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下,过上了稳定幸福的生活。在政治上,不仅不必像解放前那样隐瞒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而且还受到党、政府与人民的高度信任,给了他很多政治荣誉,作为人民代表行使管理国家、当家作主的权利。在生活上,结束了解放前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固定的职业与住所,同时党和政府还为他配备了一套专门为他服务的生活与工作人员。感受着党的阳光雨露,人民的重托,高士其焕发了青春,忘我工作。他每天早晨7点钟起床,上午一直工作到12点,下午2点以后都是他的学习时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在48岁时,还自学了俄语。当时,中国科协举办俄语学习班,大家考虑到高士其的身体,婉言谢绝了他的报名要求,但高士其毫不泄气,他跟着广播电台自学。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英语、德语、法语三种外语做基础,高士其两个月后就能借助字典看俄文书报了,一年后,就能自如地阅读前苏联大科普作家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俄文原作了。在学习之外,人们还经常看到高士其出现在众多的公共场所,或参加各种会议,或会见各界朋友,或到全国各地视察参观;还经常从多种报纸刊物上读到高士其创作的科学文艺作品。大家都被高士其的工作精神和创作**所感动,很难想象这样快节奏的工作和高产量的创作,一个正常人都会感到很紧张,何况高士其这样一个严重瘫痪的人!人们在钦佩、敬仰高士其的同时,又都在暗暗为他的身体健康担心。认识他的朋友,都经常提醒他要注意身体,好好养病,认真治疗,不要过度劳累。还有很多了解高士其的情况但还不相识的读者,也给高士其写信表达同样的愿望,希望能了解他是怎样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为了感谢各界朋友的关心,也是让所有关心他的人放心,高士其特地写下了《一天的生活》,以飨千千万万的读者。
有许多朋友都想知道我的生活情况,他们问:“一个瘫痪的病人是怎样过日子的?他也有幸福吗?”因而,我写出了《一天的生活》。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和大家谈谈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情况。
一天有24小时,它是从黑夜开始的。在黑夜里我过得很好,除了翻身和抓痒感到不便以外,其他没有什么苦恼。我做了许多梦,有的梦是很惊险的;有的梦很叫我满意,因为梦见我的病好了,完全能自由地走路了,而且谈话的声音也洪亮了,就像30年前年轻时候的我一样。一觉醒来,当我发现自己依然是个病人,我自然很难过,但这已经习惯了,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痛苦。
早晨的阳光在窗外向我招手,一天的工作都在盼望着我去做,一想到这里,心里就快活起来了。
护士同志走来给我穿衣服、漱口、洗脸,把我扶到椅子上坐下,喂我吃早点,因为我不能咀嚼,所以一切饭食都必须做得烂些。
早点后,有10分钟是早操的时间,在护士同志帮助之下,我作了简单的医疗的体操。这是遵照着医师的嘱托做的。
送报的人来过了。护士同志把铁书架子拉到我的面前,我以最快的速度读过《人民日报》的重要新闻和文章。供我参考的,还有《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各种报纸,我也都翻了一翻。
现在开始工作。我今天主要的工作计划就是写科学小品。我先把前几天阅读过的重要资料经过分析、研究和整理,加以反复思考,这样就在我的脑子里组织好了一篇稿子。秘书同志打开他的记录本,坐在我的身旁,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口述了我的腹稿让他笔记下来。我的说话声音很低微,而且不大清楚,他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才听得懂。有时候遇到一个新鲜的名词,我必须反复地说个十几遍,或在纸上写了好多次,他才能领会。这样的,一天天都在写。每天至多只能写七八百字。三四个钟头的紧张劳动过去了,一篇科学小品还没有写成功。就是写好之后,还必须三番五次地修改。这样,一篇短短的创作,大约需要五个上午的时间才能完成。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的眼病时常发作,眼球翻上去不能下来,这样就不能看东西,我只好躺在**休息了。有时候,秘书同志还读信给我听。我的邮件颇多,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来信最多。他们都想和我取得联系,都想从我如何和疾病作斗争的事迹中汲取力量。
午后,经过充分休息。我的眼睛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下午多半是会议的时间,无论是党内会议,或者是科普的会议,还是其他报告会,我是必到的。这些会议对我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最近一次的最高国务会议,我也列席了。毛主席亲切地给我们讲了四个钟头的话,他全面地辩证地分析了我们国家当前的情况,作出了十二条指示。我们都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且愿意以毛主席所提倡的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贯彻到我们的实际行动中去。
有人问:“你是一个不能动弹的人,怎样走进会场呢?”
