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科学诗——开创科学文艺的新疆域(1 / 1)

高士其评传 韩进 5250 字 6个月前

解放后,高士其在党的关怀下,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但由于他的病情在解放前那动乱的年代里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落下了病根,这给他的写作和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高士其曾这样写道:

1951年,我正式参加了工作,担任了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顾问,后来,在1952年又转到现在的工作岗位,担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顾问。我一个身体将近瘫痪的人,也能参加工作,谁会相信呢,见到我的人都奇怪我为什么这样?围着我问长问短,以为我很难过,其实我一点也不难过。我的声音虽然颤抖,但是它是坚定的。我在发言的时候,将我所要说的话告诉我的秘书同志,他是熟悉我的语言的。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先打好腹稿,然后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口述出来,请我的秘书代为记录。这样,四年多来,我写了30万字的文章,其中包括1000多行小诗,收集成为单行本的有:《我们的土壤妈妈》、《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细菌世界探险记》、《和传染病作斗争》、《生命的起源》、《细菌知识》、《细菌和滤过性病毒》等书。我的成绩虽然不大,但也可以向病魔示威。

就这样,高士其以坚强的毅力坚持创作,从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起,到“**”爆发的1966年止,17年间,高士其一共创作了大约75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创作了2800多行诗!除重印作品外,各类著述近有18种,主要书目如下:

1.《我们的土壤妈妈》,科学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1年版;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版。

2.《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科学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1年版。

3.《蚊虫和苍蝇》,科学小品,与刘天和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1年版。

4.《细菌世界探险记》,科学幻想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年版。

5.《生命的起源》,科学故事,科学普及出版社,1952年版。

6.《和传染病作斗争》,科学小品、科学诗合集,商务印书馆,1953年版。

7.《细菌漫话》,科学小品集,商务印书馆,1953年版。

8.《细菌知识》,科学读物,科学普及出版社,1953年版。

9.《细菌和滤过性病毒》,科普读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版。

10.《太阳的工作》,科学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版。

11.《微生物漫话》,科学小品,科普出版社,1956年版;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12.《自然科学通俗化问题》,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13.《青年向科学进军》,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14.《时间伯伯》,科学诗集,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年版。

15.《五年计划的科学故事》,科学诗集,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年版。

16.《高士其科学小品甲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17.《土壤世界》,科学小品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

18.《科学诗》,科学诗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

这么多的作品,即使对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来说,也很不简单,何况是高士其这样一位几乎瘫痪的病人呢?其中他要付出比常人多多少倍的代价啊!要知道,高士其每写一篇文章都是何等的艰难呀!他不能像常人那样,要了解情况,体验生活,随时都可以拔腿就走;要摘录资料,排列提纲,随时都可以伸手就写。他的行动十分困难,坐着手推车才能到现场去。讲话、询问事情,别人只能听到“嗯嗯”的声音,无法弄明意思,借助翻译,才能彼此交流。当他创作时,首先需要千思百虑,反复推敲,打好腹稿,然后再用他的“高氏语言”口授给秘书,让秘书一字一句地记下来。有时秘书也听不懂他说的意思,需要高士其反复地说上几遍、十几遍乃至几十遍。每遇到这种情况,高士其往往急得满头大汗,不得不用笔在纸上抖抖索索地写上一两个字。但因为手抖得太厉害,这些字也难以辨认。一旦人们好不容易地辨认出来后,他的房间里便立刻爆发出一阵欢笑。高士其那缺少表情的脸上也顿时变得生动起来,这时,他也会偶尔风趣地同人们开玩笑,说他写的字是“天书”。文章草成以后,秘书要把最初的记录稿一页一页地放在如同乐队使用的乐谱夹上,让高士其一遍又一遍地审阅斟酌,而且高士其还习惯地用手抓着一枝铅笔,在字里行间勾勾画画,反复修改。有时在半夜里,他想到一处需要修改的地方,或者想到一个适合的词,就把爱人叫醒,免得第二天忘记了。爱人疼他,不让他起来,他就借故小便,请爱人扶他起来。有时,他的稿子已经送到报社编辑部,甚至已经出了清样,他想到需要改动的一个字,就又执意叫秘书打电话联系,改正过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士其的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心血凝成的。

