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代表作:《一只想飞的猫》(1 / 1)

陈伯吹评传 韩进 1927 字 6个月前

陈伯吹1949至1959年间的童话作品,主要都收在童话集《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里,其中有告诉儿童要热爱学习与劳动的《小毛驴愿意做什么》和《秘密老人》,有教育儿童要遵纪守法的《小火车头》,有劝诫儿童要务实戒骄的《一只想飞的猫》等。尤其是《一只想飞的猫》,由于塑造了猫大王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拟人形象,深受儿童读者喜爱,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得荣誉奖,成为陈伯吹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代表作。

《一只想飞的猫》,发表于1955年第12期《人民文学》,后由中央广播电台作为一个特别节目予以广播,1956年出版单行本。这篇童话的故事梗概是:

有一只猫,爱吹牛,老是说:“昨天夜里,我一伸爪子就逮住了十三个耗子!”

两只蝴蝶在凤仙花丛里跳舞,他要去抓她们。蝴蝶忽高忽低在他眼前飞,可是他怎么也抓不到她们。他叹气说,他要是也能飞就好了。

鸭子通知他,明天举行大扫除,猫却不肯参加,假装睡觉。鹅和鸡把他叫醒,要他参加大扫除,他提出比赛跑,并说谁能胜过他,才有资格要他大扫除。他又不停地吹起自己来,说他不仅是个赛跑健将,还是个跳高健将,能够跳上月亮;他还是个旅行家、歌唱家、游泳家、渔业家……

公鸡等就一个劲地故意恭维他,邀请这位渔业家表演表演。猫只好硬着头皮,把尾巴插入湖里,摆出一副钓鱼的架势。正巧有一条乌鱼游过来,见了猫尾巴,以为是一条虫,一口咬住了。猫痛极了,使劲一甩尾巴,果然钓起了那条乌鱼。这下他更骄傲了,到处叫道:“一爪子就逮住了十三个耗子,一尾巴就钓起了一条大乌鱼!”但猫尾巴的伤口还是被大家发现了,大家纷纷嘲笑他。他便离开湖边,去树林里找喜鹊了。

喜鹊住在一株大银杏树上,给他讲了一个猫的故事。说有一只猫,是如何如何的伟大,是体育家,是歌唱家,是旅行家,是渔业家……

猫认为这是在说他,更轻飘飘起来,说自己还是个航空家。旁边听故事的动物们都不相信他是航空家,说他不会飞。猫却一口咬定自己会飞。他“飞”了几下,却不高。大家说,这不是飞,是跳。于是,猫爬上槐树顶,学着飞的样子,从树上“飞”下来。在半空中,栽了个跟头,倒着摔下来,落在地上,四脚朝天,很久爬不起来。

这篇童话约有1.7万字,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首先是有明确的针对性与教育意义,这也是陈伯吹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贯特色。童话通过塑造猫大王这一骄傲自大好虚荣而硬要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结果自取其辱的形象,让儿童读者在充满喜剧性矛盾冲突的嬉闹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不能像猫大王那样虚荣心膨胀而违背自然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些孩子,他们想干这干那,但是往往不肯从自身的实际能力出发,而是想入非非,结果到头来不但“理想”不能实现,一事无成,还被人耻笑。

其次,童话最大的成功是对童话人物的塑造,包括主要人物和其他许多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就是这只想飞的猫。猫本来是不会飞的,但这只猫向“本性”挑战的性格发展又十分自然与合乎逻辑。猫开始是想抓蝴蝶,只想捉捉玩玩,因为蝴蝶故意在他面前低飞慢飞,他一蹦起来,又飞掉了。他以为这是蝴蝶在有意挑逗他,欺侮他,于是恼火了,一定要抓住蝴蝶,可因为他不能飞,最终还是抓不到蝴蝶,这样一来,猫才开始有了想飞的念头。后来,他在鸭、鹅、鸡等伙伴的面前逞强,说是渔业家,又侥幸钓上了一条乌鱼,但由于尾巴上的血迹,给别人戳穿了,所以他觉得很没有颜面。到了银杏树下,听了喜鹊的一个故事,又勾起他想飞的念头,想做一个航空家,再加上麻雀一激将,鸭子、鹅、鸡对他能飞都表示怀疑,小麻雀飞给他看,大家称赞了麻雀,猫终于受不了了,一发怒,非飞一番不可,于是,就这样,他爬上银杏树去飞,就栽了下来。猫的性格很像生活中那些骄傲、自信、逞强、顽皮、捣蛋、好高骛远、爱面子、虚荣心强、喜听好话、看不起旁人、认为自己最了不起的孩子,有许多性格弱点,但又有聪明、勇敢、要强的可爱一面,使得猫这一童话形象丰满而真实,具有喜剧性色彩,能让儿童在一连串的笑声中得到教育。

陈伯吹对儿童喜动厌静的心理很有研究,善于以动态的描写来吸引儿童阅读兴趣。比如写这只想飞的猫,始终处于行动的状态,不是跳,就是跑,得意起来还要唱上两句,即使是打瞌睡也在做着飞行的梦。如作品对猫大王出场的描写,就绘声绘色:

——豁啦啦!

