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宣告结束。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饱受“四人帮”迫害的高士其更是激动万分,他坐着手推车,一连三天参加了首都人民欢庆胜利的盛大游行。又是十月,秋高气爽,高士其的心情犹如17年前参加开国大典一样,庆祝中华民族的第二次解放。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高士其更是以切身经历,带头清算“四人帮”破坏科普事业的罪行,请秘书记录,写下了《“四人帮”反对周总理,阴谋扼杀科协工作的罪行必须清算》的大字报,贴到中国科协的大院里。此后,高士其虽然年过古稀(72岁),但仍然壮心不已,一边从事创作,一边出席各种会议,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百废待兴的科学普及事业。
1977年2月,在“文革”中被长期冷遇的《杀菌的战术》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年,当党中央决定“在今冬明春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消息传来时,高士其非常兴奋,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一个伟大的想法诞生了,给党中央写信,将自己对科学普及的意见提出来,供党中央在制定科学普及政策时参考。说做就做,7月12日,高士其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了一封长信,对如何开展新时期的科普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信中,高士其首先激动地回忆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他让秘书向敬爱的周总理“反映科学普及工作现在无人过问,工农兵群众迫切要求科学知识的武装,请求周总理给予关心和支持”的情况,以及周总理的批示因遭到一伙人反对和阻挠而没有被落实,致使“科普工作至今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与形势的发展、人民的需要有很大的距离”。高士其在信中强调:“科学普及工作又是关系到我国科技战线能不能多快好省地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能不能更快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后备军的不可忽视的工作。这就像建立‘金字塔’一样,没有雄厚的基础,塔怎么能造得又高又大呢?没有科学技术的大普及,也就谈不上科学技术的大提高。因此,不得不写信”向党中央反映情况,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在这次科学大会的报告中,写一段论述科普工作重要意义和号召科技工作者和工农兵的技术骨干积极参加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水平多作贡献。
二、在这次大会上表扬和奖励一些热心向工农兵和青少年普及科学技术并做出一定成绩的积极分子,鼓励科技人员参加这项工作。1956年,我们曾开过全国科普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首长接见了全体代表。希望这一次科学大会能把科学普及工作再向前推进一步。
三、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和重建一批科普事业机构。如恢复科学普及出版社、科普展览设计室、科普图书资料馆,恢复建立科学技术馆,组织科技人员帮助科教电影制片厂拍好科教电影并做好发行工作,协助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办好有关科学技术的广播电视节目,加强对自然博物馆的业务指导。
四、加强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总结交流经验,团结和培养积极分子。建国以来,这项工作就是由各级科协(1958年以前叫科普协会)来做的。这几年科协和学会受到“四人帮”的严重摧残。全国科协的干部大都分到科学院各所,办公用房也被分给科学院一个所了,希望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封信的最后,高士其动情地向党中央表明了自己将有生之年奉献给科普事业的决心:
我今年已73岁了,身体比三十几年前和您、吴老在重庆北碚一个党小组时更加不如了,说话吐字更加困难,为了使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更加兴旺发达,我作了慎重的思考,给您写了这封信,希望在我生命结束之前,能够看到一直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关怀支持的、我终身为之奋斗的科普事业,能够在华主席和您的英明领导下,在欣欣向荣的祖国百花园中,开得更加鲜艳绚丽,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工农兵和青少年登上我国的科技舞台,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高士其这封热情而真诚的长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且很快采纳了高士其的意见。8月,中国科协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召开由科学家、劳动模范和首都青少年科学爱好者参加的大型座谈会,高士其参加了这次盛会,并赋诗一首,请人代为朗诵,极大地感染了与会代表。这是高士其在“**”结束后创作的第一首科学诗。高士其深知,十年浩劫期间,科学技术是受害最深的领域,连学校也都不开设数理化课程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搞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要完成周总理为人们描绘的“四化”蓝图,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基础与前提,必须马上唤醒人们的科学技术意识,让人们都来爱科学、学科学,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
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
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
你的领队是数、理、化,
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
在那“四害”横行的日子里,
你受尽了摧残和欺压,
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你才能甩开膀子为祖国贡献才华。
为了实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遗愿,
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强大,
你走遍祖国的每一个地方,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你走到矿山、工厂,
协助工人们设计安装,
工人们得到你的帮助,
心更灵,手更巧,生产建设传捷报。
你走到农村人民公社,
参加科学种田和机械化研究,
社员们得到你的帮助,
大地绘新图,稳产又丰收。
你走到陆、海、空部队,
帮助战士们搞好现代化武装,
战士们得到你的帮助,
把敢于来犯的敌人消灭光。
你走到科学馆、少年宫,
指导孩子们制造仪器和模型,
为攀登科学高峰打基础,
受到小朋友的热烈欢迎。
从一般到尖端,
从实践到理论,
从普及到提高,
你都在努力做出贡献。
你飞翔在真理的天空,
你战斗在知识的海洋,
你攻克一座又一座的生产建设堡垒,
你的成绩灿烂辉煌。
你是人类劳动和指挥的结晶,
你是人们争取自由的武装,
祖国需要你,
人民需要你。
我要用最响亮的诗句,
歌颂祖国的科学技术成果,
因为你——科学技术啊!