高士其不仅在写作时一丝不苟,每写一篇文章,不论是上千字的科学小品,还是几行的短诗,他都采取他一贯的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总是力求用最恰当的比喻、生动的事例和浅显通俗的语言,向小读者准确地介绍科学知识。而且每写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言之有据,有着明确的写作目的和读者意识,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需要什么,高士其就写什么;人们心里想什么,高士其笔下就有什么。不仅如此,高士其更以其先进的科学思想,指导着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人类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自然现象。

有一次,为了给少年儿童写一篇关于炼铁的故事,他感到自己不熟悉炼铁的过程,就不肯轻易下笔,决心抱病亲自到石景山钢铁公司去参观炼铁。在炼钢炉前,高士其冒着逼人的热气,用看火镜观看炉内的情形,虽然烤得满头大汗,却风趣地说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回到家后,他顾不上休息,就找来许多有关冶金的书籍作参考资料,自己口述,请秘书笔录,终于写出了科学小品《炼铁的故事》,发表在1954年《上海文艺》上。通过这次实践,高士其深有感触地说:“为了了解生活,我们必须深入钻研科学;同样地,在写作科学小品的时候,为了说明科学,我们也必须深入体验工农兵群众的生活。”

1956年,日本从古墓中发掘出13面中国1800多年前的铜镜。高士其从报上得到这个消息后,觉得可以写一篇关于镜子的科普作品,就找来十多本有关镜子的参考书,整整看了三天,几易其稿,终于写成了《谈眼镜》一文,在千字文的篇幅里,从眼镜写到玻璃镜,一直写到最新式的镜子,通过游览眼镜世界的历史长河,向人们浅显易懂地介绍了眼镜的知识,十分有趣。

综观高士其这一时期的创作,人们会惊喜地发现:科学诗已经成为高士其这一时期科学文艺创作的主要形式。在上述所列的18部作品集中,就有5部是科学诗集,如《我们的土壤妈妈》(1951)、《揭穿小人国的秘密》(1951)、《太阳的工作》(1954)、《五年计划的科学故事》(1957)、《科学诗》(1959)等。尤其是以“科学诗”命名的诗集《科学诗》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科学文艺一种新的科学文学品种——科学诗的诞生,高士其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科学诗的先驱者与奠基人。

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大国,诗歌长期处于中国文学的正宗地位,而且有着“四大发明”传统的古老中国也有着让世人瞩目的众多科学成就,但在漫长的文学长河里却很少见到有扬“科学”之帆的文学之舟。直到清末,资产阶级启蒙诗人黄遵宪等在倡导“诗界革命”时,曾以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入诗。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称赞黄遵宪的《以莲菊挑杂供一瓶作歌》,谓其“参以西人植物学、化学、生理学诸说,实足为诗界开一新壁垒”。但黄遵宪等只是首创以自然科学入诗,还不是完全用诗歌形式来表现科学题材,因此还不能称其为科学诗。写作科学诗并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当推高士其。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高士其在好友艾思奇、李公朴的影响下,开始尝试科学小品的写作时,就经常以诗歌入文,在《菌儿自传》(1936)、《细菌与人》(1936)、《抗战与防疫》(1936)等科学小品里,都有大量的诗歌,使得他的科学小品读起来生动有趣,极富文学性。如《菌儿自传》中写细菌的籍贯时,幽默地写道:

人类的肚肠子,是我的天堂,

在那儿,没有干焦冻饿的恐慌,

那儿只有吃不尽的食粮。

《抗战与防疫》的开篇就是以诗歌为引子,反映大众对于细菌战的苦闷心理:

细菌本是坏东西,闹得人生哭笑非;

如今又要来帮战,真是越来越刁皮,

越刁皮,教我们怎生支持?

细菌原是小冤家,大战怎的又用它?

