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编《小朋友》(1 / 1)

陈伯吹评传 韩进 1643 字 6个月前

《小朋友》周刊自从1922年由中华书局创刊以后,1937年7月29日,第770期起,由吴翰云接替黎锦晖任主编。1937年8月13日,抵抗外侮、保卫祖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尽管侵略的炮火直接燃烧到了上海,可为了让孩子们在战争年代仍能有精神食粮,《小朋友》仍坚持编辑、出版、发行。直到1938年,我们的军队西撤,上海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情势紧迫,《小朋友》才不得不暂时停了下来,中华书局也搬迁到内地重庆的李子坝。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华书局的各项业务都陆续恢复起来,惟独《小朋友》杂志苦于无合适人选担任主编,一直无法复刊。1943年,陈伯吹突然来到重庆,让中华书局的金兆梓、姚绍华等人兴奋不已。他们多次与国立编译馆商议,要请陈伯吹主持《小朋友》的复刊工作。这样,1944年10月起,在金兆梓、吴廉铭、姚绍华等人的大力支持下,陈伯吹开始了《小朋友》复刊的筹备工作。因为是兼职,北碚与李子坝又相距80里,陈伯吹只好每月由北碚到李子坝二次,在中华书局住上一星期,编好一期《小朋友》,处理好来稿来信,然后再返回编译馆。经过半年的努力,《小朋友》由原来的周刊改为半月刊,终于在停刊7年之后,于1945年4月1日与小朋友见面了。陈伯吹亲自为《小朋友》复刊第1期写了《复刊词》:

诸位小朋友,我们已经七年半不见面了!我想着真要哭,但有什么办法呢?自从那年,我们的仇人,日本鬼子,包围了我的故乡——上海,他们便在四周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尤其喜欢掳掠我们小孩子,我们只好躲起来,不出面。

我们不见面这么久,诸位想必惦记着我,我也一样惦记着诸位。好了,现在我们又见面了。三十年冬天,上海沦陷,我觉得不能再在那魔窟里住,只得偷偷地逃出来,到了这战时首都——重庆。一路上辛苦且不说,但是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竟成了赤身**的难童。我早想来和诸位见面,但是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到底有点不好意思。要做衣服,这战时的后方真困难!有了这样,没有那样,勉强有了衣料,又找不着做衣服的人。好容易直到最近,才有点办法,我逼着做,要趁今年4月4日儿童节出来和诸位见面,因为这一天是我们的日子,正可做我们久别重逢的纪念。逼着,逼着,到今天我们到底又见面了。我们来握手吧 !

在复刊的《小朋友》上,还有一篇老舍的童话《小白鼠》,这是陈伯吹特地登门约请老舍为复刊而创作的,从中不仅看出陈伯吹借此“以光篇幅,以资号召”的良苦用心,也可见大作家老舍对儿童文学的重视与扶持。这篇寓言式的童话全文如下:

小白鼠有八个兄弟姊妹。他是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好看的一个。他的兄弟姊妹都是灰色的,只有他独是雪白的。雪白的毛儿,长长的尾巴,长得非常的好看。他自己也晓得他是非常的好看,所以他很骄傲。

他常常这样地说:“看我这一身雪白的毛儿,圆圆的眼睛!若是我的尾巴稍微再短一点,我简直便和白兔一样的美了!自然,我的聪明是永远比白兔高出得很多,不管我的尾巴是长,还是短!”

小白鼠的妈妈,很不放心她这个最小最好看、也最骄傲的儿子。妈妈总是爱小儿子的,因为他最小啊。

鼠妈妈知道附近来了一只大黄猫,就极恳切地嘱咐她的八个儿女说:“你们,我的宝贝们!千万要小心哪!那只黄猫能一口咬住你们两个,因为他是一只又大又凶又饿的黄猫呀!”说罢,她特别的对小白鼠又说了一遍,恐怕他骄傲不小心,最容易招出祸来。

可是,小白鼠不信妈妈的话。他对自己说:“像我这样的好看,猫会伤害我吗?不会的!绝不会的!”这样,他便放大了胆,虽然听见猫的声音,他也仍旧东跑西跑,一点不留心。

有一天,小白鼠面对面地碰到大黄猫。一看,黄猫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圆,那么亮,那么凶,他有点发慌。可是,他沉了沉气,心里说:“不管黄猫怎么厉害,他会看得出我是多么好看,也就不会欺侮我的!”这样说完,他就笑了,对黄猫说:“猫先生,你看我好看不好看?若是我的尾巴短一点,我岂不和白兔一样美了么?”