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
高士其在这首科学诗中从多重角度说明了科学技术在我国四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向青少年发出号召:学习科学技术,奋力向“四化”进军。当高士其读到叶剑英副主席的《攻关》诗后,心情更加激动。诗中写道:“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高士其马上敬和了一首《顶峰敢登攀》,表达自己的决心:“科学路崎岖,/顶峰敢登攀。/何畏坚与阻,/苦战创新篇。四化今开始,/遗愿能实现。/‘四害’务除尽,/人民舞翩跹。”(写于1977年9月28日)
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到1984年6年间,高士其就是发扬这种“顶峰敢登攀”的奋斗精神,努力工作,要把“**”所耽误的时间夺回来。这6年,高士其像一只高速运转的陀螺,一刻也没有停止转动。浦漫汀教授在《高士其生平与文学、科普活动年表》中记录了高士其在这6年间的重要工作轨迹,由此也可见一斑:
1978年(74岁)
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参加了代表会议。
3月,作为代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4月,出席儿童文学作家座谈会。在会上呼吁“文学家要为孩子们多写科学读物”。
5月18日,在上海参加解放后全国第一次规模盛大的科普创作座谈会。
9月26日,北京科普创作协会成立,被邀请担任顾问。
本月,《你们知道我是谁——高士其作品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本年冬季,参加中国科协一届二次扩大会议并发言,题目是《争做新时期中扫科盲的尖兵,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鞠躬尽瘁》。
年底,应吉林人民出版社之邀,担任《儿童科学画库》顾问。
1979年(75岁)
春节前夕,参加全国政协和全国科协举办的春节科学家茶话会,会见了周培源、钱三强、童第周等教授。
上半年与郑文光一起主编《儿童文学·科学文艺作品选》。本书分上、下两册,共68万字,选入建国三十年来比较优秀的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科学相声、科学故事和科学小品共107篇。该书于1980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8月,在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名誉会长。
11月,在全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本年冬,在广东从化疗养。为应邀参加中华医学会召开的全国医学科普座谈会而提前回京,在座谈会的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1980年(76岁)
4月,《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上集出版。
5月30日,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授奖大会上获荣誉奖。
9月,《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第二集出版。
本年末,出席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了题为《繁荣科普创作,为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奋斗》的发言。
1981年(77岁)
1—2月,应聘为《儿童时代》1981年度童话征文委员会委员。
本年写作了百余篇作品与文章,约十万字。
1982年(78岁)
5月,应邀访问杭州,在杭州14天写出15篇作品。
8月,在北京医院住院期间,写文悼念秘书高仰之(1982年因患癌症离世)。
9月,科协任命高志其为高士其的秘书。
9月26日,在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作题为《让科普为建设两个“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的发言。
本年冬,赴广东从化疗养。在此期间以写回忆录为主。在11月4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延安回忆录》一文。
1983年(79岁)
年初,继续留广东疗养。住从化温泉宾馆。
本年曾出席中国科普作协在京理事扩大会议并发言。发言稿整理后以《开创社会主义科普创作的新局面》为题发表在《科普创作》双月刊第二期。这一年,除参加会议等活动外,主要从事科普理论研究,参加了《科普创作概论》的编写工作。该书于1983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4年(80岁)
5月31日,为少年儿童科普创作成绩汇报会作书面发言。发言稿的一部分以《建立科学思维,适应全新时代》为题发表在7月11日《北京晚报》上。
6月3日,为《退休生活》杂志座谈会作书面发言。
7月11日,出席思维科学讨论会并发言。
8月31日,为“庆祝中央台科学普及节目成立三十周年”会议作书面发言。
10月,《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下集出版。
12月5日,为《中学生》杂志创刊55周年庆祝会作书面发言。
12月21日,中国科协、作协和科普创作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高士其从事科普与文学创作50周年”座谈会……