倘自空中奔投下,教我军民没处遮,

没处遮,叫我们哪里搬家?

像这些与政论结合在一起的诗段,在高士其的科学小品中经常见到。但这时的诗歌还不是高士其创作的主要文学形式,诗歌的功能也主要是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以增加小品的文艺性。整整十年后——1946年,高士其在《写给我的朋友》的诗里,第一次向世人表示:“我决意从事于新诗的写作,/我决意写起我的所谓的‘诗’。”这一时期,高士其把诗当作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所以他说:

诗啊诗

它是寂寞者的歌声

它是不平者的呼喊

它是忧愁者的音乐

它是大众的喉咙

诗啊诗

它是文人的轻便的武器

它是文人的手榴弹

它会炸开人类的心灵

它会惊醒大众的迷梦

……

从此以后,高士其创作的主要形式就是诗歌,直至新中国成立,高士其仍然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诺言,用诗歌作为“大众的喉咙”,喊出“不平者的呼声”,“惊醒大众的迷梦”,充分发挥了诗歌反映时代、贴近生活、揭露敌人、团结大众的战斗精神。与这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高士其的生活经历相关,高士其很少有机会创作科学文艺,所写诗歌堪称与大众同呼吸、与时代同步调的革命文学。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的工作中心由过去的战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鼓舞人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需要科学技术,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日益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主题,作为科学家的高士其,更明白全民科学意识的提高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义不容辞地拿起他已经得心应手的诗歌这一武器,将科学的内容与诗歌的形式相结合,为中国科学文艺的创作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领域——科学诗。

自1946年到“**”前的20年间,高士其先后创作了近百首科学诗,为我国诗坛编织了一组独具风采的花环,而195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科学诗》,是高士其科学诗创作的一个精选本,除《序言》和郑易里、青心写的评介文章《科学家·诗人·战士》外,收录高士其创作的科学诗42篇,其中《我的原子也在爆炸》(1946)、《黑暗与光明》(1946)、《电子》(1946)和《天的进行曲》(1946)4篇写于解放以前,其余38篇写于解放后的10年间,虽然这还不是他全部的科学诗作品,但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从细菌之微到宇宙之大,从个人的卫生预防到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都出现在高士其的笔下。从题材与主题看,《科学诗》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

一是健康卫生类,主要是从细菌学的角度告诉人们疾病预防的一些科学知识,如《揭穿小人国的秘密》(1949)、《小人国的冬季攻势》(1949)、《消灭夏天的敌人》(1956)、《随地吐痰——坏习惯》(1958)等。

二是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是从自然与人的关系入手,歌颂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告诉人们要在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利用与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造福。如《空气》(1949)、《我们的土壤妈妈》(1950)、《太阳的工作》(1954)、《土壤——制造植物的工厂》(1954)、《你们知道我是谁》(1955)、《石林》(1957)、《森林之歌》(1958)等。

三是科学技术类,主要通过对在科技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和科技成就的介绍,形象地传达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科技还不发达的特定历史时期,对提高人们的科技意识,养成社会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影响。这类作品不仅在高士其的创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甚至在当时的整个文学界也绝无仅有,因而显得特别可贵,成为那个时代科技启蒙的利器。如《我访问了原子弹的母亲》(1950)、《手的进化》(1952)、《脚和交通工具》(1952)、《尼古劳斯·哥白尼》(1953)、《悼伊林》(1953)、《走进原子能时代》(1954)、《纪念居里夫人》(1954)、《时间伯伯》(1955)、《原子的火焰》(1955)、《火的歌》(1956)、《发动机的自述》(1956)、《太阳系的小客人》(1957)、《献给人造卫星》(1957)、《歌唱原子反应堆》(1958)、《眼睛和它们的朋友》(1958)、《火箭颂》(1959)等。

