、肖建亨、鲁克、童恩正、刘兴诗、王国忠、嵇鸿、叶永烈、缪士、陈仲义、章以武、尤异、孙幼忱、方轶群、金涛、余俊雄、张秋生、孟天雄、张锋等,把我国科学文艺创作推上了一个繁荣的局面。

(二)“我们的时代迫切需要科学文艺。”

高士其认为:“科学文艺是很难在荒漠贫瘠的土地上成长,更谈不上欣欣向荣。因为繁荣科学文艺,必须具备这一特定历史时代文学上兴旺、科学上发达的必要条件。”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辩证的,在“文学上兴旺、科学上发达”的时代自然为科学文艺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一个需要文学、需要科学的时代,同样会催生与促进科学文艺的发展以至繁荣,这也是文艺发展的一般规律。高士其认为,“**”结束后开始的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所开辟的新时代,无疑是发展科学文艺的最佳时期,因为新的时代“迫切需要科学文艺”:

在全国人民正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踏步进军时,人民迫切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武装。时代需要产生大量的科学内容准确、艺术性强的科普作品,来浇灌我们干枯的心田,武装我们的空虚的头脑,补充我们科学食粮的不足;需要产生大量的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去启迪广大青少年,鼓励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这是时代赋予科学文艺的历史重任。

如果说,文学反映了时代精神,科学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迈进,而科学文艺则是兼负两方面的重任,教育人民胸怀大志,攀登科技高峰,走在时代前列。

(三)“把科学和文艺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考察科学文艺的渊源、发展进程与现实需要的同时,高士其还对什么是科学文艺和如何创作科学文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科学文艺读物,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有力工具。……通过文艺的手法,来表达科学、描写科学、说明科学,把科学和文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作品,能在幼小的心灵中引起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勇敢地向科学进军,引导他们去攀登科学高峰,帮助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这样的作品,显然地在儿童文学的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科学文艺作品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和幼儿。

科学文艺的作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科学小品以外,还有科学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科学故事和科学诗歌,以及各种民间文艺形式如科学相声、科学快板、科学寓言等。各种不同的体裁,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共同的要求。

科学小品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科学知识读物,它是一种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思想活泼、篇幅简短的科学文艺体裁,它虽然没有幻想和虚构的成分,也没有曲折动人大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但它能把复杂奥妙的事物,讲述得简单明了,浅显有趣,通俗易懂,读者读了之后,不仅获得很多知识,而且能够得到启发和鼓舞,这就是科学小品的特色。科学小品的对象,是工农兵和少年儿童。好的科学小品不但小朋友喜爱,大人也喜欢读。

科学童话,是通过童话特有的表现手法,向儿童展示他们周围的世界,使他们得到各种自然现象的初步概念。它的主要对象是学前期和学龄期的儿童。因此,它必须是浅显有趣,形象鲜明。为了照顾这些幼童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科学童话应该是富有诗意的文艺作品,它的幻想成分和科学的真实性相结合,把各种自然现象描写得既生动又精确,才能为幼童所了解。

科学幻想小说是描写人类将来如何对自然界作斗争的作品,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年龄较大的是少年儿童。科学幻想小说继承了古典神话和民间传说的传统,充分地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幻想力,去预见未来,幻想明天。科学幻想小说,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想,它必须建立在现代基础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换句话说,科学幻想小说,在它的出发点上,必须有科学根据。

科学故事和科学幻想小说不同,它主要是运用故事的体裁来写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来讲述动植物的生活和各种自然现象,写作科学故事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地讲故事,而是把重点放在刻画人物的形象和介绍科学知识上面。它是把精确的科学知识和动人的故事情节相结合的作品。

科学诗正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

诗歌是文学之冠,科学是技术之母。站在社会领域的横向角度来看,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站在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来看,它们又同属于人类文明的一个范畴。

文学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科学技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与物质共同组成了人类文明的完整内容。然而精神是在物质的基础上建立的,文学是在科学的进步上发展的,虽然一切对立面的事物都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但是第一性的事物毕竟占据着不容抗争的主导地位。

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引用泰戈尔的一句话:知识是珍贵的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上放出来的光芒!可见原是出于一辙,相互的属性也十分明白。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的生产力十分低下,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阻隔了人们的视野和认识,科学与文学在人类生活中一直是分开发展、各领千秋。而当历史发展到今天,整个世界已经进入科学的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正在向四个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它们之间的结合就势在必行了。

