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北新书局主编《小学生》时,陈伯吹的编辑、写作才能就引起了儿童书局经理张一渠的注意。张一渠,笔名徐晋,1930年在上海创办儿童书局。开始规模较小,设在上海五马路同春坊巷内,1931年迁至四马路(福州路)424号营业,这是我国第一家专业出版经营儿童读物的书店,此前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北新书局与开明书店等,都只是兼营儿童读物。张一渠自任总经理,胡叔异任总编辑。张雪门、陶行知、陈鹤琴、黄一德、贺宜、刘重等人都曾先后参加编辑工作。曾分北、中、南3大区,为全国小学出版过3套教科书,以及分高、中、低年级阅读的《儿童杂志》,还有《常识画报》、《小小画报》、《儿童故事》等期刊,甚至还一度出版由胡叔异等主编的三色套印的《儿童晨报》(1932年10月创刊)。儿童书局还于1932年出版了周作人的《儿童文学小论》,1933年又出版了赵景深编著的《〈儿童文学小论〉参考资料》,同年还出版有葛承训的《新儿童文学》。
大约在1931年,《儿童杂志》半月刊筹备创刊时,张一渠就想请陈伯吹到儿童书局,但未能如愿。于是,他把陈伯吹的名字列入《儿童杂志》“特约撰稿人”之中。该刊先后由陈之佛、胡叔异等任主编,32开彩印,图文并茂。1932年8月分成低、中、高级3个层次的3种刊物。1932年8月30日创刊的《高级儿童杂志》上,就开始连载陈伯吹的《波罗乔少爷》,至第9期止。同时,陈伯吹还给《高级儿童杂志》写了《儿童节》、《坚忍》等,给《中级儿童杂志》写了《秋虫歌》等新诗。
《儿童杂志》的“特约撰稿人”从52人减少到18人时,陈伯吹仍是其中之一;从18人减少到只有“陶行知、吴研因、陈鹤琴、沈百英”等15人时,陈伯吹仍然是其中之一,可见,张一渠对陈伯吹是多么器重。
1934年1月,陈伯吹终于到儿童书局来工作了。首先,他与黄一德合编了一套共200本的“儿童半角丛书”。“半角”即“5分钱”。这套丛书卖每本5分钱,可谓价廉。在内容上,侧重于向儿童普及、推广日常生活的各种基本知识,以丰富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这套“儿童半角丛书”至1936年10月16日全部出齐。在此期间,陈伯吹还与梁士杰合编了一套152本的“我们的中心活动”(1935年12月出齐),并校订了白动生编著的一套60册的“低级儿童常识丛书”(1935年12月出齐)。此外,还与张一渠主编了《新连环画》80册,其中《革命伟人传》20册。
《儿童杂志》原是一综合性的儿童刊物,主要栏目有:小说、童话、剧本、科学知识、儿童习作等。陈伯吹到儿童书局工作后,经过半年多的编辑实践,觉得儿童刊物应该把“知识性”放在首位,便向张一渠建议,把原来供高、中、低年级小学生阅读的《儿童杂志》,改版为高、中、低级《儿童常识画报》,用道林纸精印。张一渠觉得这个想法好,便停办了《儿童杂志》,于1935年3月1日出版了《儿童常识画报》。《儿童常识画报》分高级、中级、低级三种,分别由陈伯吹、梁士杰、黄一德任主编。在主编《高级儿童常识画报》的同时,陈伯吹除创作知识类读物《盐的话》、《铜的话》、《可爱的瓜果》和《小天文学家》外,还写了《国难里的国庆》、《可怜的孩子们》等反映现实的作品。值得一提的,还有他翻译的华德·狄斯耐的长篇故事《好事情》和吉卜林的《象童》,在刊物上连载。其中《象童》(The Elephant's Child)是吉卜林的童话名作之一。故事是说大象本没有鼻子,有头淘气的小象生性好奇,见人就问这问那,结果受尽打骂。后来碰到鳄鱼,鳄鱼咬住它的鼻子使劲往水里拖,把它的鼻子拉得很长很长。谁想长鼻子能派多种用途,它便因祸得福。其它大象见了,也都去找鳄鱼,让鳄鱼拉长自己的鼻子。故事风趣、生动,充满稚拙美,陈伯吹把它翻译过来,把它放在《中级儿童常识画报》上连载,显然是考虑到了这则童话故事的读者对象,“初级的”读者感到稍深,而“高级的”读者则感到浅显。陈伯吹可贵的读者意识,由此也可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