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修: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儿童图书出版史话之六(1 / 1)

孙毓修、茅盾、郑振铎同为商务印书馆《童话》丛刊(1909年创办)的编辑,在茅盾的协助下,孙毓修于1909年至1916年间主持编辑了3集102种。1918年至1920年出版的第1、2集中有17种童话由茅盾编辑。从1921年第3集起由郑振铎接替茅盾的工作。此时,茅盾主编1921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会刊——商务印书馆的另一刊物《小说月报》,历时两年(1921—1922)。自1923年起,又由郑振铎主编,直至1932年该刊停刊。他们三人是我国第一代儿童读物的编辑者,没有他们的拓荒耕耘,中国儿童文学就没有走向自觉的基础与前提。商务印书馆也因为他们的儿童读物编辑活动,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商务印书馆,1897年由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四人集资创办于上海。时值全国维新运动高涨之初,全国学新学,兴学堂,谈维新,急需大量的新式教科书。商务印书馆看准这一势头,积极编译新式教科书。1902年,张元济(1876—1959)被聘请为编译所所长,以日本明治三十七年的教科书为蓝本,开始编辑语文、历史、地理等小学教科书。在张元济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除出版《最新国文教科书》外,还出版其他儿童读物,如《童话》、《儿童教育画》、“幼童文库”、“小学生文库”、“少年丛书”等15种,以及《儿童世界》、《少年杂志》、《学生杂志》等刊物。到1949年为止,在儿童读物方面,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不下2000种。而孙毓修是商务印书馆“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首创了两种少年儿童读物——《童话》和“少年丛书”。

孙毓修(1871—1923),字星如,别署东吴旧孙,江苏无锡人。少年时他在家乡南菁书院攻读八股制艺,后从外国牧师学习英文,继之又师从缪荃孙(1844—1919)学习图书版本学。1902年被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高级馆员,编有洋洋万言的《图书馆》,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近代图书馆现状和今后的规模、设置,并且兼及少年儿童教育。1908年,他由版本目录审核调往高梦旦主持的编译所国教部。鉴于当时儿童课外读物奇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于1907年决定辑印“学生丛书”,后改名《童话》。任务落到孙毓修肩上,他由此成为“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茅盾语)。此后又主编《少年杂志》,编纂“少年丛书”,热诚倡导儿童文学。

《童话》分两集出版,第一集第一编(册)是《无猫国》,初版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内容是孙毓修根据《泰西五十轶事》编写的故事。它写一个名叫大易的孤儿的奇遇,他养的一只猫被海外无猫国国王买了去,得了一笔财富,从此读书求学而成为有学问的人。为了适应中国孩子习惯,采取边叙边议的平话说白样式。书的开头是:“从前有一座古寺,傍在大河北岸,那河的南岸,有个高台,问起此台的名字,却也奇怪,人人都称他做鼠台。我今先把鼠台的故事说明,作为引子,再讲那无猫国的奇闻。”在编者添加这段鼠台故事后,指出,在无猫国里,因为不肯养猫,以致老鼠成灾,“如今再说个故事,印是一个小小童子,有一只猫,为无猫国的国王买去,居然得了重价,大是奇闻”。此类作品,不是过去未有所闻的,这为窒息经年、饱受八股束缚的万千儿童,无疑带来一线福音,使他们多少懂得一点新知识,富于想象,向往新鲜事物。因而,在到1924年9月的15年间,年年重版,发行达几十万册。

《无猫国》的内容,以今天的童话概念来说,是不成为童话的,但却是开启了中国童话的先河。“中国出版的单行童话,要算商务印书馆的《无猫国》为最早”,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童话”这一名称,但童话的含义与今天指代幻想类作品不同,实际上相当于后来的儿童文学,泛指举凡适合儿童阅读的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而言,《童话》更像儿童文学丛书,作品或译述或改编,没有创作。这表明我国儿童文学尚处在发掘中国古代典籍、编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启蒙阶段。但它规模之大、持续之久,已用白话写作与拥有广泛的小读者,可以说《童话》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最早的一套大型的专门性的儿童文学丛书。所以,茅盾认为,《无猫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儿童文学”。

