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样,文艺建设也深受前苏联社会主义文艺政策的影响。一大批前苏联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不断地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在“向苏联学习”的号召下,新中国的科学普及也在沿着前苏联的科普道路前进。而前苏联社会主义科普文学的杰出代表——伊林及其作品,就自然引起了新中国科普界的广泛重视。
米哈伊尔·伊林(1895—1953)是前苏联著名的作家、科学家,也是前苏联儿童科学文艺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他以自己杰出的才能和渊博的知识为孩子们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伊林的科学文艺创作,不仅在前苏联儿童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我国,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翻译了他的作品《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人和山》、《五年计划的故事》等等。当高士其在读书生活社的楼上,响应艾思奇“自然科学的大众化”的号召,尝试为《太白》和《读书生活》杂志写作科学小品时,就“读到了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几点钟》、《五年计划的故事》等书。伊林的作品,就成为我亲密的朋友,我要向他学习,把科学知识,用文艺的笔调写出来,这样,就能使科学更接近于人民”。
《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是伊林写于1927年至1929年的三部作品。《几点钟》写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是怎样计时的。《黑白》写文字和书的历史。《十万个为什么》写于1929年,是一本以文学方式讲解日常生活用品的书。《五年计划的故事》和《人和山》都是伊林的代表性作品,前者写于1930年,后者写于1935年。《五年计划的故事》是前苏联一本以改造大自然为主题的作品,以反映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内容,被高尔基称为是“单纯明了地讲述复杂现象和深奥事物”的典范之作。该书在《五年计划的尖兵》、《水和风的征服者》、《铁打的工人》、《新的人民》等小标题下,有情节有画面地把前苏联正在开展的规模恢弘的经济建设表现出来,生动的比喻加强了故事的形象性,枯燥的数字和图表被作家写得像诗一样美、像诗一样抒情。该作品对高士其的影响特别大,并从中得到启发,他以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题材,创作了7首长诗。《人和山》是描写前苏联人民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建设自己的国家,深刻的主题也获得高尔基的充分肯定,它和《五年计划的故事》一起,为伊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前苏联文艺百科全书这样评价伊林的科普创作:“伊林在自己的描述中,如生活本身那样,将技术、经济和政治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区别。这些书同时也是文学和政论结合得很好的书,而这对儿童文学来说,具有创新的意义。”从这段对伊林及其科普作品特点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伊林对于科学文艺的创作实践及其创作经验,对新生的以前苏联为榜样的新中国的科学文艺的建设,无疑具有榜样的意义与指导、借鉴作用。作为当时在新中国科普界具有重要影响、并处于领导地位的高士其来说,“向着伊林指引的道路前进”,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高士其曾这样说过:
解放后,我回到北京,得到了正式的工作。我被分配到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担任顾问,后来又转到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仍然担任顾问。在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了科学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我想,要使科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必须把科学和生产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必须把科学交到工人和农民手里,科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如果将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界线能够除掉,科学家和工人能变成一个人,那该多好。为了这个目的,我决心把整个生命都投到自然科学通俗化运动中去。
在我的工作岗位上,更有机会来研究苏联科学的新成就。苏联科学是为和平建设服务的。当帝国主义国家在叫嚣原子战争和惨无人道地使用细菌武器的时候,苏联科学大踏步地向为人民谋幸福的康庄大道前进;苏联已经建立了一座原子能发电站;放射性同位素,已经在工业、农业、医药上广泛地应用;无线电技术、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操纵等,都有许多新的惊人的成就;无线电视已经普遍应用,有色电视广播也在研究中;半导体的研究也有新的发展。苏联科学的伟大贡献,在我脑海里沸腾起来,巴甫洛夫、季米列席夫、勒柏辛斯卡娅、奥巴林等人的著作,都成为我案头的伴侣。苏联科学家的形象,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得到新而又新的鼓舞。
