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因家境困难,经亲戚介绍,于同年秋天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协助孙毓修编辑《童话》,从此与儿童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茅盾一边协助孙毓修工作,一边凭着他优异的英文水平,在当年就译成可供少年儿童阅读的通俗知识读物《衣》、《食》、《住》;又从英美出版的图书杂志《我的杂志》(My Magazine)和《儿童百科全书》(Children's Encylopaedia)中明白了科学小说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着手翻译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科学文艺读物。
1916年底,茅盾根据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的《巨鸟岛》译写了《三百年后孵化之卵》,在《学生杂志》1917年1月至4月连载。
1918年初,他又与其弟沈泽民合译了美国洛赛尔·彭特的科幻小说《两月中之建筑谭》,载《学生杂志》第5卷,作品以一美国学生暑假参观纽约为线索,展示了未来城市的照明技术、高层建筑、桥梁工程、地下和海底奇观等现代建设》。稍后,又在《学生杂志》上译写了科幻小说《二十世纪后之南极》,通过大胆的幻想,展示了未来世界对于南极乐土的开发和建设情况。
1920年,他又与其弟沈泽民合作译写了科学小说《理工学生在校记》。“用小说形式叙述科学知识”(茅盾语)。在1920年前后,茅盾还为中小学生编著或译写了不少科学小品。如先后载《学生杂志》第7卷各期的就有《第一次飞渡大西洋的R34号》、《沉船?宝藏?探“宝”潜艇!》、《新发现的星》、《关于味觉的新发现》、《人工降雨》、《时间空间的新概念》等。茅盾在写作这类科普读物时,十分注重文采和趣味性,单看他的作品标题就颇多机趣,令人产生一睹为快的冲动。如他有一篇知识小品题为《火山——地球上的火山、月球上的火山和实验室里的火山》,那既突出了文章中心又揭示了文章内容与结构层次的标题,一下子就能抓住少儿读者的心。
茅盾在译介外国科学文艺的同时,还于1917年10月,编辑了4卷本的《中国寓言初编》。由孙毓修校订,商务印书馆出版。茅盾曾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中追溯了当吋编纂《中国寓言初编》的始末:“孙毓修……道:我们要编一本开风气的书,中国寓言,此事须要对古书有研究的人,你正合适我欣然同意。此书定名《中国寓言初编》,当时还打算出《续编》、《三编》。”孙毓修在《中国寓言初编·序》里写道:“译学既兴,浅见者流。惊伊索为独步,奉诘支为导师。贫子忘己之珠,东施效人之颦,亦文林之憾事,诚艺苑之阙典。用是发愤,钞纳成编,题目《中国寓言》:道兼九流,辞综四代。见仁见智,应有应无。譬如凝眸多宝、有回黄转绿之观;杖策登山,涌横岭侧峰之势,其为用也,岂不大哉!”可见《中国寓言初编》是有为而为。编者对民族文化的扬厉之志可见一斑。所选寓言出自《礼记》《孟子》《韩非子》《史记》等27种古代典籍,计120余则,并在每篇之后有编者按语,或抉其要旨,或借题发挥,目的都在于帮助少年儿童领会与欣赏寓言,从中得出相应的教训。这部《中国寓言初编》当时连印3版,影响很大,立下了把中国寓言引进儿童文学领域之功。
从1918年6月起到1920年10月,茅盾先后编写17册童话,计27篇,以沈德鸿的真名先后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书”出版(茅盾是他在10年后的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才用的笔名)。这些作品主要是根据中国古典读物和外国儿童读物加工改写的。其中已经找到作品来源的有《大槐国》等19篇,属于个人创作的有《书呆子》和《寻快乐》两篇,其余如《风雪云》《学由得瓜》《平和会议》《蜂蜗之争》《金盏花与松树》《以镜为鉴》等7篇,尚不能确定是否创作。也有人认为前两篇也是茅盾“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
茅盾编写的第一篇作品是1917年根据唐李公佐《南柯记》改编的《大槐国》,着重写出淳于棼在大槐安国当驸马、南柯太守时,国王宠爱,百官奉承,非常得意。一到公主死去,官不做了,没有了权势,到回家时,没有一个官吏相送,冷冷清清。这不仅仅是一个虚幻的梦境,而是当时社会官场的缩影。
茅盾创作的第一篇作品是1918年的童话《寻快乐》,接着又有1919年的《书呆子》。《寻快乐》写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有几个象征性的朋友——“钱财”、“经验”、“勤俭”。他为了求得快乐,先听信了“钱财”的谗言,成日和“玩耍”厮混,结果身心交瘁,并没有得到快乐。后来听了“经验”的忠告,和“勤俭”交了朋友,才真正获得了快乐。作者最后这样写道:“勤俭越久,快乐越多,那快乐的味儿也越真。诸位不信,要清早醒来之时,把一日所做的事,彻底一想,便见得此话不错了。”
《书呆子》通过两个小学生的活动和境遇,劝儿童要重视活的、有用的知识,认真掌握蜜蜂分房的规律,才不被蜂所围攻。作者在作品开头就表明了这样的用意:“编这本《书呆子》童话,希望小学生看了,不用功的变为用功,用功的更加用功,再不把‘书呆子’三字笑人。”如果说《寻快乐》还多少留有民间故事的痕迹的话,那么《书呆子》则更多创作的成分。但两者都充分体现茅盾教育儿童的自觉意识。茅盾一时期在改编中国古典读物、编译外国儿童读物与创作童话这三方面的成功尝试,为五四时期中国童话和儿童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三条途径。
1921年,茅盾出任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主编,又把这份全国影响最大的文学杂志的一角留给儿童文学,使《小说月报》成为抚育儿童文学的摇篮之一。这时,茅盾主张借鉴西洋,“吸取他人的精粹化为自己的骨血.这样才能创造划时代的文学”。因此,他开辟了“海外文坛消息”专栏,并撰写了《神仙故事集汇志》(1921年),介绍和评论了几个国家的主要的神话故事,并由此进入了他编译、创作儿童文学的第二个时期。他原先在商务印书馆编译《童话》的工作,由另一位年轻人郑振铎接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