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2月,陈伯吹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发言时,曾发出这样的呼吁:“我站到这儿来了,以一个儿童文学工作者的身份,要向亲爱的作家们提出恳切的要求:‘为小孩子写大文学。’”并充满激清地说:“我仿佛听到了一亿二千万个可爱的小公民督促的声音,仿佛看到了一亿二千万双小手像森林般伸向前来要有书看。……不论是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年们,也不论是天真活泼的年幼的儿童们,他们都热爱作家、尊敬作家,而且他们已经亲亲热热地喊过‘作家叔叔’、‘作家阿姨’了,而且实际上作家们自己也往往就是孩子们的爸爸和妈妈,所以不能设想有哪一个作家会找出一种可以不为儿童写作的理由来。尽管这个理由十分充分,不是一种借口,也是得不到原谅的。”陈伯吹这样要求别人,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带头“为小孩子写大文学”,10年间,创作、翻译了100多篇(部)作品,具体来说,主要有:
一、创作部分:
《坐火车》,科普小说,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
《一只想飞的猫》,童话,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
《毛主席派人来了》,小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
《一个秘密》,童话,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
《小火车头》,童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57年;
《哈叭狗与红天鹅》,童话,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
《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女孩子》,散文,作家出版社,1958年;
《十一个奇怪的人》,科学童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年;
《中国铁木儿》,小说,作家出版社,1959年;
《虎满堂怒打金钱豹》,报告文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9年;
《三门峡工地上两少年》,散文,少年儿童出版社,1959年;
《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童话,东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
二、翻译部分:
《渔夫与金鱼的故事》,童话诗,中华书局,1950年;
《小金鸡》,童话诗,中华书局,1950年;
《牧师和长工巴尔达》,童话诗,中华书局,1950年;
《沙皇萨尔丹》,童话诗,中华书局,1950年;
《改过的小老鼠》,童话,中华书局,1953年;
《象伯伯的喜剧》,童话,中华书局,1953年;
《小夏蒂》,小说,少年儿童出版社,1954年;
《吉诃德先生的冒险故事》,小说,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
《童话两篇》,《译文》,1956年第2期;
《野东西》,童话,天津人民出版社,1956年;
《出卖心的人》,童话,天津人民出版社,1956年。
在上述译作中,主要是童话(只有两部是小说),普希金的童话诗(前面4部)是首次被介绍到中国来。陈伯吹译介儿童文学作品是有明确的标准的,从他所译介的作品看,都具有这样的艺术共性,即“寓教于乐”,而在篇幅上,一般都在三五万字,非常适合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能力与阅读时间。此外,陈伯吹还通过《写在前面》或《译后记》等形式,向儿童读者推荐、介绍他所译的作品,实事求是地告诉儿童读者这部书的特点,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给儿童读者以误导。比如他在《象伯伯的喜剧》的《写在前面》里,一方面肯定这部童话,“用‘鸟言兽语’的形式,描述象伯伯和狮子家庭的故事。其中写着许多有趣的生活,特别是象伯伯和小狮子们间的游戏,天真活泼,很容易逗人发笑,这种健康的笑,含有教育意义。可以作为孩子们的课外读物,也可以作为幼儿园、小学低年级老师们讲故事的参考资料”,但同时又指出:
这本书的作者罗勃脱·蒲特(Robert Bird),并不能够写得很理想,虽然他在书的前面写着“给孩子们的话——谁第一个听到这些没有意思的故事的,都说着它们很好”。可见得他有着在滑稽的表现中传达教育意义的意图,但不免有一些过火和生硬的地方,还不能如苏联儿童文学作家诺索夫所写的那么自然动人。然而大体上看来,还是一本“寓教育于游戏”中的比较好的儿童文学作品。
如果教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老师和幼儿园的老师,运用这材料讲故事时,必须谨慎地运用着,才会有益处。
与译作相比,陈伯吹创作的体裁更为广泛,有童话、小说、散文,而且都体现出与那个时代的生活的密切联系,或者说很强的时代感与社会性,这是因为陈伯吹这一时期的创作都是在他深入社会基础的生活后“有感而发”的。尤其是小说、散文,一般看到题目,就知道它是写实的,如《毛主席派人来了》、《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女孩子》、《三门峡工地上两少年》等。以陈伯吹这一时期的小说集《中国铁木儿》为例,共有7篇创作小说,其中,“《最好的一课》是在《中国少年报》社帮助下参观访问了天津三条石铁工厂后写的;《为了中队的荣誉》是在访问东南海防前线的一支少先队的中队后写的;《小珍看蛟去》和《欢送,欢送,热烈欢送!》都是住在山村里时所认识的小朋友们的故事;《妈妈在工地上》是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遇到的小兄妹俩的故事;《毛主席派人来了》是1954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在上海中心公园音乐厅前的草坪上长宁区少先队举行的营火晚会上讲的故事;《桥那边的海豹》是在去华东师范大学教课途中的大桥上见到的事”。
陈伯吹这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很能反映他政治上的愿望、艺术上的追求、感情上的迸发和创作道路的转折”。首先,作品的主旋律是歌颂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和新一代的幸福生活及其他们的新思想、新品德。如在《欢送,欢送,热烈欢送》中,作者通过工人叔叔的楷模作用和对孩子巧妙的理想教育,展现了孩子们热爱祖国、富有理想的性格发展历史。当孩子们看到国产蒸汽压路机上标明是“十二吨”时,他们便有趣地议论起来:
“乖乖!一万二千公斤!”男孩子不自觉地吐了吐舌头,拍了拍自己的后脑勺。
女孩子的大眼睛瞪得圆圆的:“真了不起!它比动物园里的两只大象——阿邦、阿壮加在一起还重得多。”
“啊呀,这台机器是咱们工厂自己造的!”女孩子高兴得摸摸大铁轮,又跑过去拍拍大轱辘,“好家伙,好家伙,像匹大铁马!”
