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结束后,为科学文艺的复兴与发展,高士其从事了众多的社会活动,参加各种会议,接见各界朋友,接受各种邀请,总之,各种社会活动已经把他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也会感到非常繁忙而难以承受,更何况是高士其这样一位重病的瘫痪者呢?而且,又是快80高龄的老人了。即便如此,高士其还是挤出时间,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科学诗和科学小品,并编选出版了多种作品集,读者能经常读到他的作品。这种为了祖国科普事业繁荣而战斗不息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所以,有人将高士其称作“科技界的精神支柱”、“科技界的铁人”。
高士其在这一时期出版的主要作品有:
《杀菌的战术》,科普作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2月出版。
《你们知道我是谁——高士其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
《我们的土壤妈妈》(科学诗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出版,目录同195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作品选。
《我们的土壤妈妈》(儿童科学画库,耿万义画),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
《祖国的春天》(科学诗),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
《时间伯伯》(科学诗集),作为“小学生文库”之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出版。
《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上集),科学普及出版社,1980年4月出版。
《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第二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0年9月出版,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编辑。
《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下集),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年10月出版。
以上可以说是高士其在“**”后十年间出版的几乎所有作品,但除了《杀菌的战术》(1977),以及《你们知道我是谁》(1978)和《祖国的春天》(1979)两部作品集中的少量作品是新作外,大多是过去作品的选集,这一方面是因为急需满足“**”十年所造成的科普读物奇缺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因为高士其的科普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较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仍然有它重版的价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还有很多散见在各种报刊上的新作,作者还没有来得及将其结集出版。而能真正代表高士其新时期科普创作成就的,应该是那些新作品,除收入上述两个集子中的新作外,主要还有:
《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1977)、《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1977)、《祖国的春天》(1978)、《向环境保护科学进军》(1978)、《青少年们,向电子科学技术高峰前进》(1978)、《向海洋进军——几位著名科学家的心愿和展望》(1979)、《迎接科普创作的春天》(1979)、《科学颂》(1980)、《科学之春赞歌》(1980)、《太阳颂》(1981)、《祝科普创作百花齐放》(1981)、《让孩子们插上科学幻想的翅膀》(1981)、《党,给了我生命》(1981)、《祝〈森林与人类〉创刊》(1981)、《回来吧,台湾同胞》(1981)、《献给小小发明家》(1981)、《祖国颂》(1982)、《森林颂》(1982)、《忆延安》(1982)、《生命在于运动》(1982)、《生命之歌》(1983)、《森林之歌》(1983)、《献给工人的歌》(1983)等(以上为科学诗)。《杀菌的战术》(1977)、《酵母菌的故事》(1977)、《大力宣传戒烟》(1980)、《笑》(1981)、《痰》(1982)、《梦幻小说》(1982)等(以上为科学小品)。
《杀菌的战术》其实是高士其在“**”期间的作品,只是在那特殊的年代被打入冷宫,到“**”后才有机会出版。《杀菌的战术》和高士其以前创作的《菌儿自传》、《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三部科学小品一样,都是以细菌与疾病防治为题材的系列科学小品,不同的是《杀菌的战术》是一部专门介绍如何预防和杀灭细菌的小百科,所以叫做“杀菌的战术”,这只要看一下书的目录就十分清楚。全书共五章:
一 人和害菌的斗争
二 杀菌的物理兵
热的威力
干燥的方法
光线的刺激
过滤部队
灭菌的特种部队
三 杀菌的化学兵
夺取水分的尖兵
皮肤伤口的警卫员
出色的氧化家
重金属家庭的成员
最容易找到的消毒专家
防腐能手
新型的灭菌武器
征服传染病的生力军
四 杀菌的生物兵
生物制品的凯歌
抗毒素的战果
新兴的灭菌力量——抗菌素
溶解细菌的酶
干扰素——和病毒作斗争的新胜利
中草药参加了灭菌的战斗
奇妙的噬菌体
五 继续提高杀菌的战术
“杀菌”的“菌”是指对人类有害的“害菌”。高士其在作品中告诉读者:绝大部分细菌是对人类有益的,“只有一小群坏家伙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破坏人类的财富,因此,长期以来,人类同它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甚至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高士其的这篇科学小品就是“检阅一下人类在杀菌战斗中所拥有的生力部队——物理兵、化学兵和生物兵,以便使大家能够更好地调动这些杀菌的力量,为消灭害菌而斗争”。作品写于“**”期间,写的又是杀灭有害细菌的故事,在“四人帮”刚刚被粉碎的1977年出版,使读者自然联想到与“四人帮”的斗争,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作者在介绍“杀菌”时,又充满了辩证法,特别强调杀菌的“战术”。作者在书中特别声明:“本书里所谈的杀菌的战术都是针对害菌来说的,但是在大自然中,它们往往和各种益菌生活在一起。这样,就迫使我们必须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例如,在人体内杀菌,一定要保证人体的安全;在食物中杀菌,一定要保证食物的营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杀菌的斗争中取得真正的胜利”,而且要在“病菌没有大举入侵的时候,就先发制人,采用适当的战术,捣毁它们的‘基地’,切断它们的‘运输网’,彻底地把它们消灭”。
《你们知道我是谁》是高士其在“**”后出版的第二部作品选集,主要选录高士其建国以来为少年儿童创作的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学小品17篇,科学诗15篇。此外,还有作者写给小读者的两封信,以及介绍作者为科学事业奋斗不息的两篇文章——高士其的《一天的生活》和郑易里、青心写的《科学家·诗人·战士》。收录作品的写作时间始于1946年,迄于1978年4月。该作品集的内容十分广泛,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广阔的知识世界。作者在这里与读者谈心,引导读者登山入海,走遍森林、河谷和沙漠。从山川湖泊到日月星辰,从声光电化到花鸟虫鱼,从各种新元素的发现到科学发明的科学史,到地质考古活动的趣闻轶事,从赞美人造卫星研制成功等尖端空间科技成就到点灯用油、电等日常生活,大至宇宙天体和生命的诞生、形成以及进化演变的历史,小到灰尘、微生物、细菌的“个性”特点和活动情况,在高士其笔下都有生动细致的描述。在这里,可以读到高士其以前的代表作《我们的抗敌英雄》、《不能走路的人》、《天的进行曲》、《我们的土壤妈妈》、《生命进行曲》、《时间伯伯》等这些大家熟悉的作品,更能看出高士其为新时期科学文艺的复兴而躬身实践的**与奉献,如《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1977)、《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977)等。而《你们知道我是谁》却是高士其在1955年创作的一首科学诗,被高士其选作这部诗集的名称,除了表明高士其对这首科学诗的欣赏外,还有一层寓意,就是“你们知道我是谁”的谜底是“春天”,用高士其的话说,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新生力量的源泉”。不是吗?“**”结束,拨乱反正,不正是中国的春天、科学文艺的春天吗?被“**”十年耽误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不都要重新开始吗?而起点不是还要回到“**”前(1955年)吗?如果说高士其的第一个作品集《杀菌的战术》是交给人们如何与危害人类的“病菌”——自然界的病菌和社会的病菌作斗争的知识与战术的话,这第二部以“你们知道我是谁”命名的作品集就寄寓了高士其对建设新的科学文艺的殷切期待,对即将到来的“科学文艺的春天”的礼赞:
我来自遥远的天边,
当冰雪融化的时候,
我来了,
我带来了温暖的阳光。
我走过绿色的田野,
种子正在发芽,
知道我来到,
它就迅速地生长。
我走过美丽的花园,
花儿正在开放,
知道我来到,
它就发出醉人的芬芳。
小鸟和小虫,
见到我高声歌唱,
小牛和小羊,
见到我高兴得直跳。
工人、农民、战士、学生,
见到我都拍手欢迎;
他们和我围坐在一起,
对我说出各人的志愿。
工人同志说:
“我们要积极生产,
开展劳动竞赛,
支援解放台湾。”
农民同志说:
“我们要集体耕种,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支援解放台湾。”
战士同志说:
“我们要百倍地提高警惕,
加紧训练,
一定要解放台湾。”
学生同志说:
“我们要好好学习,
学会本领,
建设和保卫祖国。”
锣鼓喧天,
红旗招展,
鞭炮的声音,
一声比一声响亮。
当我来到的时候,
自然界和人类
都欢欣鼓舞,
热情奔放。
你们知道我是谁?