四是社会科学类。高士其大胆尝试将社会科学入诗,借鉴前苏联科学文艺的奠基人伊林的创作经验,配合当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以诗的**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宣传党和政府的社会理想。最突出的作品是作者以高涨的政治热情创作的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题材的系列作品——《五年计划的科学故事》,包括《地下资源的报告》、《钢铁工业的演讲》、《机器工业的汇报》、《动力会议记录》、《化学工业和轻工业的发言》、《交通和邮电的建议》、《检阅农业的队伍》7篇。

在诗选集《科学诗》之外,高士其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科学诗,同样具有较大的影响,如:

以卫生防疫为主题的《小人国人口总检查》(1949)、《传染病的头号战犯——鼠疫杆菌的供状》(1949)、《细菌的干劲》(1958)等。

以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生活故事《水的故事(一)——人身上的水》(1950)、《水的故事(二)——自然界的水》(1950)、《人能活多少岁》(1955)、《嘴》(1958)、《生命之歌》(1959)、《看不见的旅行者》(1960)、《最大的鸟——鸵鸟》(1961)、《蛙》(1962)、《蜜蜂的歌》(1962)等。

以宣传科技进步为主题的《向最可爱的人致最亲切的慰问》(1953)、《碳的自述》(1954)、《沸腾的歌声》(1957)、《第三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电姑娘》(1960)、《哦!超声波》(1960)、《光的进行曲》(1960)、《第一个飞往宇宙的人》(1961)、《访问月亮和星星》(1961)、《书本的颂歌》(1963)、《声音之歌》(1964)等。

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我们的宪法草案公布了》(1954)、《这是我们的钢都——鞍山》(1954)、《向科学大进军》(1956)、《让满园开遍科学的花朵》(1956)、《伟大的四十年》(1957)、《歌颂祖国的科学》(1959)、《访大庆油田》(1965)等。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开始的17年间,高士其创作的科学诗大约有百首之多,这对一个全身瘫痪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呀。综观我国科学文艺的发展史,不难看出,高士其的科学诗在我国科普文苑里具有首创地位和开拓作用,更不难得出结论:高士其不仅是我国科学小品的创始人之一,更堪称我国科学诗的鼻祖与高产诗人。

高士其为什么要将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科学诗的创作之中呢?高士其在《科学诗》的《序言》里给了我们答案。高士其写道:

写作“科学诗”,有一个崇高的目的,那就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他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也不是单纯地为了介绍科学知识而写作,他要激发少年读者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感情,培养他们树立起唯物主义世界观,鼓励他们向科学进军,引导他们去攀登科学顶峰,使他们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就是写作“科学诗”的基本思想和社会意义。……我写“科学诗”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科学诗”包括“科学儿童诗”在内,是现代文学中一种新的品种,它的特点,就是把科学知识和诗歌结合起来,把一般人认为枯燥无味的科学,变成是活泼富有诗意的东西。

在一般人眼里,诗歌是浪漫的,科学是严谨的,两者又怎么能统一在一起呢?高士其的上述自白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科学也是为生活服务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因此,通过人物的活动,把科学形象化和故事化,科学就变成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的东西了。而创作科学诗,要求作者具有科学与文学两个方面的才能,既要通晓科学,又要懂得诗。高士其恰好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和才华横溢的诗人。所以说,读高士其的科学诗,那丰富而深邃的科学知识,随着美丽动人的诗句,像涓涓细流浸润着你的心田,那既是一种艺术上的美好享受,同时,在科学上又使你获得丰厚的收获。

