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儿童读物的“四个时期”(1 / 1)

陈伯吹评传 韩进 576 字 6个月前

陈伯吹认为:中国儿童读物(儿童文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19年”,“因为‘五四运动’就在那年发生”。陈伯吹是这样来勾画儿童文学的源起的:

“五四运动”是一个政治进步运动,也是一个文艺复兴运动。而酿成及推动这个运动的是青年大学生,所以在教育上也掀起波澜,要求政治进步,要求文艺复兴,也要求教育革新。

谈到教育革新,不仅是教育制度与行政的革新,也得是教法与教材的革新。在小学,除了二三十年来沿用着的教科书以外,至此一方面要求教科书的进步,一方面出现了教科书以外的“辅助读物”。不久,儿童的“期刊”也诞生了。

这段文字虽然过于概括与粗放,但还是基本清晰地描述了儿童文学的源起与政治、社会、文艺、教育的关系。陈伯吹还更进一步的将此后儿童文学的发展,分为4个发展趋势较为明显的时期。

(1)文学风味的时期(约在1919年至1925年)。表现有三:

①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语体文教科书开始大量采用童话、小说、诗歌等作教材,注重想像与阅读趣味。

②课外辅助读物,引进了一大批欧美文学名著,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这些读物浓重的文学风味,大大地刺激了小读者的读书欲望。

③儿童文学期刊《儿童世界》(1922年1月7日创刊)和《小朋友》(1992年4月6日创刊)的创办。

(2)教育价值时期(约在1926年至1931年)。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从注重趣味转变到注重教训,不论教科书、辅助读物、期刊,它们的反映是一致的。”由于《爱的教育》、《孩子的心》、《苦心努力记》等一批“具有教育价值”的图书,“销售很不坏”,因而逐渐地成为儿童读物出版界的一种趋势。

(3)科学常识的时期(约在1932年至1937年)。即“从注重教育又转变到注重科学常识”,这一半的原因是“由时代的浪潮冲激”,因为“自1931年沈阳事变,接着1932年淞沪抗日血战以后,全国朝野都有一致的呼声:‘科学救国!’‘迎头赶上!’”表现在辅助读物方面有陶行知主编的《儿童科学丛书》百册,以及《两条腿》、《昆虫故事》、《十二姊妹》、《人体旅行记》等科学常识读物。

(4)社会意义的时期(约自1938年起至今)。这一时期因为战争(抗战与内战),儿童文学受到严重影响。又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从教科书到辅助读物与期刊,都不景气。

陈伯吹对中国儿童读物的上述回顾与概括是基本符合实际的,大体描述了30年来的儿童读物发展变迁的历程。但也有它明显不足的一面。因为陈伯吹的主要生活经历在国统区,他对儿童读物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自然也因此受到局限与影响,造成当时他没有也不可能对处于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革命儿童文学或解放区儿童文学给以重视与应有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