对于科学文艺创作,高士其也从题材、内容、风格、特点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发表了很好的意见。高士其认为:“科学文艺的题材要新颖,要创一代之新,才能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科学文艺创作的题材,有无限广阔的天地,浩如烟海。……古今中外一切学问,都是科学文艺作品的题材。”那么,“怎样选择科学文艺的题材?第一,选择你所最熟悉的题材;第二,要选择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题材;第三,要选择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题材。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做出贡献”。高士其特别强调,科学文艺创作,要“更紧密地结合现实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新时期,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建设两个‘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说到科学文艺的创作风格,高士其认为:“要独创,要突破,要有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要适合中国国情,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高士其还以科学小品的创作为例,说明科学文艺创作的本质是必须“把科学和文艺结合起来”,“用现代科学知识丰富文学”,而在创作过程中,又必须为科学性、文艺性和思想性而斗争:

科学小品的写作,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是为了鼓舞青少年向科学进军。写得成功的时候,不但小孩子看得懂,连大人也很高兴。

把科学和文艺结合起来,……这就是写作科学小品的方针。科学的原料要放在艺术的熔炉里冶炼,才能写出好的科学小品来。

首先,写作科学小品,要求作者为科学性而奋斗。科学小品要有丰富的科学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必须以正确的科学理论和实验为根据,丝毫不容歪曲和含糊。

第二,要求作者为文艺性而奋斗。科学小品的作者,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他必须懂得语言艺术,必须学会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来描写科学的真实情况。科学小品的作者要向善于辞令的名作家学习,尽量使作品口语化,避免用生疏的科学名词和专门术语;不得已要用,也应当加以详尽解释。要写得具体明确,所有用词造句都要简单明了,深入浅出;要写得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要求作者为思想性而奋斗。科学小品应该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小品的作者应该把向广大劳动人民和少年儿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作为自己光荣的责任。

好的科学小品,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点燃理想的灯和希望的火花,培养读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阔眼界,启发思想。引导他们幻想未来,激励他们向科学技术进军。

(四)“应组织力量,来写关于大自然的科学小品……”

高士其的科学文艺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一贯重视以大自然为题材的科普创作,不仅自己带头创作了一大批以大自然为题材的科普作品,热心扶植科普作家的大自然科普创作,而且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提出要将“自然科学通俗化”,“让自然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进入新时期科普创作的春天,高士其更明确地提出,“大自然是科普教育的源泉”,要求自然科学博物馆也要在科学普及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题材、内容、主题、形式、组织等方面为大自然科普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人类属于大自然的自然观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主题,更超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认识水平,具有现代大自然文学的启蒙意义: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普及科学知识,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的场所。

大自然,是科普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和内容的源泉。

在博物馆的大厅里,陈列着各种动、植物和矿石标本,古代脊椎动物的化石以及其他实物资料,是大自然的缩影。

大自然,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起源,远古人类的生活,都是大自然的过去。

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陶瓷、丝绸、指南针、造纸法、火药、印刷术等,也是属于过去改造大自然的成就。

现在,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人民由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工农业生产和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把祖国山河的面貌,改造得更加壮丽了。

认识大自然的过去,改造大自然的现在,这还不够,还要保护和发展大自然的未来。

我们要保护大熊猫、老虎、四不像;我们要劝劝孩子们,不要扑灭蜻蜓,把它们一网打尽。蜻蜓是专吃苍蝇和蚊子的益虫。也不要杀害青蛙,青蛙在田里能治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所有的益虫、益鸟、益兽,我们都要保护。

认识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改造大自然,这不只是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的事,也不只是有关研究单位和科技人员的事,而是全民族、全人类的根本任务。

为了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以适应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需要充分发挥各种类型的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作用。

自然博物馆应组织力量,来写关于大自然的科学小品;写鸟、兽、鱼、虫的童话;写大自然探索者的故事;画祖国的风光人物;画四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自然界万物繁衍,生生不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原因就在于:竞争、自由,让活泼泼的生机,创造出百花竞放、万籁争鸣的活泼泼的世界。大自然属于我们,我们也属于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