高士其科学诗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科学性和知识性。科学诗是“科学”的诗,和其他科学文艺一样,科学是灵魂。高士其明确说过,科学文艺“应该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这就是说,它必须有丰富的科学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是以正确的科学理论和实验为依据,不容许丝毫的歪曲。它不要单讲一门科学知识,它要把各种科学知识综合起来讲;它要和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它要用正确的历史观来看一切现象的发生和一切事物的发展。这样,就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各门知识”。在这里,高士其从自己创作科学诗的体会出发,阐述了科学诗创作的最基本的特征——以科学入诗。高士其的科学诗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读他的科学诗,就犹如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得到很多知识的陶冶,如有谈天说地的《天的进行曲》和《我们的土壤妈妈》,有讴歌时间与生命的《时间伯伯》和《生命进行曲》,有赞美科学家的《居里夫人》,有介绍自然资源的《地下资源的报告》和《森林颂》,有讲述科技知识的《电姑娘》、《走进原子时代》和《火箭颂》,还有讲述社会主义建设的《五年计划的故事》和《小朋友的小五年计划》,而更多的是描述微生物、揭露病原细菌和提倡卫生的生物学和医学的知识,如《揭穿小人国的秘密》、《传染病的头号战犯》、《冬天老人的警告》等。高士其以诗人的天才,让科学知识走出书本,走出实验室,把科学与诗歌结合起来,将科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对纳入诗作的每一种知识,都给予准确的解释。很多诗篇,不仅在整体上反映客观规律,符合科学要求,在原理、概念和数据上,也都做到准确无误。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如在《电姑娘》里准确地描述了光和电的速度:“电姑娘,电姑娘/你跑得顶快,/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只有光的速度才能追上你。”在《我访问了原子弹的母亲》里,既点明了一颗原子弹“等于两三千吨炸弹”的杀伤力,又指出它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因为它制作艰难”、“成本高昂”、“不能盲目乱投”,“它不能吓倒中国,因为中国的土地广大,人口分散”。科学诗的科学性取决于它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科学知识的准确解释(科学的内容)。离开这些便难以称之为科学诗,也无从衡量其科学性。因此,说高士其的科学诗是典型而实在的科学诗,是恰如其分的。

高士其的科学诗主要是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高士其紧紧抓住这个特点,不仅向少年儿童传递科学知识,而且着力于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养成孩子们科学的世界观。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向少年儿童解释自然界,从小就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教导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科学,让科学为人类造福。鼓励他们认识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这是高士其科学诗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部分。甚至可以说,高士其的每一首科学诗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说明一个具有哲学意义上的道理。在《手的进化》里,高士其通过手的进化历史,歌颂劳动,赞美“劳动者的手”是“伟大的手”。在《脚和交通工具》里,又是通过脚的进化告诉孩子们:人怎样由于劳动,从原始人学会了步行;又怎样在劳动中发明了鞋子、车子、船和飞机,以及将来“人类征服了陆地、海洋和天空,并想到星球上去探险”。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向小读者形象地说明了“劳动创造了世界”这样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使他们知道并记住,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而创造了世界的劳动者,才应该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在《原子的火焰》和《走进原子时代》里,作者有意识地将苏联和美国对原子能的不同应用加以对比,告诉孩子们:

为了人类的幸福,

为了共产主义的胜利,

苏联科学家把原子能

用于和平建设的目的。

而帝国主义却是“为了破坏城市,/为了恫吓和平人民,/为了奴役全世界”,“着手制造原子弹”。在向孩子们介绍有关原子能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告诉孩子们要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应用,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为人类造福,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利用原子能和火箭等新技术来服务于国内的和平建设,来征服自然。社会主义国家对这类新技术掌握得越多,发展得越快,就将进一步达到高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同时,就将进一步增强制止帝国主义战争的力量,增强保卫世界和平的可能性”。

高士其科学诗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它鲜明的时代性和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自觉性。高士其的科学诗创作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较好地配合并反映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在民主革命时期,高士其是一位“民主战士”,他的科学小品和大量诗歌被称作揭露和打击敌人的“匕首投枪”,在中华民族争自由求解放的思想斗争战线做出了贡献。如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士其是一位“人民歌手”,他要在科学诗中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新生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少年儿童向科学进军,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因此,他常说,不论写什么题材,“总不要离开以社会主义为中心的思想内容”。他描写电:“有了你,祖国建设就会高速发展;/有了你,共产主义就会提早实现。”他歌唱森林:“让你繁殖得更多、更快、更好,/让祖国变成美丽的大花园。”他用“时间伯伯”来要求青少年,“以最快的速度、坚定的步伐,/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军”。尤其是1953年,当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时,高士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敏锐的文学感悟与高涨的创作**,立即写下了《五年计划的科学故事》,形象地把祖国建设的伟大计划与宏伟蓝图告诉孩子们,激励少年儿童学好科学,报效祖国。在《交通和邮电的建议》里,高士其不仅告诉孩子们交通邮电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描绘了祖国交通事业的美好未来:

看呐!

