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儿童读物编著的前提:“必须注意到‘儿童本位化’”(1 / 1)

陈伯吹评传 韩进 1668 字 6个月前

儿童读物的贫血状态以及儿童读物的教育作用,都迫切要求广大的儿童文学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编著优秀的儿童读物。在编著儿童读物上,陈伯吹认为,编著必须首先决定他的编著前提:

在着手编著一册或一篇儿童读物以前,应该先决定了前提,这好比航海家先决定了方向一样,否则,所编著的作品,无异闭门造车,终因不合辙而废弃在一旁。

这个前提是什么呢?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必须考虑到读者对象——少年儿童的特殊性。陈伯吹将其具体化为“两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编著给谁看?”

答案很容易很简单:“编著给儿童看。”根据这个正确的答案,在编著进行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本位化”:文字合于儿童的程度,事物合于儿童的了解,顾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以及阅读的兴趣,务使成为儿童自己的读物,而不是成人的儿童读物。这些,实实在在是编著儿童读物的基本条件。

第二个前提是:“编著给怎样的儿童阅读?”

这答案虽然比较复杂一些,也可以很容易地回答出来:“编著给现代的中国儿童阅读。”

这里的两个前提,前者是就一般意义上而讲的,是儿童读物编著的基本前提;后者其实是前者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即根据具体读者对象的现实状况来决定编著的内容与形式,所以,陈伯吹对后者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所谓现代,是科学进步的时代,不论生活上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日新月异,极度的物质的官能享受,甚至杀人的武器,已经有了空前可怖的原子炸弹,和传说中的细菌弹、宇宙放射线等等,所以那些迷信的事物,空幻的梦想,幸运的机会,一概被扬弃了,不能再让现代儿童中毒。又中国的儿童,正在惨痛的内战中长大起来,贫穷、饥饿、失学、流浪、犯罪、疫病,重重压迫着新中国幼苗的成长,而这些幼苗,绝大多数散处在全国农村各地,那些地方也正是世界上最落后最黑暗的角落,编著一些什么样的读物给他们看呢?是不是写述一些都市的足以炫耀夸张的豪奢的生活与新奇的事物?是不是写述一些封建的歌功颂德的言辞,鼓励并且引诱他们盲目地奋斗成为独裁的奴役人民的“伟人”?是不是写述一些人云亦云的歪曲的言论去欺骗他们,因而让他们没有了是非正义的感觉?……不是的,不是的,不论哪一个现代的中国儿童都不需要这种庸俗的编书匠给予他们的“渣滓”。他们所需要的是——正确的认识与思想,科学的智识与技能,艺术的欣赏与创作。

陈伯吹在这段话里再明白也不过地表明了儿童读物的编著必须面向儿童、面向现实,给他们最紧要知识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及鲜明的主题针对性。

在解决了儿童读物的编著前提后,陈伯吹还从“题材的采择”、“写作的技巧”、“用字与造句”、“插图与封面”及“出版发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1)题材的采择。包括社会与自然两大领域。“‘社会’的内容”,即“我们必须把历史上的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化到原子时代的生活的演变情形,指给我们年幼的一代儿童看”。“‘自然’的内容”,“应该写作三类的书籍”:

第一类写“人类受自然的虐待”:暴风、雷雨、地震、寒冷、炎暑、洪水、干旱、疫病、猛兽……处处和人类为难,处处和人类作对,用死亡威胁着人类。

第二类写“人类和自然的争斗”:垦荒、浚河、造林、筑堤、灭蝗……使自然到处屈服,到处为人类所击败,它所给与人类的威胁、损害,渐渐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类写“人类征服自然”:建水闸发电,发明雷达,利用原子能……那是人类在新社会里团结起来,天下一家,在有组织有计划之下劳动,利用自然的伟大的力量,为人类服役,来增进人类生活的福利,争取健康,争取长寿。

可以说,上述三个方面的题材是十分广泛的,几乎包括了人类全部的知识,对于儿童,可说是一部“儿童万有文库”。可惜在陈伯吹提出的那个时代(40年代),这样庞大的出版计划无法进行。所以陈伯吹“盼望不久即来的民主新中国,能够集合人力物力,完成这样的一部‘小人’阅读的‘大书’,不仅中国儿童有福了,中华民族也有辉煌的前途了”。

