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们,一定要给他新作品——儿童图书出版史话之七(1 / 1)

今年的10月19日是鲁迅(1881年9月25日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60周年祭日。在鲁迅“救救孩子”(1918年)的呐喊声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儿童文学也走过了近80年的曲折历程。虽然今天发展儿童文学的环境与鲁迅生活的时代完全不同,但鲁迅“为了孩子们,一定要给他新作品”的精神,却是今天从事少儿读物出版的人们应该发扬光大的。

中国有“‘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而具有第一个里程碑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鲁迅称誉说:“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不料此后不但并无蜕变,而且也没有人追踪,倒是拼命地在向后转。看现在新印出来的儿童书,依然是司马温公敲水缸,依然是岳武穆王脊梁上刺字”,不仅内容陈旧,粗制滥造,而且有时“昏话之多,令人发指”。鲁迅奋笔疾呼:“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打摔陷没将来的阴谋:这才是人的战士的任务。”为着培养祖国未来的“人的战士”,鲁迅指出“为了孩子们,一定要给他新作品,使他向着变化不停的新世界,不断的发荣滋长”,并且身体力行,在他主编与支持的文学刊物上,尽可能地支持和扶植儿童文学这一新生的幼苗。

辛亥革命后,鲁迅自日本留学回来,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1912年1月),兼职北京大学授课。在教育部期间,鲁迅于1913年主持编辑了《教育部编纂处月刊》,并在该刊译载了日本作家上野阳一的《艺术玩赏之教育》《社会教育与趣味》及《儿童之好奇心》。同时还约请当时在绍兴任教的二弟周作人撰写了我国最早的两篇儿童文学论文《童话研究》和《童话略论》。1915年,鲁迅在其主持编辑的《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纪要》中,不仅从日本儿童学会编辑、大正元年(1912年)出版的《儿童学纲要》中选译了高岛平三郎的《儿童观念界之研究》,还请周作人从美国张伯伦所著的《儿童:人的进化的研究》中选译了《儿童之绘画》。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鲁迅支持他的学生孙伏园、李小峰等编印“新潮社文艺丛书”。据李小峰后来回忆,“新潮社文艺丛书”的选题、出版事宜及“一切设计和规划,我们更多听取鲁迅先生的意见”,而且“供给稿件最多且最好的是他”,“代丛书装帧与精心设计的主要又是他”,“为丛书细心校阅,一丝不苟也是他”,“作经济上垫款的是他”,总之,“新潮社文艺丛书”的印行,我们遵照了他的指示,切实执行改革,才扩大了影响,使出版界出现了新的面貌。而这套丛书中就列入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如鲁迅译俄罗斯爱罗先珂的童话剧《桃色的云》、CF女士译法国孟代的童话集《纺轮的故事》、李小峰译丹麦爱华耳特的长篇科学童话《两条腿》,以及林兰、CF合译的安徒生童话集《旅伴》《纺轮的故事》等15篇童话,卷末还附录了格林童话《睡美人》。据李小峰回忆,《纺轮的故事》列人丛书,是得到鲁迅首肯的,并且为了支持丛书的出版,鲁迅还预约购买5部《纺轮的故事》。

1924年11月,以鲁迅为主干的语丝社周刊《语丝》在北京创刊。《语丝》(1927—1930年)共出版265期,发表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如张采真烈士创作的童话《伟大的画家》(1925年)、曹鸣奇采集的民间童话《狐外婆的故事》(1926年)。

在主持《语丝》的同时,鲁迅又允为《京报》附刊之一的《民众文艺周刊》看稿,校阅至第16期止。其中发表的儿童文学译作有:李秉之译克雷格夫寓言《橡树与芦苇》、荆有麟译安徒生童话《国王的新衣》等,儿童文学创作有项拙的儿童生活速写《卖晚报的小朋友》、叶润皋的儿童小说《工人的儿子》等。由鲁迅主持的莽原社编辑的又一《京报》附刊《莽原周刊》也发表了金仲芸的创作童话《一块小黑炭的自述》。《莽原》半月刊创刊,该刊第1卷第13期就发表了长虹的一组童话小品《草书纪年》,于1929年出版。第2卷还发表了刘一梦的儿童小说《工人的儿子》。儿童文学译作方面,有曹靖华译的苏联作家赛甫林娜的儿童小说《两个朋友》,这是最早译介到中国来的第一篇苏联儿童文学作品。

1928年6月,鲁迅与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在上海创刊,该刊第1卷第3期发表了汉君根据美国作家亨利·范·戴克的童话《一把泥土》译写的童话《一握泥土》。同年底,鲁迅主持的朝花社社刊《朝花周刊》创刊,它与稍后问世的《朝花旬刊》一起,热心扶植儿童文学。前者发表了楼适夷译的爱罗先珂的《催眠歌》,后者发表了“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的儿童生活速写《六月的赐惠者——人间杂志之一》,还有闵予译的安徒生儿童诗《垂死的孩子》。

1930年1月,鲁迅主编的《萌芽月刊》创刊,自第3期开始,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该刊第6期发表了左联盟员陈正道为纪念劳动童子团大会而作的诗《少年先锋》。1931年1月25日,鲁迅、冯雪峰编辑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前哨·文学导报》在上海创刊。创刊号为“纪念战死者专号”,其中发表了柔石烈士的遗诗《血在沸——纪念一个在南京被杀的湖南小同志底死》。

1934年9月,由鲁迅主编、黄源编辑的月刊《译文》在上海创刊。鲁迅以“邓当世”的笔名翻译了高尔基的《俄罗斯童话》,在刊物上连载。其他译作有:胡愈之译苏联古地诺夫的幼儿文学《我进幼稚园》,曹靖华、佩秋合译的苏联作家盖达尔的中篇儿童小说《远方》,克夫译的高尔基的《意大利童话》、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等。

以上是对鲁迅在其参与编辑的刊物中热心扶植新兴的儿童文学的简略梳理,从中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对以下三种儿童读物的重视:一是像《工人的儿子》、《血在沸》那样反映现实人生的作品;二是像《纺轮的故事》、《两条腿》那样的科学读物;三是苏联儿童文学。这三个方面也正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追求民主与科学、“走俄国人的路”的时代精神。鲁迅就是这样高奏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竭力将先进的思想运输给孩子们,让他们能够“以新的眼睛和新的耳朵来观察动物、植物和人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