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对于儿童们的贡献——儿童图书出版史话之十二(1 / 1)

继商务印书馆之后,成立于1912年元旦的中华书局,也将儿童读物的出版列入出版宗旨。中华书局对于儿童们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出版儿童读物丛书与创办《小朋友》杂志。

中华书局出版的主要丛书大约可以归为8类:

1.1921年由徐博霖主编的《新出世界童话》(50种)和由陆费埕、杨吉主编的《中华童话》(30种);

2.从各种著名小说里精选有益有趣味的内容编辑而成的《小小说》(100种)和由吕伯攸等从我国古代作品中取材改写的《儿童古今通》(12种22册);

3.大型儿童文学类丛书“儿童文学丛书”(8种74集,1927年至1934年)和《我的书》(60种);

4.儿童百科全书试读物“小朋友文库”(150余种450册,1936年至1937年)和“小学生丛书”(100册);

5.供小学高年级阅读的由陆爱华、王季淑主编的《少年儿童文学》(60册)和“世界儿童文学丛书”(1939—1947);

6.供给儿童课外娱乐与制作的“儿童艺术丛书”(24册)与“儿童课余服务小丛书”(9种);

7.儿童们自己创作的作品如“儿童创作集”(20集)和“学生文学丛书”(4种);

8.工具书如各类中小学生字典辞典(11种)与各类字帖(13种)。此外有影响的丛书还有《民间故事丛刊》(12集)、“科学小丛书”(10种)、“党义小丛书”(10种)等。这丛书的内容可以说涉及了儿童读物的方方面面,从看图识字、儿歌等低幼读物到小说、童话与科普文艺等少年读物,工具书到各类常识读物,为儿童少年提供了丰厚健康有味的精神食粮。

《小朋友》杂志创刊于1923年4月,但早在1921年10就已开始酝酿,发起人为伯鸿、锦晖、人路、衣言、黎民5人。它们约定一同供稿,又各负专责,由伯鸿主持一切工作,指挥印刷发行,锦晖任编辑,衣言排校,人路绘画,黎民翻译。刊物为周刊,以“陶冶儿童性情、增进儿童智慧”为办刊宗旨。此外,随着自然季节的变化,还出版特刊,如春季的《鲜花》专刊、夏季的《凉风》专刊、秋季的《明月》专刊与冬季的《白雪》专刊,唤起了孩子们极大的阅读兴趣。1926年5月,吴翰云接任主编后,在保持上述办刊特色的同时,更重视通过科学文艺来扩展儿童的知识视野,也因此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科普文艺作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小朋友》出至第777与778期合刊时,于1937年10月被迫停刊。八年抗战后,1945年4月1日,《小朋友》在重庆复刊,改为半月刊,出至18期后,于1946年1月10日迂回上海,至1950年12月,出满1000期。也就是这一期,结束了《小朋友》以中高年级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历史,此后改为以低年级为主要对象的彩色画刊,主编陈伯吹,这时的编辑方针也调整为:“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健康游戏,用手用脑,多样照顾,彩色精印,美丽丰富。”

《小朋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低年级文艺刊物。1952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由国家主办的专业性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上海成立,《小朋友》并由中华书局划归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直至今日。如今《小朋友》已72岁高龄,是我国所有期刊中时间最长的,成为中国儿童图书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出版发行《小朋友》的同时,中华书局还有其他儿童报刊,如《中华童子界》、《小朋友画报》、《少年周报》等。此外,还十分重视儿童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如朱鼎元的《儿童文学概论》,赵绍青、徐回千的《儿童文学研究》、王人路的《儿童读物研究》,以及仇重、金近、贺宜、吕伯攸、何公超等合著的《儿童读物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