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读物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让其积极向上;一本坏书,可以让几年十几年的教育付诸东流,甚至毁掉人的一生。而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担负着为未成年人生产精神食粮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其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是不言而喻的。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出版物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1923年5月10日,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先驱》第18号发表的《儿童共产主义组织运动决议案》中就明确指出:“儿童读物必须过细编辑,务使其为富有普遍性的共产主义劳动儿童的读物”,目的“是在儿童稚嫩的脑子里栽下共产主义的种子”,以“培养未来的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关于编辑儿童读物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要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来引导儿童,指明了我国少儿出版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党仍然不忘儿童读物,在“孤岛”上海支持并领导了少年出版社的组建与出版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又在上海联合儿童读物工作者成立中国儿童读物作者联谊会,“写作具有革命性的儿童文学读物”。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党和政府却把少年儿童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于1950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大会,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宋庆龄为《儿童时代》创刊号题词:“给儿童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培养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优秀人才。”1952年,全国第一家专业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上海成立。1955年9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取缔一切反动、**的儿童读物》和《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两篇社论。10月,文化部又发出了《关于少年儿童读物的出版情况和今后改进意见的请示报告》。195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北京成立。1960年,中共中央批转文化部和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少年儿童读物的报告》。由此可见,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出版事业始终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规划下发展壮大的。
“文革”结束,1978年10月,国家出版局、文化部等8部委就在庐山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规划和部署少年儿童读物的出版。11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努力做好少年儿童读物的创作和出版工作》的社论。12月,国务院又批转了8部委根据庐山会议精神起草的《关于加强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的报告》。自1956年至1980年,由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发起,共青团中央、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科协、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出版局等8家单位举办了两届中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到1980年,专业出版社已发展到北京、上海、天津、四川、湖北5家。到1984年,除偏远地区外的绝大部分省(市)都有了自己的少年儿童出版社,我国的少儿出版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的黄金时期。又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已有专业少年儿童出版社35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又作出了“繁荣儿童文学出版”的指示。至2003年,我国年出版少儿读物7588种,期刊149种,发行5.94亿册。在国家重点选题规划以及“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级国书评奖中,少儿读物都占有重要比重。此外还有多种儿童文学奖,如陈伯吹儿童文学奖(1981年设立,已举办15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1986年设立,已举办6届)、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奖(1987年设立,已举办6届)、冰心儿童图书奖(1990年设立,已举办14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1987年设立,已举办6届)等。在满足未成年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少年儿童的普遍欢迎。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改革在深入,竞争在加剧,少儿读物出版要不断满足广大未成年人增长变化着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他们健康向上,就必须与时俱进,站在时代高度,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出版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图书市场出现了一些与主旋律相违背、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和不良信息。
有些出版社打着“青春读物”的牌子,宣传低级趣味。像《偷心小天使》、《偷偷摸上床》、《思春期少女》等,从书名到内容不仅充斥挑逗性的字眼,还有意识地将书前广告写得**肉麻:“描述男女之间爱与被爱的笨拙,情色的攻击战直接挑逗你的性感”(《思春期少女》)。甚至有些写给幼儿看的读物里,也有接吻、拥抱之类很刺眼的插图,有意无意地将“中学生校园恋”升级到“小学恋”、“幼儿园恋”。未成年人读物中的成人内容正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侵害。
有些出版物标榜“幻想文学”,实为胡思乱想,胡编乱造,渲染因果报应、前世注定与预测未来等等迷信宿命观点;还有些引进版图书不顾国情、民族习惯与未成年人阅读特点,过分宣扬恐怖魔力,一时间少儿读物里妖魔鬼怪横行,天使精灵满天飞。在这股潮流冲击下,有不少原创少儿文学,也有意描写魔幻世界,甚至到了借魔界、阴间贬损人间社会,宣扬魔界掌管人世、地狱惩罚人生、好人死后变成天使精灵的厌世哲学,潜意识中诱引读者沉迷于子虚乌有的魔幻世界,不能自拔。
更有一些从外地引进的以未成年人为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口袋书等非法出版物,充斥色情暴力,已经形成了突出的社会问题。拿这些不健康的读物来**心智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轻则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重则诱使他们走向犯罪和毁灭的道路。而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希望,“杀了现在,也就杀了未来”(鲁迅语),可见少儿出版者的责任何等重大!
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在“六一”前夕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出版物工作的意见》,对少儿出版提出了具体要求:“重点组织生产一批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特点,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统一的优秀读物。尤其要在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和文明行为规范、原创少儿文学、少儿科普四个方面,打造一批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名牌产品,发挥其巨大的影响作用。”可以说,《意见》给当前的少儿出版指明了方向、原则与任务,为少儿出版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预示着少儿出版的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
落实两个《意见》精神,就是要着眼未来,从世界、民族和未来的高度来看少儿读物出版的重要性与严肃性,以优秀出版物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筑最完善、最美好的阅读体系,让少儿读物真正成为未成年人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坚实的精神支撑和知识保障;要把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少儿出版一项长期而基本的任务,贯穿于少儿读物出版的全过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良知,做好少儿出版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多策划一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选题,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他们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行为;要坚持“有益出版”的原则,把最好的东西给少年儿童,在少儿读物引进与出版过程中设立“健康准入”机制,以一套严格而合理的评估标准把好未成年人读物的准入关口,尤其对引进的未成年人读物进行严格审查,既要有选择地把世界各国的优秀出版物介绍进来,又要防止境外有害出版物流入境内,为未成年人构筑一道精神上的病毒防火墙;在抵制不良文化侵入的同时,更要加大对原创少儿文学和科普读物的扶持与出版力度。
未成年人阅读这块文化阵地,民族的、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读物不去占领,外来的、落后的、迷信的、有害的读物就必然去占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儿出版者必须牢记自己的出版责任,担负起塑造民族未来的重任,经得住市场竞争的种种**,自觉抵制恐怖文化、色情阅读、低俗趣味等有害读物出版,以优秀出版物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