本年从夏季到年底住北京医院治病。
从这份简要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出高士其这八年间科普文学活动的概貌。其实,高士其为新时期科学文艺的复兴而做的工作又何止这些,上面所说的还不足十分之一,而高士其更多的时间是放在关心少年儿童、培养年轻科普作者和发展科普的基础设施(科普机构、报刊等)上。仅《高士其全集》中收录的高士其为各类会议、科普作家作品、少年儿童读者和科普报刊所写的有代表性的贺词、寄语,就有60篇,此外还有为各类科普报刊的题词70篇。收到高士其贺词、寄语、题词的主要会议、单位、读物、报刊有: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大会,中国科普作协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作品展览会,全国首届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讨论会,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科技活动先进集体表彰大会,福建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成立大会,京津冀地区思维科学讨论会,北京肿瘤防治研究科技工作者,北京东城区青少年,劳动模范和科学家联欢大会,辽宁省科普创作座谈会,浙江省科普创作协会,首届哈尔滨之夏科普创作讲习班,全国中小学生体育夏令营全体成员,黑龙江青少年科学爱好者,黄委会子弟小学四·二中队,济南市青少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内蒙古科技报》,《太阳能》,《科学与生活》,《中国聋人》,《医学科普》,《科学与人》,《科普园地》,《健康》,《生活与健康》,《大家健康》,《科普天地》,《科学与文化》,《科苑》,《科学诗刊》,《科学时报》,《科普美术》,《奥秘》,《北京天文馆》,《青年科学》,《环境》,《科学浪花》,《科学画报》,《青年科学》,《卫生科普》,《心理学科普园地》,《退休者生活顾问》,《农业工程》,《家庭科学报》,《中国环境报》,《中国食品报》,《北京科技报》,《沈阳科技报》,《广西科技报》,《长春卫生报》《仪器与未来》,《自动化》,《化工之友》,《智慧城》,《知识窗》,《少年探索者》,《科幻海洋》,《求知画刊》,《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儿文艺报》,《少年科学画报》,《少年之友》,《少年文艺报》,《东方少年》,《玩具与儿童》,《语文报》,《辅导员》,《中学生》,《中学生之友》,《少年卫生画报》,《少年科学报》,《小学生知识乐园》,《小学生周报》等。然而,这一长串的名录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据有人统计,仅在1982年一年中,高士其就发表了上述各类文字(科学诗、科学小品、讲话、贺词、提词等)一百多篇。然而,很多人无法知道,这对于高士其来说是多么不容易。高士其的儿子高志其在《工作使生活充满乐趣——记高士其同志二三事》中写道:
这一成就的取得是极其不容易的。1978年年底,他患了一场大病,使他讲话气力十分微弱,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正常工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两年。面对这种情况,高老仍然顽强地战斗着。1980年,高老开始用僵硬、变形的手握笔,锻炼写字。起初,一天只能写几十个字,慢慢地增加到一百多个字、四五百字、八九百字。去年,他到杭州小住的十五天里,他应有关方面的邀请,共写了十六篇文章。有一天,他上午为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写稿,下午为《浙江日报》写稿,经工作人员统计,这一天撰文1672字,而这还不包括他与别人的谈话和题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切都是他在血尿四个加号、慢性气管炎发作的疾病中完成的。高老身边的工作同志对此既感心疼,而又无法阻止。高老用韧性战斗的精神,实践自己的誓言:“一个共产党员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战斗到底!”
去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有一个星期天,高老根本没有休息。他从早到晚写了有关各个方面的六份提案,星期一上午就把这些提案交给了天津代表团。
有一次,一家出版社的编辑看到高老的厚厚的一沓手稿时,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但事实是明明白白的,手稿上还留下了无数道颤抖的划痕。这位编辑读着、读着,视线模糊了……
为了与慢性气管炎作斗争,每天他要进行三十分钟的痛苦吸痰,往往是累得满脸通红,喘息不止。他的饮食选择也十分有限,一般人所能享受的食品和炒菜,他却无法食用,只能吃些豆腐、菜叶、鸡汤、麦片、稀粥、面条和炖得很烂的鱼、肉。吃饭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享受,但对于他来说则是一场战斗,每一口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吞咽下去。
疾病缠身,生活如此痛苦,但他却无限热爱生活。
高老在《青春》杂志上写道:“谁说老年之躯没有生命的朝气,不能炽热奔放?不!让生命继续闪耀火花,去点燃人们思想的灯!让点点火花,形成熊熊燎原的火焰,去照亮变革社会、征服自然的伟大道路!”
这正是高老坚持工作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