那是宝成铁路

一会儿在秦岭上盘旋,

一会儿在嘉陵江畔蜿蜒。

看呐!

那是兰新铁路,

穿过九百多丈高的乌鞘岭,

越过百里无人的草滩……

作者以形象的诗的语言,向人们讲述了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创造的辉煌业绩,描绘了祖国美好的明天,形象地传达了科技兴国的思想,激发孩子们学好科学,为国建功的雄心壮志。而字里行间充满着“爱的情愫”——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勤劳勇敢善良的人民、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又大大感染着读者。在这里,个人的情感融会在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中,人民当家作主而焕发出的冲天干劲展现出新中国乳虎般的蓬勃朝气,奏出了那个时代“小我”服从“大我”、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强音,体现了文学家与文学创作自觉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大局服务的政治素质、时代意识与文学魅力。

高士其的科学诗不仅具有科学的内容、科学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主题,而且还充满了艺术性,是优秀的诗作。科学诗除了它的内容是特定的科学知识外,它在本质上必须是诗,是一门审美艺术,因此,高士其十分重视科学诗的文艺性,认为“科学文艺……失去了文艺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青少年们往往不懂得乐趣的寻求在于事物的意义里,而这种吸引力正是帮助他们从乐趣中获得知识”。这就要求科学诗的作者“要懂得写诗的技巧”。高士其说:

写科学诗和写诗歌一样,需要有高度的写作技巧,要善于运用诗的语言,要通过形象化和故事化把科学的语言变成诗的语言,这就依靠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力,每一个用词和造句都需要十分正确,每一个夸张和比喻都需要用得十分恰当。写给孩子们看的科学诗,还必须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熟悉儿童的语言。总之,写科学诗也必须服从写诗的一般规律。这就要求作者多多地研究前人的诗歌,这就是说,他必须有诗歌的修养。

高士其的科学诗在表现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最明显的是比拟和比喻的联用。如将时间比拟为“时间伯伯”(《时间伯伯》),将空气比喻为“宇宙的帐幕”和“永恒的流浪者”(《空气》),将提炼出原子弹的元素铀称作“原子弹的母亲”(《我访问了原子弹的母亲》),将细菌世界形象地称作“小人国”(《小人国的冬季攻势》、《小人国人口总检查》)。在通篇以拟人的手法创作的《我们的土壤妈妈》里,更是用一连串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土壤妈妈”的作用,她是“地球工厂的女工”,“是矿物商店的店员”,“是植物的助产士”,“是动物的保姆”,“是微生物的培养者”,又“像地球的肺”、“地球的胃”和“地球的肝”。这些比拟句排列在一起,又构成了排比句,非常富有表现力。而排比句在高士其的科学诗里俯拾即是,不仅有大量的排比句,还有很多的排比段,使得他的很多诗篇有着鲜明的节奏感与磅礴的气势,像《我们的土壤妈妈》、《生命之歌》、《哦!超声波》等,都是这样的代表作。而反复、设问等常见的写作技巧,在高士其的科学诗创作中,更是经常使用。多种艺术技巧的运用,加上高士其原本十分精炼、准确、简洁、流畅的语言,使得高士其的科学诗有着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确实做到了“通过现象化和故事化把科学的语言变成诗的语言”,而“写给孩子们看的科学诗”,还注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熟悉儿童的语言”,对各种修辞手法也都“用得十分恰当”,因而,高士其的科学诗有着鲜明的读者意识,不用难字,小学生和普通大众都可以阅读,而且琅琅上口,富有节奏,基调昂扬,充满乐观进取精神,感染力强。读他的诗,有一种从语言到情绪的快感、心灵的陶冶与精神的升华,有一种振奋人心的鼓动性和力透纸背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