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太平洋发动了“珍珠港”事件。第二天,占领上海的日军便冲进了“租界”,至此上海全部沦陷。沦陷后的上海在日本惨无人道的法西斯统治下,文化界进步人士不但有失业的威胁与言论不自由的痛苦,更有生命危险,不仅出现了教育家(黎照寰)、文学家(郑振铎、夏丐尊)及中小学校长被捕的恐怖事件,还出现了主张抗日、怒斥汉奸的《大美晚报·夜光》编辑朱惺公被杀的惨案。一时间,爱国抗日的文化人可谓人人自危,整日提心吊胆。陈伯吹想到自己自“九一八”至今,所写的抗日文章难计其数,一定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虽然在投稿时他也曾考虑过自己的安全,所写文章用了许多笔名,但谁敢说没有意外呢?日本特务可说是无孔不入。
1942年春夏之交的一天,陈伯吹从其小弟汝惠那里得知著名教育家韦慤去了当时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控制的苏北,也萌发了离开日伪统治下的上海的念头。这年9月,汝惠又给陈伯吹带来一个好消息:李楚材先生从四川回到了上海。陈伯吹一听,就要去看望李先生。汝惠告诉他:李先生将来看望他。
李楚材不仅是陈伯吹弟弟汝敏、汝惠,妹妹品娟的老师,并且陈伯吹在宝山一小当教员时,就与李楚材有交谊,李楚材当时在宝山县立师范教书。李楚材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得意门生,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八一三”抗战后,李楚材先避居浙江,后到重庆,担任教育部国立劳作师资训练所所长。这一次,李楚材悄悄从四川回到上海,是受教育部委派,前来担任位育中学(即今上海第五十一中学)校长。临行前,国立编译馆教科书部主任陆殿扬先生又委托他在上海物色一位编小学教科书的人选。李楚材认为陈伯吹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便前来看望陈伯吹,问问他是否愿意去重庆的北碚(当时国立编译馆所在地)。
陈伯吹得知李楚材的来意,欣然同意,认为这是脱离日伪统治下的上海的极好机会。李楚材还告诉陈伯吹,一旦他决定下来,编译馆就将给他寄来去北碚的旅费。陈伯吹与李楚材商议,旅费寄到华东联合中学在江西赣州的分校去,由陈伯吹到那里去取,因为大后方重庆使用的“法币”不能汇到上海来(上海当时使用的是伪币——“中储券”)”
一切准备就绪,10月初的一个早晨,天下着濛濛细雨,陈伯吹告别家人,恋恋不舍地踏上了上海开往杭州的火车。为了不引起日伪的注意,陈伯吹装扮成跑单帮的商人模样。同行的除舟山中学校长方桐生父女外(父送女到大后方去成婚),还有几位商人。经过近一个月的旅途奔波,陈伯吹好不容易经浙江的杭州、金华、衢州到达福建的浦城,又由浦城经江西的于都到达赣州。由编译馆提供的旅费还未汇到,陈伯吹便在华东联合中学赣州分校(建国路169号)住下了。没想到这一等便是三个月,幸亏在赣州遇到了在上海幼师的同事聂仲元等好友,不然陈伯吹真不知道这段日子该如何打发。
陈伯吹到赣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中写信,告诉家人他一路平安。同时还有一件事,是他在旅途中考虑过的,请妻子吴鸿志将他在孤岛上海期间发表在《立报》、《译报》、《文化报》、《华美晚报》等报刊上的20多篇杂文,零星分散地寄到赣州来,这样做,一是担心这些抗日文字放在家中不安全,会给家人带来麻烦;二是想将这些文字汇编成册,待有机会时印出来,也算是自己在孤岛上海坚持抗战的一份成绩。这就是后来由桂林的北新书局出版的《魔鬼吞下了炸弹——上海》。
教育部的汇款迟迟未到,华东联合中学校长顾惠人便邀请陈伯吹留在赣州分校任教。他对陈伯吹说:“陈先生,这里的师资十分缺乏,你留在这里任教,每月薪水100美元,好吗?”
陈伯吹摇摇头:“我已答应去北碚,不能失信编译馆啊!您的好意,我心领了,非常感谢。”
闲来无事,加之初到赣州,陈伯吹就到街上去走走。一是散散心,看看赣城风光;二是找报纸看看,途中一个月来,没有看报,不知时局又发展到何种地步了。陈伯吹打听到《民国日报》的地址,便来到至圣路30号《民国日报》社门口的阅报栏前,认真地看起报纸。忽然有人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回头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失声叫道:“聂兄,是您?”陈伯吹怕一时认错了人,闹出笑话,特意说出名字:“聂仲元,是您呀?”
“是呀!我就是聂仲元啊!陈兄,您什么时候也来赣城了?”
“刚到!刚到!”陈伯吹真是大喜过望,“聂兄,您在这……”
聂仲元明白了陈伯吹的意思,说:“陈兄,走吧,到报社里坐下再聊。”原来聂仲元在《民国日报》社任代经理职务。
见到聂仲元,真是两人的缘分。聂仲元不仅与陈伯吹是幼师的同事,还是为陈伯吹、吴鸿志拍结婚照的那位摄影爱好者。他乡遇知己,两人都格外兴奋,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聂仲元得知陈伯吹滞留赣城,仅仅是等候汇款时,就征求陈伯吹的意见,可否利用这段时间,帮他编辑《民国日报》副刊。聂仲元说:
“赣州有两份报纸:《民国日报》和《正气日报》。《正气日报》的副刊由著名记者曹聚仁主持,力量很强。而我们《民国日报》副刊,人手不足。陈兄能否给我们帮帮忙,把副刊办好,待汇款一到,就让你走,不知尊意如何?”
聂仲元这样说,已经为他考虑得很周全,陈伯吹还有什么理由不答应呢?便应允下来。说干就干,陈伯吹从建国路169号华东联合中学赣州分校搬到至圣路30号《民国日报》社的小楼上来住了,帮助聂仲元编副刊。
编副刊,对陈伯吹来说,比较轻松,闲时就去游览当地的风景,与聂仲元等结伴到虎冈、龙岭、八景台等处玩赏。陈伯吹在赣城过了旧历年后,才收到教育部汇来的法币1.2万元。他拿着这些路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聂仲元等赣城的朋友们,于1943年2月中旬自赣城出发,自江西、广东、湖南、贵州,再到四川北碚,辗转1月有余。
自海滨的上海到山城北碚,整个旅程整整5个月。这5个月来的所见所闻所感,都陆续发表在《民国日报》、《正气日报》、《旅行杂志》等报刊上,主要有:《上海归来》、《我住在小楼上》、《吃早点》、《阳阴路上一瞎子》、《光荣之家》、《赣城散笔》、《日历篇》、《题纪念册》、《花溪一日闲》、《纪赣渝之行》、《从海滨到山城》等。这些后来都收入作者的自选散文集《泪洒江南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