说完,小白鼠以为大黄猫必定很客气的和他谈一谈,从此他们俩变成好朋友。哪知道大黄猫一声没出,忽然把大爪子伸出来,捉住了小白鼠的颈项,就一口咬住咽喉。可怜的小白鼠,痛得眼睛都努了出来,怎么挣扎也逃不出他的嘴。

大黄猫几口便把小白鼠吃净,连那美丽的尾巴也没有剩下,吃完,他舐了舐爪子,对自己说:“这真是一条好看的小白鼠!可是美丽不但保护不了他自己,也教我吃得不痛快呀,他是多么小,多么瘦啊!”

笔者之所以在这里做一次文抄公,将《小白鼠》全文录下,一是因为这则童话今天已很难找到,提供在此,使读者得以一睹大作家的手笔;二是因为这则童话具有哲理性与寓意性,小白鼠的悲剧给人以启示:骄傲与孤芳自赏会给人带来致命的祸害;三是小白鼠的形象鲜明突出,有儿童特点。儿童不但辨别善恶的能力不强,而且思维也是单向的,考虑到美,就顾及不到猫的危害。像这样短小的篇幅却意蕴深厚、耐读、有趣的作品,在战争年代是非常难得的,而这一切,都是与陈伯吹的工作分不开的,可以说《小白鼠》是老舍与陈伯吹共同为儿童作出的奉献。

在复刊第1期,陈伯吹自己也写了童话体长篇小说《黑衣人》在刊物上连载,主题是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自第5期起又连载了他根据德国古典文学名著《敏豪生奇遇记》改编的《奇怪的旅行》。在陈伯吹的努力和联系下,《小朋友》很快拥有了一批儿童文学作者队伍,代表作家有何公超、仇重、黄衣青、李长之、贺宜、金近、郭风等。

复刊后的《小朋友》,内容有了明显的改进,过去多偏于民间故事的改编,现在则较重视儿童文学创作。在它的“投稿简例”中写明:

本刊分小说、童话、戏剧、传记、诗歌书信、谜语、笑话、游记等等。各栏均欢迎投稿,每篇以千字为限,除特约外,千字以上者不收。

由此可见,陈伯吹提倡写短小的作品。这在当时纸张、印刷等物质条件十分有限的战时情况下,十分必要。在陈伯吹的努力下,《小朋友》也有了自己较为鲜明的艺术个性,那就是内容与当时斗争形势以及对儿童思想教育的紧密结合。它的取材较为广泛,中外古今无所不包,又以现实为主。文字浅显、生动、易懂。

当《小朋友》第10期即将出版时,陈伯吹得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好消息,他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以“编者”身份,将这个消息借刊物告诉给小朋友:

亲爱的小朋友:

经过整整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把凶顽的敌人打败了,让我们向各位小朋友热烈庆祝!

陈伯吹还赶写了一篇《“最后胜利”的话》,刊发在《小朋友》“时事讲话”栏目里:

亲爱的小朋友:

自从二十六年七月七日以来,只为日本人无故进攻我国,累得你们陆续随着你们的爸爸妈妈逃难到后方来;有的小朋友,怕还是在你们妈妈的肚子里带来的。你们家里的田地房屋,都被敌兵毁坏了;衣服什物,也都被敌兵抢去了;你们都因此受尽了饥饿、寒冷、疾病等等的痛苦。

如今好了。八年来的苦战,牺牲了无数的生命,流尽了无数的血汗,终于打得敌人无条件投降,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是从抗战中长大起来的,国家也是从抗战中取得了胜利,从此你们的教科书上,不再有“国耻”两字,你们将要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里生活着。

你们应该为了纪念死难的军民,奋发地学习!

你们应该为了庆祝抗战的胜利,快乐地歌唱!

然而,陈伯吹还没有来得及庆祝这抗战的胜利,却接连收到10岁的儿子佳洱用铅笔从上海写来的几封家书,内容都是催他赶快回家:“祖母病危,母亲病重。”收到这样的信,陈伯吹的心情可想而知,征得编译馆和中华书局的同意,陈伯吹决定赶回上海,并将《小朋友》带回上海编辑、出版;又在陈望道先生的关心下,陈伯吹辞去了复旦大学“期刊研究”的课程。这样,在中华书局同事许仁生的帮助下,陈伯吹搭一条小火轮,于10月下旬自重庆出发,航行1个多月,于1945年12月初回到上海。至此,《小朋友》在重庆一共出了18期。到1946年1月10日,《小朋友》第19期的出版,又重新回到上海了。此时,日本早已投降,中华书局也从重庆搬回了上海,刊期也从半月刊恢复到创刊时的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