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自1931年创作第一篇诗歌《圣诞节的月亮》开始文学生涯,至1948年的17年间,正是我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先后经历了两次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受到政治环境、战争环境的影响,在这17年间,高士其始终处于动乱与不断的迁移之中。尤其是1937年以后的十年,高士其的足迹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上海到福建,从福建到北平,从北平到上海;再从上海到延安,从延安到重庆,从重庆到桂林,从桂林到香港,从香港到广州,从广州回到桂林;再从桂林到上海,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台北,从台北回到香港;再从香港到北平。而这一时期,也是高士其身体条件最差的十年。从开始还能自理生活,到1939年全身瘫痪,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医院的病**度过的,吃饭、穿衣、洗澡、读书、写作,都要依靠他人。而高士其生活的全部,好像就是看病、逃难、卧床与写作,写作成了他生活的支柱之一。通过写作,高士其记录着自己的行踪,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说人民要说的话,写人民要写的文章”,他将科学精神与战士品格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位让人民热爱让敌人痛恨的民主科学诗人和民主战士。高士其之所以能够十年如一日地长期坚持下来,除了高士其本人崇高的精神追求、顽强的生命力和同志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外,更重要的是党没有一刻不在高士其的身边,不在高士其的心中,是党无数次地拯救了高士其的生命,是党给高士其以生的意志与希望。在这样的一个十年中走过,作为记录他的生活、情感与追求的文学创作,自然分成三大类:一是继承30年代《太白》与《读书生活》关于科学小品的倡导,以科学普及或大众科普为目的的科学小品创作,代表作是《菌儿自传》;二是以诗歌为载体,将科学与民主相结合,将科学启蒙与政治启蒙相结合的科学诗创作,代表作是《天的进行曲》;第三类是直接记录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劳苦大众的疾苦,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统治,歌颂共产党和解放区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民主诗歌,高士其也因此被称为“红色诗人”、“革命诗人”或“民主诗人”。关于这一部分的创作,本书已在第七章《险象环生》(1939—1945)、第八章《民主诗人》(1945—1949)中,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述,本章将重点评述另外两类新的科学文艺形式——科学小说和科学诗。
附:主要作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