(2)写作的技巧。陈伯吹认为:“编著儿童读物,写作技巧的成功,也就等于成功了百分之五十或六十了。”而“写作的技巧”,首先必须是文学意义上:“儿童读物必然是儿童文学的读物,不论她的内容是社会的或自然的,必须要依照文学的形式与艺术的技巧来编著。”陈伯吹批评了那种“把儿童读物估量较低,以为粗通文字的人,即能执笔一挥”的错误认识,指出“一篇最好的儿童读物,不论其为童话、寓言、小说、传记、书信,甚至剧本等等,要用估量一篇最好的文艺作品去估量她”。他还从“旧读物比较新读物更受小读者欢迎”的事实中得到启示,对“写作的技巧”提出了“情节好”、“动作多”的具体要求:

“所谓情节好,就是题材处理得好,也就是结构曲折,引人入胜,再就是布局精致,繁简得法”。因为“儿童的注意力不会过久,阅读时间太长的篇幅并不适宜”,必须有好的情节,才能吸引儿童阅读。

“所谓‘动作多’,就是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不错,凡是记叙文,叙述和描写的手法是不可缺少的(当然还有抒情和修辞等等)。在出色的文艺里,我们常常可以读到幽静的细致的描摹还有心理的象征的描写,但是这些手法用在儿童读物里,就相当地有了问题,因为不适合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描写,恰好相反,他们是喜欢热闹的活动的描写,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凑,紧张。所以编著儿童读物,如果像写作成人文艺那样地写作,不免会失败的。”

(3)用字与造句。陈伯吹认为,儿童读物的用字要规范、统一,不仅在同一本读物里,一个字不能有两种写法,就是在不同的读物里,同一个字也应该是相同的写法。不要繁简并用,提倡用“常用字”和“简体字”,给儿童阅读带来便利。至于造句,陈伯吹认为:“第一要注意的是‘短句’,使得儿童容易阅读,容易了解,这样也就容易发生阅读的兴趣。”其次是“要注意‘口语’”。再次是要“写得‘生动’,要有力量,要有刺激性与**性”。此外,还有“流利”,就是不要写拗句,或者过度地雕琢得晦涩,或者故意把字面弄得佶屈聱牙。“这些都会使得行文不流利、不自然,一定不会使得儿童爱不释卷的”。

(4)插图与封面。陈伯吹认为:“读物的形式对于阅读的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所谓阅读的形式,图画却占了大部分。图画对于文字,可以帮助想像,增进了解,提高兴趣,它在儿童读物上的地位,是与文字分庭抗礼的。”他还从自己的切身感受,指出插图的重要性:“笔者常留心欧美的儿童读物,曾发现读物的内容,并不出色,只因为插图太好,本来无意购读的书,就买回去欣赏插图;而且同一内容的书,往往因为插图的争奇斗胜,便有了很多不同的版本。有的写作者还因为插图者惊人的成就,居然也跟着身价十倍,竟成了‘文以图传’,这又是数见不鲜的事。”陈伯吹还根据自己平时观察的结果,对插图提出了“至少要符合下列六个条件:清晰、单纯、具体、彩色、式样的变化、排列的适当”。还根据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陈孝禅先生研究“小学教科书图画问题”的结果,从儿童读者的欣赏角度,列举了对儿童对读物插图的6个方面的要求,供儿童读物的编著者参考。

内容:儿童最欢喜“人”,次为“动物”,再次为“植物”。

笔调:照相画居首,钢笔画第二,毛笔画居末。因为前者明晰、准确、翔实。

大小:大幅(全页)最受欢迎,愈小愈不满意。

体裁:实体画为首,次为近乎儿童的自由画,象征画最不行。

繁简:有背景的插图,认为最美丽。

颜色:彩色画第—(但黑影画在高年级生中与彩色画受同样的欢迎),黑白画第二,轮廓画殿后。

此外,“故事性强的、动作较多的插图,也比—般的插图受儿童欢迎”。

说到封面,陈伯吹认为:“彩色的(三色的尤佳)要比单色的好,无可疑义。在彩色中间:年幼的儿童最欢喜红色,次蓝色,再次浅红。年长的儿童,渐渐欢喜蓝色和绿色了。”陈伯吹还将“儿童读物的封面”,比喻为“一件灿烂的衣服”,“如若‘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的原则成立的话,那么,儿童读物的编著者,不得不重视封面,不得不给予最美丽的设计”。陈伯吹还从儿童读物的编著实践出发,建议儿童读物的开本宜大不宜小,因为“儿童读物无论在编排、插图、封面各方面说起来,都以大型本为佳,因为排式容易变化,插图、封面也容易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