“不!像条大水牛。”男孩子驳着她说。
“大水牛跑起来没那么快。”
作者巧妙地通过孩子们的议论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再比如写旧社会儿童生活的《最好的一课》,通过阿根在旧社会做童工的苦难与解放后成长为厂长的今昔对比,鞭笞的是旧中国腐朽的社会制度,歌颂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
其次,在艺术上,陈伯吹善于艺术构思,在适应儿童接受能力的前提下,使构思力求新、巧,把现实生活编织得有声有色有趣味。如《小珍看蛟去》,作者的原意可能是想反映山区办电给农民带来的欢乐,但作者没有直白地去写或编织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是通过老奶奶给学龄前的儿童小珍讲的一个民间故事所造成的悬念贯穿全篇。老奶奶讲了洪水之源——蛟是如何狡猾多变、作恶多端,吸引小珍对斩蛟治水发电的兴趣。整个故事完全是通过奶奶、爸爸和小珍的日常生活细节来表现的。作品里虽没有什么治水发电的场面和情景,却画了一幅又一幅山区美丽的风俗画,让小读者有兴趣的一点一点看到山区的变化。
《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女孩子》是陈伯吹这一时期一部重要的儿童散文集,所收27个短篇,以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表现方法,描写了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中的儿童们的幸福生活,反映了在党、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关怀培养教育下,新的一代所具有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和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陈伯吹的清新活泼、朴素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不同年龄的孩子们的思想情感,读来真实感人。
《小勇士》是篇不到800字的短文,陈伯吹却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孩子形象。“当他正俯着身子想扑向海面去的时候,一个不大不小的浪头飞跃地打将过来。“他站不住脚,倒栽了一个跟斗”,但“这个孩子并没有被吓倒。他若无其事地站起来,……正屈着腿要跳起来的时候,又一个浪头狠狠地打过来。”他又摔了个跟斗,但小男孩仍没有气馁,“他鼓起了脸颊,睁圆了眼睛,捏紧了拳头,集中全身的力量,对准那个正在翻滚过来的小山头般的浪头,像一只出岬的小老虎猛窜过去。……小男孩竟像一架肉色的锋利的钻探机,穿透了这座透明的水晶山”,胜利地游到了对岸,沙滩上的人群“发出了惊叹声,喝彩声,鼓掌声,还有不绝的赞美的笑声”。陈伯吹的笔下这个坚强的孩子,有着勇往直前的精神,这嫩绿的生命色彩,正展示着新一代儿童的精神风貌,所以作者在作品中写道:“看看这个生龙活虎、刚强勇敢的下一代,心里头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的滋味。”
如果说《小勇士》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朝气与不可阻挡的前进步伐,那么《一支小宣传队》则喊出了饱受战争苦难的新中国渴望和平的心声。作品写一群孩子看到宣传队宣传反对美英帝国主义侵略黎巴嫩和约旦的活报演出后,也带着满腔的同情和愤怒喊了起来:“美国佬从黎巴嫩滚出去!”“英国佬从约旦滚出去!”“美国佬从我国台湾滚出去!”孩子们也要去游行、宣传,但谁都不愿意扮演美英帝国主义,因为“美国佬、英国佬是挺坏挺坏的坏人”。最后还是经过小队长的动员,才解决了这个“思想问题”。通过这场有趣的冲突,陈伯吹不仅集中地写出了新中国儿童的精神面貌,爱憎分明的朴素的情感,还写出了新一代儿童对祖国、对世界和平的无比热爱的可贵品质。
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是陈伯吹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最突出的主题,《三门峡工地上两少年》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中的两少年——李开甲、勾清娥,都是小学毕业生,他们都把祖国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为支援国家重点工程三门峡水库建设,他们放弃升学读书的机会,“提早接班”,来到建设工地参加劳动。他们不仅希望“通过建筑三门峡水库,提高自己,在技术方面达到二级工,在文化方面达到高中程度”,而且还与大伙商量,“这儿完了工,就上长江三峡去修水库”,发誓“要修完全国所有的水库”。他们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与奉献精神,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不禁在作品中“自语”道:“社会主义给人思想,给人力量,给人信心!”衷心赞美这新型的劳动者:“世界上爱劳动的人是最可爱的人,劳动的形象是最美丽的形象。”
与小说、散文一样,陈伯吹这一时期的童话创作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其特征之一,是开始涉猎科学童话。如1958年出版的《十一个奇怪的人》,就是一本科学童话集,其中包括《涨潮先生和落潮先生》、《夜姑娘和白昼先生》、《从算术国里来的小人儿》、《一个姓名保密的老人》、《磁姑娘和慈姑娘》、《摘草莓的故事》等篇,都以3个孩子“依依”、“良良”、“珊珊”的奇遇作为结构框架,把各种自然现象或科学知识拟人化为奇怪的人物,孩子们和奇怪人物的相处就构成故事内容,3个孩子逐渐了解奇怪的人们,读者也就逐渐了解各种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这些作品故事化的程度高,描述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津津有味,把知识消化在故事之中,通过故事传播了知识,在科学童话领域中形成一种成功的模式。但真正代表陈伯吹这一时期创作成绩的,还是童话《一只想飞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