一只猫从窗子里面猛地跳出来,把窗槛上摆着的一只蓝磁花盆碰落在台阶上,砸成两半。

才浇上水的仙人掌,跟着砸碎的磁花盆被抛了出来,横倒在地上,淌着眼泪,发出一丝微弱的声音:“可惜。”

“那算是什么,我是猫!”猫没道歉一声,连头也不回一下,只弓起了背,竖起了尾巴,慢腾腾地跨开大步,若无其事地向前走了。“昨天夜里,我一伸爪子就逮住了十三个耗子。”

这段描写可谓先声夺人,在音响和动作的交响乐中,猫大王出场了,既有“猫”的动作,又有“大王”的气概,为全篇的情节发展奠定了热闹欢快的基调。猫大王的语言也十分符合他逞强好动的游戏性格。如猫大王捉蝴蝶时被戏弄后,像个疯子似的,打横里从花圃中窜过去,说:“我不放过她们!我发誓,我一个也不放过!”心理与行动的协调一致,大大增强猫大王这一形象的真实性与内涵性。

除猫大王外,作品中还出现了众多的动、植物的拟人形象,形态各异。作者扣住不同的物性,绘形绘声,很有趣味。如开场的那两只蝴蝶,先是在一起,当猫去抓她们时,她们就商量一阵,让黄蝴蝶来逗猫。猫奔东又跳西,总是扑空;再让白蝴蝶来逗猫,猫蹿上跳下,还是扑空。她们着实把这只高傲的猫戏弄了一番。再说花园里那些植物,向日葵摇摆大脑袋,鸡冠花气得满脸通红,葡萄兄弟的脸色有的发青,有的发紫等,都是充分运用了它们的“物性”,把被猫搅乱的情景写得真切而生动。还有好心肠的鸭子,有哲学家头脑的鹅,爱说俏皮话的公鸡,以及爱说爱动的小麻雀等,都性格鲜明,将物性升华为有意识的行为,似物又似人,自然而逼真。但受到那个时代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表现手法)的局限,拟人化形象也暴露出不太自然或图解某种思想感情的缺陷,如写向日葵的心理活动:“我得把红领巾们提出的‘增产计划’仔细想一想”;鸭子通知“咱们村庄明天大扫除”,等等,都稍显生硬,带有那个时代文学所共有的图解政治、生活的嫌疑。

由于陈伯吹长期从事儿童教育和刊物编辑工作,对儿童心理的了解比较透彻,加之他对童话人物性格把握的分寸感适中恰当,“物性”与“人性”得到较好的协调一致,又使得整个作品有一种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又集中体现在童话情节进展的“新奇”与童话人物言行的“矛盾”。所谓“新奇”,即是情节的发展的每一步往往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猫钓鱼、猫学飞,都是在正常的情理之外的,读者在感到“新鲜”的同时,还十分“好奇”,一是情节事件本身“奇”,二是这种“奇”就恰恰与儿童好奇心相吻合,这样读者的阅读在“新与奇”中就不感到枯燥与被动,而是积极地去参与情节的推进,不知不觉中读到末尾。所谓“矛盾”,是“新奇”的内质,因为是“矛盾”的,违背一般常识,却一定要去做的事,读者就感到“新奇”。具体来说,全篇就是一个“矛盾”共同体。猫本不会飞,这只猫却想飞,整个童话讲的就是一只想飞的猫的新奇的故事。而每个情节的推进,又往往借助“矛盾”所产生的“力”。譬如,猫用尾巴钓鱼,被乌鱼咬得鲜血淋漓,得到了一个惨痛的教训,本该吸取教训,改正乱吹牛的毛病,可这只高傲的猫却反而更高傲起来,吹嘘自己不仅是“一伸爪子就逮住了13个耗子”,而且“一甩尾巴就钓起了一条大乌鱼”!在喜鹊姑娘家里,猫又狂称自己是体育家、歌唱家、旅行家、渔业家、航空家,可他又听不得小麻雀的否定:“你不会飞!”高傲的他想也不想,就立刻大声回答说:“我当然也会飞!”这时大家叫他飞给大家看看,他却有点后悔了,但高傲的本性仍使他不能自拔,只想到:“我是猫!我一伸爪子——我难道就在这些小子们面前丢脸不成!”而不去想:“我是猫!本来就是不能飞的!”结果他用力往上跳,只抓住一根树枝,并没有“飞”起来。这时,猫还可以开口认错,或者垂头丧气一走了之,或者红红脸嘀咕几句也就完事,可这是只高傲的猫,不是只普通的猫,才不会认输呢!跳起来抓住了树枝,喘着气说:“瞧吧,我不是飞起来吗?”猫的无理辩护分明是强词夺理。当喜鹊和气明白地告诉他,“这是跳,不是飞”时,猫反而粗暴地责问:“这难道是爬吗?”猫由开始的“大王”风度变成一只可笑可怜的对象了,最后,猫大王得到了“摔得四脚朝天,好久好久也爬不起来”的下场。整个童话的情节冲突与人物性格都是喜剧性的,作者又用幽默、诙谐的笔调来加以表现,使得作品的童话味和儿童味都十分诱人,这是作品赢得儿童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一只想飞的猫》在上述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在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得荣誉奖。外文局印行了英译本。日本偕成社也出版了日译本,并由著名画家太田大八作了插图,图文并茂,一年内即重印三次。陈伯吹本人也非常重视这篇童话,即使在40年后,仍对它作了充分肯定:

我的创作童话《一只想飞的猫》,就是刻画了一只骄傲自大的猫,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呼之欲出。不论写童话,写小说,作品的故事性都比较强。情节曲折生动,有头有尾,人物形象从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中显示出来,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一种民族风格,因而能够紧紧扣住少年儿童的心弦,促使小读者喜闻乐见。

然而,就是这样一篇普遍受到欢迎的童话,在60年代却遭到了严厉批判,被认为是陈伯吹资产阶级儿童文学观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