在解放初期,我每次到怀仁堂去开会,总是被人背进去的。现在我有一个铁制的四轮小车,推动起来是很方便的,而且可以把它折叠起来放在汽车背箱里。有了这样的小车,不能走路的人也可以到处旅行了。
除了参加会议和活动以外,我还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我不能以获得一些专门科学知识而自满,我还必须搜集丰富的科学资料以充实作品的内容,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我又必须深入研究生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文艺修养,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常常有人问我:“是什么力量在支持你呢?”
不可否认,是党的关怀和教育,使我增加了无限的勇气和信心,去克服疾病给我带来的困难,使我能为科学普及工作而献身,使我在向科学进军的道路上成为一名永不退却的小兵,这是我的幸福。
我很少参加晚会和看电影,除了有特殊意义的以外。比如:在团中央礼堂举行的“飞向月宫”晚会,我就非去不可。
写到这里,黑夜重新来临,我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一天的生活》发表在1957年5月5日的《科学普及工作》上,人们从高士其这篇自我介绍的文字里,了解了他一天的生活流程。可以想见,这样的生活因为身体的缘故,高士其必须日复一日地重复下去,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高士其的身体健康状况还是不好,这不仅给高士其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而且也成为高士其的一块心病,他连做梦都希望自己能康复,这种心情是多么沉重呀。而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士其仍然将一天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锻炼身体、读书看报、创作科学文艺、参加会议和各种社会性活动等,从中可以看出高士其对新中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重视,对工作的认真,以及创作的艰辛。
高士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参加会议,这对平常人来说,倒也没有什么,但对于高士其就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因为每参加一次会议,他都要克服很多困难,经受人们意想不到的痛苦,付出艰辛的劳动。
每次开会前,他总是根据会议的要求准备发言稿。为此,他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去学习文件、参考资料、打腹稿,一字一字地口授,请秘书笔录下来。然后,他再一字一字地校阅,反复修改,往往是很短的一篇发言稿,就要耗去他几天的时间。在开会前几个小时,高士其就要停止饮水,为的是避免开会时上厕所,影响会场秩序。开会期间,尽管高士其面前放着清香的茶水,尽管有时他口渴得厉害,他也从不喝水,为的是避免喂他喝水时影响会场。有时开会,一坐就是大半天时间。高士其用一种姿势机械地坐着,脚麻木了,屁股坐疼了,全身针扎似的,但他都坚持着。凡是和高士其一起开会的同志都知道,每次开会,最先到的肯定是高士其,最后离场的也是高士其。每次去开会,他总是坐手推铁轮车出大门,然后被人扶上汽车。到达会场时,又被人扶下汽车,坐上手推铁轮车进入会场。遇到下雨下雪的时候,只好由司机同志将他从卧室背上汽车,背进会场。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说自己瘫痪了,行动迟缓,应早一点到会场。会议结束后,他又对身边的人员说,自己行动迟缓,让别的同志先走。就是这样,每参加一次会议,对高士其来说,就是一次考验,一次意志和毅力的考验;每参加一次会议就是一次战斗,一次精神和信念的战斗。而对与会者来说,每次和高士其一起开会,大家也会被他的精神所鼓舞,得到精神与信念的无穷力量。高士其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乐观的心态、进取的精神,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坚强地生活,顽强地工作,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民众给予高士其无微不至的关爱,高士其也无条件地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中,他像蜡烛那样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