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儿童文学评论版”(1 / 1)

创设于1987年1月的《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版》(1987—1993)至今已7个年头,先后发表了180余位作者的300多篇文论,其中100多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得到品评,还对当代儿童文学现象的探讨与对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的研究都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它的存在,既在作家与读者之间架设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又为儿童文学理论队伍培养了新人。它的存在,还是人们借以了解与评判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一扇重要窗口,以其作为中国儿童文学事业的一部分,展示着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轨迹,并于不知不觉中导引着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方向。它的存在,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与理论的拓展做出了它的贡献。

“儿童文学评论版”自创设伊始,就受到了儿童文学界的热忱欢迎与精心爱护。人们一致认为,“儿童文学评论版”的创设是广大儿童文学作者与广大少年儿童读者的一件大喜事,盛赞《文艺报》带了一个好头,向《文艺报》表示敬意,希望此版能坚持办下去,并且办得越来越好,并呼吁其他刊物也来学习《文艺报》的做法。7年来,编辑们不负众望,使“儿童文学评论版”成为有志于儿童文学者必读的版面,并且被国内所有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生的导师们规定为研究生的必读报刊,以能在这个版面上发表文论为荣。为什么人们如此重视与珍爱“儿童文学评论版”呢?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它自身丰富多彩的内容外,还有其特定的背景因素。毋庸讳言,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虽有大踏步的前进,但与成人文学的汹涌澎湃相比仍为寂寞孤单,理论上由来已久的被忽视仍是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文艺理论刊物都不愿发表关于儿童文学的理论文章。在全国范围内,除少儿出版社编辑的《儿童文学研究》(双月刊)外,就只有“儿童文学评论版”这一块园地了,它们南北呼应,遂使儿童文学稍成气候。因而,谁也不愿意不希望失去这一块园地,它是有志于儿童文学事业者心中的一片绿洲,是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一面旗帜,它孕育着中国儿童文学的明天与希望。

然而,爱之愈深,责之愈严。可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儿童文学评论版”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某些不如意处。首先要保证“儿童文学评论版”的正常刊发。其次,从刊发的稿件上看,真正高质量的有助于人们了解儿童文学现状与认识儿童文学本质的文章还不多。有些文章广告语现象较明显,华而不实,实际上是些可有可无意义不大的介绍类文字,欠缺学术批评的严谨态度与理论品格,这多少有损于“儿童文学评论版”的评论性、学术性与权威性。再者,对单个作家与单篇作品的评介较多,对儿童文学发展现状与基本理论的研究探讨还关注不够。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各类文论中,作家作品论约160余篇,对现状的述评不足20篇,理论性文论约50篇,对理论研究成果诸如著作的评价不足10篇,序跋类不足10篇,还有少量的作家自评。“儿童文学评论版”因《文艺报》的性质与地位,犹如一根指挥棒,它在无形中有力地调拨与导引着作家创作的潜意识与理论研究者的关注方向,应加强对儿童文学的过去、现状与未来的宏观研究,既要紧贴现实与时代的脉搏,又要向明天与未来开放。

“儿童文学评论版”7年来的历程一定不易,它能获得儿童文学界的认同与拥护,是与编辑同志付出的艰辛劳动分不开的。但“儿童文学评论版”要坚持不懈地办下去,并且要越办越好,还有一些工作要做。笔者以为,首先,要进一步地解放思想,扩大视野,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尊重文艺发展的规律,用活用足“双百”方针,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与探索,让“儿童文学评论版”这块难得的理论园地真正活跃起来。其次,要下大力气团结、培养与组织一个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比较稳定的作者队伍,这是提高“儿童文学评论版”质量的关键。过去“儿童文学评论版”的脱版或不足版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稿件的多少及质量的高低相关。在对新人的培养中,尤应重视组织我国现有的近30名儿童文学专业硕士生这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必要时,可以每年设一期“研究生论文专栏”加以鼓励、推荐与导引。第三,可否考虑将每期的版面以专栏或专题的形式来办,诸如设立“理论界”、“现状与发展”、“图书与出版”、“文史”、“序与跋”、“书林”、“瞭望台”、“各地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之窗”等,这既能集中有效地利用版面,也便于读者的分类收集。第四,可否通过征文与约请专家学者撰稿的形式,来补充稿源的不足与提高版面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