当然,在高士其的案头,一定还有伊林的科普作品。因为高士其说过:“伊林的作品,很早就感动了我。远在抗战以前,当我住在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的楼上,开始写作科学小品的时候,我就读过伊林的《五年计划的故事》,当时,我为这本书所鼓舞,我要以他作为学习的榜样。”1953年,高士其应《中国青年》杂志编辑的约稿,专门写了一篇介绍伊林及其科普作品的文章,称“伊林是全世界闻名的通俗科学读物作家”,伊林的作品是“通俗科学读物的典型”,并介绍了伊林作品在中国的流传情况:
远在抗战以前,当董纯才同志在上海翻译最初几种伊林的作品的时候,我是和他同在陶行知先生所办的儿童科学通讯学校里一起工作的。当时我就被伊林的作品所鼓舞。
解放以后,我陆续发现中文版的伊林作品已有15种之多:
1.《五年计划的故事》,董纯才译;
2.《黑白》(书的故事),董纯才译;
3.《十万个为什么》(室内旅行记),董纯才译;
4.《人和山》(人类征服自然),董纯才译;
5.《不夜天》(灯的故事),董纯才译;
6.《几点钟》(钟的故事),董纯才译;
7.《汽车这样跑路》,符其王旬译;
8.《自动工厂》,符其王旬译;
9.《机器的故事》,符其王旬译;
10.《原子世界旅行记》,王汶译;
11.《大地的改造》,王汶译;
12.《大地和人》,潘际炯译;
13.《人怎样变成巨人》,王汶译;
14.《人和自然》,王汶译;
15.《沙漠的改造》,王汶译。
还有伊林著的《理性的时代》、《地球旅行记》等作品,已经在《中国青年》上(第55、56、95、96期)和读者见面了。《小冰雹》(载《中国少年报》1952年第40期)和《谈谈科学》(载《科学大众》1952年9月号、10月号)等文,也都陆续在我国报刊上转载过。
高士其认为,伊林作品的成功,“是由于他的‘不可多得的才能,能把复杂、奥妙的事物,简单、明白地讲出来’(高尔基语),能把极其枯燥无味的数字和图表,都变成生动的故事”;“伊林的作品,是通俗科学读物的典型。伊林往往从最平凡的事物讲起,搜罗极其丰富的材料,真正抓住读者的心灵,推动他们去思想”。所以,“读了伊林的读物,我们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也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通过对伊林一系列作品的分析,高士其提出了伊林科普读物创作在内容上的六大特征:
一、伊林是用正确的历史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发展的。如在《黑白》、《几点钟》、《不夜天》、《汽车怎样跑路》、《自动工厂》、《机器的故事》、《原子世界旅行记》等书里面,都一直是用历史的眼光来对待科学的发明。往往从原始时代写起,一直叙述到现在。
二、伊林的作品有强烈的工人阶级思想。如在《五年计划的故事》里,伊林将美国与苏联对比,从而歌颂工人阶级,歌颂社会主义制度。
三、伊林的作品是把人和自然界结合起来的。伊林是用综合研究的方法来处理科学材料的。如《五年计划的故事》、《人和山》、《大地的改造》等。
四、伊林的作品是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它能帮助人们建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它能帮助我们提高共产主义思想。
五、伊林的作品是富有文艺性的。
六、伊林的作品是争取和平有力的声音。在伊林的作品里,有许多地方都说出苏联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如《大地的改造》、《人和自然》、《原子世界旅行记》等。
因为上述六大特色,高士其说:“我愿意把它们推荐给青年朋友,作为新年的礼物,因为,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又说:“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而斗争,我们需要更多的像伊林所写的这样作品,以鼓励青年前进,我们应该把这种责任担当起来。”1953年,当伊林逝世的消息传来时,高士其非常悲痛,写下了《纪念伊林》和《向伊林所指引的道路前进》两篇重要文章,悼念伊林,表达自己的哀思,并再一次向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发出了“向伊林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的号召:
卓越的苏联作家、全世界所崇敬的儿童科学作家米哈伊尔·伊林和我们永远告别了。
当这个不幸的消息传来时,我们简直不能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他的死是我们巨大的损失。
——《纪念伊林》
伊林的一生对于科学,对于革命都有伟大的功绩。我们中国的科学界也应当来纪念他,对他表示我们的崇敬,向他学习……伊林的作品,所以有这样感动人的力量,是由于它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伊林对苏联的科学家说:“科学和艺术都是为了寻找生活的真理,更精确、更深刻地反映现实和帮助人们改变现实,只是所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科学家则应该向善于辞令的名作家学习,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发现用动人而有趣味的笔调向人民大众叙述出来。”
伊林又说:“读者对于科学家的要求,是能够对他说些浅近而有趣的话。假如一本自然科学的书,是给刚刚踏进科学门槛的青年读者看的,那么,这点特别重要。不应该把他们吓跑,应该诱导他们爱好科学。”
伊林又说:“当我们看见我们面前有千百万人都在渴望求得知识,他们等着我们写出新的、好的、关于世界和关于人的作品,我们怎能不感到惭愧,怎能不自己想想,我们做的还是太少。”
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们!应该记住伊林的话,为了伟大祖国建设的需要,在百忙之中,也要挤出时间来为青年、少年读者和工农大众写出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向着伊林所指引的道路前进吧!
——《向伊林所指引的道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