我是一年的开始,
我是新生力量的源泉,
我是春天。
如果不特别地说明这是一首写于1955年4月的诗作,读者一定以为是写在20多年后“**”结束的新时期,诗中传达的建设祖国的热情和春天般蓬勃向上的**,正可以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拨乱反正、百废俱兴、奋发图强、重建家园的时代精神的缩影。
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生机,而祖国的春天是少年儿童。就在第二部作品选出版一年后——1979年9月,高士其出版了以《祖国的春天》为名的科学诗集。代表作《祖国的春天》写于1978年1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夕。在诗中,高士其将祖国的振兴寄希望于少年儿童,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春天来临了,
又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灿烂的春天,
阳光明媚,百花争妍。
春天在哪儿,在哪儿?
啊!春天就是你们,
你们就是祖国的春天。
你们朝气蓬勃,
你们风华正茂,
今天你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明天将挑起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担。
党和政府关怀你们,
祖国和人民期待你们,
你们是欣欣向荣的新一代,
你们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未来!
我要为你们讴歌,
讴歌你们——祖国的春天,
勤奋好学,前途无限。
我要向你们祝愿,
祝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
在攻克学习堡垒的战斗中胜利向前!
只有不畏崎岖,
才能攀登顶峰;
只有在春天茁壮成长,
才能在秋季结下硕果;
只有刻苦地学习和改造,
才能真正对人民做出贡献!
近代科学创始于16世纪,
哥白尼是它的代表,
意大利是它的故乡,
但我相信啊!
在20世纪里,
在新中国的广阔土地上,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一定能够使我国科学技术
人才辈出、捷报频传!
春天来临了,
又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灿烂的春天,
阳光明媚,百花争妍。
春天在哪儿,在哪儿?
啊!春天就是你们,
你们就是祖国的春天。
由此可见,《祖国的春天》也同样是一部专为少年儿童选编的作品集。而且,如果从收录作品的内容看,还可以说是一部精心挑选的以“大自然为题材”而创作的优秀作品选集,除《祖国的春天》外,其余12篇作品都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写大自然的。这些作品是:《太阳的工作》、《空气》、《土壤——制造植物的工厂》、《水的故事》(一)、《水的故事》(二)、《冬天老人的警告》、《时间伯伯》、《手的进化》、《火之歌》、《揭穿小人国的秘密》、《小人国人口总检查》、《小人国的冬季攻势》。
在科学诗集《祖国的春天》之后,高士其基本上就没有再出版过新作选集了。虽然此后仍然出版过几种作品选集,但已经很少有新的作品,其中主要原因:一是会议、活动多,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作;二是年事已高,身体不好,经常需要住院治疗。1986年4月,由世界语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语译本《菌儿自传》,是高士其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4卷本《高士其全集》,是在高士其不幸病逝(1988年12月19日)以后,从1991年至1994年陆续出齐的。
综观高士其这一时期的科学文艺创作,除继承了他以往科学文艺的科学性、文学性和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贴近儿童读者,具有鲜明的儿童文学性质。这一点在高士其为《你们知道我是谁》而写的“代前言”——《给小读者的信》里表现得最清楚。在“代前言”里,高士其首先说明作品集《你们知道我是谁》是应孩子们的要求而专为孩子们编选的,同时表明自己也是将“这本书作礼物送给”孩子们。其次说明为什么要收录这些作品,同时对部分作品从孩子们的阅读角度进行解读与阅读指导,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原因。因为“小朋友对自己的周围环境、对自然,比如天啦、地啦、生命啦,提出种种疑问,我就解释一些,启发一些,鼓舞大家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去探索广阔无垠的未知”。高士其举例说:
