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9年的10年,不仅是陈伯吹儿童文学创作的丰收期,更是他理论研究的丰收期,他同时在创作探索与理论研究两条战线上协同作战,成为我国儿童文学第一个黄金时期(50年代)贡献最多、影响最大的几位屈指可数的儿童文学家之一,尤其他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不懈探索与显著成绩,奠定了他在儿童文学理论界的“泰斗”的位置。以《儿童文学简论》为代表的陈伯吹的儿童文学观,不仅代表了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在50年代所取得的最高成就,而且其影响直至半个世纪后的今日。在近一个世纪的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曲折历程中,似乎只有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论的影响力可以与之相比。
建国10年间儿童文学理论的主要成就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出版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上。统计资料显示,在10年间出版的10部儿童文学理论著作中,陈伯吹的著作占了一半,共有5部,具体如下:
《师范学校儿童文学讲授提纲》,陈伯吹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9月版;
《儿童文学简论》,陈伯吹著,1956年9月第1版,内收论文5篇;1957年10月增订版,内收论文11篇;1959年4月再度增订为21篇,均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儿童文学论文选》,长江文艺出版社编选,长江文艺出版社,1956年10月版;
《儿歌》,卢冠六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童话创作及其他》,金近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年4月版;
《作家与儿童文学》,陈伯吹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8月版:
《漫谈儿童电影戏剧与教育》,陈伯吹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7月版;
《在学习苏联儿童文学的道路上》,陈伯吹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7月版。
《中国儿童文学讲话》,蒋风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59年3月版;
《试谈儿童文学的写作》,陈膺浩编写,工农兵写作辅导丛书之一,江苏群众艺术馆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59年3月版。
在陈伯吹的5部著作中,《师范学校儿童文学讲授提纲》,是陈伯吹根据他在华东师大和北京师大开设儿童文学课时所用的讲义而编著的。“作家与儿童文学”一直是陈伯吹注重探讨的一个理论主题,早在40年代初、中期,他就写下了一组关于“作家和儿童文学”的理论文字,包括《格林兄弟和他们的童话》、《大作家与小孩子》(狄更斯)、《老人的心》(列夫·托尔斯泰)、《斯蒂文生和他的金银岛》、《马克·吐温与儿童文学》、《王尔德和他的童话》、《从戏剧节谈〈彼得·潘〉》(儒勒·凡尔纳)、《伊林的黑和白》等。这部《作家与儿童文学》是上述理论探索的继续,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一、鲁迅研究;
二、苏联儿童文学家盖达尔研究;
三、童话大师安徒生研究。
另有两篇附录:《回忆和策励》、《难忘的会见》。
《漫谈儿童电影戏剧与教育》是一本儿童文学论文集,收有《要懂得孩子们的心灵》、《怎样欣赏童话片》、《一堂艺术教育课》、《做父母的科学和艺术》、《木偶戏与孩子们》、《欢呼文艺使节》等13篇论文。
《在学习苏联儿童文学的道路上》也是一部儿童文学论文集,其内容如下:
代序(曹靖华)
一、苏联儿童文学作品为政治服务;
二、苏联儿童文学中的党性和人民性;
三、苏联儿童文学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四、苏联儿童文学中的阶级教育;
五、苏联儿童文学中的国际主义教育;
六、从苏联儿童文学作品中,看怎样写学校小说;
七、苏联儿童科学文艺作品前进的道路。
这部介绍苏联儿童文学的专论,是我国文学界50年代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因为苏联儿童文学理论是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最为重要的来源,我国儿童文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在很大程度上是“移植”于苏联儿童文学的,所以说,这部文集与《儿童文学简论》,是陈伯吹最为重要的两部理论著作,也是了解与研究陈伯吹儿童文学的必读书。关于陈伯吹对苏联儿童文学的评价,将在下一节中详述,这里再来看看他的《儿童文学简论》。
《儿童文学简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儿童文学论文集。1956年9月初版时,只收了5篇文章,不到4万字,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1957年10月第一回增订时,“一方面抽掉了一篇《要懂得孩子们的心灵》,因为它谈的内容是关于‘儿童电影’方面的,虽然和儿童文学创作不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有若干共同的地方,然而究竟是不同的范围;另一方面增加了新的7篇,计11篇,所以分量比先前增加了一倍多,将近9万字”。1959年4月再度增订出版,“有20篇了,几乎又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只是一个‘集子’,而还不是一本有组织有系统的、比较完整的儿童文学理论书籍”,因为这本集子里的论文都是陈伯吹在1956~1958年这两年的业余时间里断断续续写成的,多数发表在《文艺报》上,也有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诗刊》、《作品》、《延河》、《红岩》、《新港》、《处女地》、《文艺月报》和《北京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以后,在儿童文学界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出版社感觉到读者有这样的需要,所以一再重印出版”。
经过一再增订重印的《儿童文学简论》,收集了陈伯吹的这一时期几乎全部的儿童文学论文,计20篇。虽是论文的汇编,但经陈伯吹的精心编辑,共分6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阐述我国儿童文学,由于党的关怀和支持,正在逐渐成熟的情况以及推进、繁荣这一事业的重要性和关键性的几个问题,同时论述了什么是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创作方法问题,以及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包括《前言》、《谈儿童文学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谈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4篇论文。
第二部分是有关神话、传说和童话以及如何写儿童诗、戏剧、小说等专题研究。包括《谈“神话”、“传说”和“童话”》、《谈“童话”》、《谈“儿童诗”》、《谈“儿童戏剧”》、《谈“短篇小说”和“儿童小说”》5篇论文。
第三部分是有关儿童作品中写人物及儿童文学语文教学问题。包括《从盖达尔作品中学习写人物》、《从〈慧眼〉看童话的特征和创作》、《从〈三只熊〉谈童话和语文教学》3篇论文。
第四部分是针对我国当时儿童文学创作上存在的问题,运用具体的作品作了较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包括《读〈五彩路〉》、《读〈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读〈骨肉〉和〈我们一家人〉》、《读〈山村的孩子〉外两篇》、《读〈蚕和蚂蚁〉》、《读〈宝葫芦的秘密〉》、《读两本儿童文学选集》、《读两位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8篇论文。
第五部分是把1956年里的儿童文学的动态以及优秀的作品,勾画了一个轮廓,展望儿童文学工作的发展。只有《在1956年儿童文学园地里》1篇论文。
第六部分是有关学习前苏联儿童文学的意见和心得,对前苏联儿童文学的人民性和党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和前苏联儿童文学中贯彻阶级教育、国际主义教育都有概括性的评述。同时,对前苏联儿童文学中的学校教育说和科学文艺作品,作了综合的介绍。只有《向先进的苏联儿童文学学习》1篇论文。
这部23万字的儿童文学论文集为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陈伯吹的儿童文学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料。从中我们清楚地看到陈伯吹儿童文学的两大来源:一是对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一是对前苏联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理论的评价与移植。两个方面的结合,形成了陈伯吹的“教育方向性”与“尊重儿童年龄特征”为核心内容的儿童文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