我先来说说《天石》这篇文章吧。对今天的小朋友来讲,炼铁,如果不是开采铁矿,而是等待夏夜星空掉下来的“陨石”,也就是“天石”来炼铁,那实在太可笑了。但古时候人们不知道地下有铁矿,埃及建造金字塔用的铁,就是从天石得来的。要真是靠天上掉下星星点点的天石来炼铁,我们今天还不知停留在什么落后状态呢!地球上有的是铁。在我们的身体里,血液中,也有的是铁,要是少了它,我们就不会有那红润透亮的脸蛋了。怎么遥远天上落下来的“天石”,片刻之间与我们的血液相关了?好吧,你自己去读它吧。
北京的秋天,高得出奇。小朋友常爱发问(我们大人也如此),天,什么天?天有多高?离我们多远?天,好像是那样的不可知,那样的神秘莫测、虚无缥缈。在《天的进行曲》这首长诗中,讲述了人们对于天的认识过程。世界上一切都是对立的、统一的。天与我们人类紧密相连。“天里面有人,人里面也有天”,“天是人民的天呀”。读读这首诗,你的眼界会开阔多了,天也离你近得多了。
谈了天,说说地吧。也许有的小读者说了,地,就在我们脚下,比了解天容易多了。不见得。你能说出,我们的土壤妈妈,她是怎样地在不断运动、变化、更新、发展的?你知道她与遥远的天上的太阳有着多么亲密的友谊?它们哺育着万物的成长。我们得好好了解自己生长的这块地方,我们的土壤妈妈。
谁能不和时间打交道呢?紧张的学习、劳动,有着严格的作息制度。你不遵守时间,早晨上学迟到了。你不爱惜时间,好多事情被耽误了。现代科学,对于时间的概念比过去就更要确切得多了。今天,我自己重读这首诗也万分激动。“四人帮”糟蹋了我们的时间,使我们比人家落后了好多年。我们青少年,正处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最宝贵的时间,却被“四人帮”浪费了,而那些白卷小丑、不学无术的家伙,也受到了时间伯伯最严正的审判。时间伯伯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惰人以耻辱。我在写这首诗时,距今22年。时间伯伯呀,我还要过22年,这关键的22年,你不催我老,而是催我干呀,我们大家要最爱惜时间伯伯呢!
爱惜时间,就是爱惜生命。你读一读《生命进行曲》这首诗吧。我们的生命,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它从遥远的30万万年前,来到了今天;它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进化到人类。生命啊,经历了漫长的艰巨的道路,从不停止它的脚步,从不怀疑它的未来。在前进中,它不断地自我更新;在斗争中,它使自己日益完善。永不停止的生命,永远旺盛的生命,今天,正处在一个最伟大的历史时代。小朋友们,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让我们的生命,为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这个新时期的伟大任务,发出更多的光和热吧。让生命给祖国带来繁荣,为人类做出贡献吧!
高士其这一时期创作的第二大特点是:关注大自然与生态环境,具有大自然文学的启蒙意义。如科学诗集《祖国的春天》,不仅是一部专为少年儿童选编的作品集,而且还可以说是一部精心挑选的以“大自然为题材”而创作的优秀作品选集。在1980年为“小学生文库”重印《时间伯伯》(科学诗集)时,高士其特意写了一篇题为《努力学好自然知识》的“代序”,告诉少年儿童:“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的一切生活,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光、空气、水、食物、衣服、房屋、家具以及一切日常用品,都靠自然供给,人是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的。”衷心希望少年儿童,“努力学好自然知识,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良风尚”。
除在选编作品集时给予“大自然题材”的作品以充分地关注,高士其这一时期还创作了一批以大自然为题材、以环保为主题的科普作品,如《向海洋进军——几位著名科学家的心愿和展望》(1979)、《花时》(1981)、《太阳颂》(1981)和《森林之歌》(1983)等。与此同时,高士其还希望有更多的作家来关注大自然,指出“大自然,是科普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和内容的源泉”;“自然博物馆应组织力量,来写关于大自然的科学小品;写鸟、兽、虫、鱼的童话;写大自然探索者的故事;画祖国的风光人物;画四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而对那些有心大自然科普创作的青年作者,更是热心扶植,为他们的新作写序给予鼓励、肯定和推荐。如《〈火〉序》(1979)、《〈奇妙的大自然〉序》(1981)、《〈生命·衰老·长寿〉序》(1982)、《〈唱给大自然的歌〉序》(1983)、《〈气候风光集〉序》(1984)、《〈智慧的翅膀〉序》(1984)、《〈世界国花集锦〉序言》(1984)、《〈她和森林“恶魔”握手〉序》(1986)等。
在《〈火〉序》里,高士其高度赞扬《火》“这部科学诗,不单给人以科学知识的滋养,同时,也予人以艺术上的享受”,更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因为作品“通过对火的叙述,描写了火是怎样进入人类史前生活,改变人类生活状况,推动历史的前进;描写了火的性质和人类是怎样揭示了火的秘密,由此反映出科学的发展道路的崎岖和艰辛;描写了历史上人类对于火的使用和火造成的危害。同时指出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道路上,将更好地利用火的力量,摒除火带来的灾难,并对今后火的利用发展,如地热、太阳能、原子能等作了辽阔的展望”。所以,高士其说:“《火》是一部火的发展史吗?不!是一部人类生活的发展史。火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人是有生命力的。在大自然中,人类的发展,正是依据了大自然的规律。人类掌握了大自然的规律,才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创造了人类社会今天的高度文明。”高士其在这里揭示了自然、人类和社会文明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的发展只有“依据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创造了人类社会今天的高度文明”。
高士其还热情推荐郭曰方、杜志民两位诗人创作的科学诗《唱给大自然的歌》,称其“既有对知识的普及,又有对科学的讴歌;既有带着历史线索对科学发展做出的高度概括总结,又有通过千姿百态不同学科领域挖掘的内在科学规律,对大自然的花鸟鱼虫以及人类本身都阐述出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哲理,赋予人有益的启示”。在《〈智慧的翅膀〉序》里,高士其对作者陈广斌以大自然为题材创作的诗作中表现出的可贵的环保主题,给予了高度评价:“娴静的白天鹅在湖面上徜徉,美丽的梅花鹿在绿林间徘徊,蝴蝶在花丛间飞舞,鱼儿在碧波里漫游……大自然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诗中以优美的笔调,活泼的语言,提醒人们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创造幽静葱郁的生活环境。这些诗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高士其为张锋、晓宇两位作者创作的大自然探险文学《她和森林“恶魔”握手》写的序言,更是人们了解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创作的重要文字,从中更清楚地看到高士其所提倡的大自然文学。高士其写道:
读罢全书,我的心仍久久不能平静。
一是书中那些探险家、考察家坚忍不拔的精神感染着我。近百年来,佳纳、阿克莱、沙勒、福茜等人不避艰难,前赴后继,为了弄清大猩猩的真实面目和保护这一珍贵物种,有的十余年如一日坚持考察,更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这些形象至今仍历历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难以忘却。
一是人类发现和认识大猩猩的过程竟如此漫长,这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从17世纪初英国士兵巴特尔见到森林中的“大怪物”算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才初步认清大猩猩的面目。我不记得有别的哪一种动物,花去了这么漫长的时间的。从前对于大猩猩的种种非难和误解,传说、电影、小说里对它的种种夸张、歪曲的渲染,在事实面前被揭破了。我不禁为书中那儿位探险家、考察家所表现的勇气和毅力所深深折服了。
我认为,从书中那些探险家、考察家的身上,表现了以下共同的可贵的品质:勇敢探险、顽强求索的性格;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对考察事业、对野生动物的执着的爱,这些都值得我国的青少年学习和发扬。
本书作者多年来致力于科学文艺创作,在野生动物(尤其是类人猿)方面写过不少作品。如今这本关于大猩猩的历险记,时间跨度不可说不长(至少有三百多年),涉及的人物不可说不多,但读来环环紧扣,每个章节的末尾又引出下一个故事的悬念,运用了我国章回小说的写法。在这本书里,你既可以读到迷人的传说,热带高山丛林的奇景,人、猿相遇的刹那的特写,又可以读到大猩猩充满人情味的趣闻轶事,还注意随时加以科学的说明,向读者交代了大量的灵长类方面的知识。所感不足的是,对于探险家、考察家的性格、心理的刻画,略嫌不够充分(而这对于展示他们的精神品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个别段落文字尚欠精练。
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之交,当今的时代需要我们的青少年成为富有理想、敢于探险、勇于创新的新一代。所以我认为,很需要有一批科普作家来为我们的青少年提供探险记、考察记这一类读物。本书作者现在将他们酝酿多年的大猩猩王国的历险记奉献出来,文笔流畅,叙述动人。我相信,广大青少年将会喜爱她的。我还希望有很多的这一类读物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