《童话》丛书的出版对于我国儿童文学的意义非常重大。我国老一辈从事儿童文学的人们几乎无一不深爱《无猫国》,受到孙毓修《童话》的影响。冰心说,在她10岁左右,“我的舅舅从上海买到的几本小书,如《无猫国》《大拇指》等,其中我尤其喜欢《大拇指》,我觉得那个小人儿,十分灵巧可爱,我还讲给弟弟们和小朋友们听,他们都很喜爱这个故事”。张天翼在《我的幼年时代》里回忆,第一次在学校体育比赛中拿到的奖品就是《无猫国》和《大拇指》,并由此吸引他搜读完全部《童话》第一集、第二集,从而影响他日后走上童话创作道路。赵景深在《我的第一本书》里描述了儿时所读《无猫国》时的生动情景:“最初是祖母念《无猫国》给我听。过了一两年,我所认识的字逐渐多了,才能自己看这本《无猫国》”。1922年,郑振铎主编《儿童世界》时,还选择《无猫国》,缩短为原作字数的十分之一,放在新辟的“故事节述”的第一篇,“使儿童们看了,引起他们想去看原书的兴趣”,“用这个方法,去增进儿童看书的欲望”。1930年,陈伯吹在中篇小说《小朋友小说》里,还写有学生胡中善读《无猫国》时的情形,其实就是陈伯吹自己的写照。直到十年浩劫后的1976年,在孩童时代因成绩优秀获得《无猫国》和《大拇指》等奖品的茅盾,曾对参加儿童文学创作学习会的青年人说:“70年前,商务印书馆编译的童话如《无猫国》之类,大概有百种之多,这中间五花八门,难道都不适合我们这时代的儿童吗?何不审核一下,也许还有可以翻印的材料。”由此可见,以《无猫国》为代表的孙毓修《童话》在当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以及对此后中国儿童文学产生的影响。

孙毓修《童话》在当时的小读者中之所以有如此强烈影响,首先决定于编者明确的儿童读者意识。孙毓修编写《童话》的宗旨是顺应“儿童之爱听故事”的天性,编写“合儿童之程度”的家庭读物,供“灯前茶后,儿女团坐,为之照本风诵”,在营造“家庭之乐事”同时,“意欲假此以为群学之先导,后生之良友”。所以,孙毓修每编成一篇,就请编译所国文部长高梦旦过目。高将书稿带回家,先召集儿女们演讲,孩子们听乐了,高才自己读。如果孩子们不喜欢,或听不懂,高就动手自己修改,直至自己的孩子们满意为止。这样的写作精神和方式,不仅是一种创举,更是今天的儿童读物编写者、出版者应该学习的。

孙毓修编排童话的原则是:“文字之浅深,卷帙之多寡,随集而异。盖随儿童之进步,以为吾书之进步焉。”因而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将《童话》标明,第一集专供7岁、8岁儿童阅读,每本约24页,5000字左右,定价5分;第二集专供10岁、11岁儿童阅读,每册约42页至46页,1万字左右,文字也稍深,定价1角。两集都是32开本,19厘米乘13厘米,铅印平装。每册插图很多,图文并茂,非常受孩子喜欢。

孙毓修的《童话》虽然是专为儿童编辑出版的,在当时有“孩童时代唯一的恩物与好伙伴”之誉,然而,它毕竟不是创作的作品。据赵景深对孙毓修所编的77种童话的来源研究表明,其中29种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48种取材于西方名著。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虽然《童话》的出版开启了中国编译、改写、出版儿童文学的事业,但还不足以认作是中国儿童文学自觉的标志,这个标志是后来“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从中国儿童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童话》的出版无疑标示着中国社会对儿童和儿童读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它起到了由晚清**的近代自发的儿童文学过渡到以叶圣陶的《稻草人》为标志的现代自觉的儿童文学的桥梁作用,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有机的重要一环。

在编辑《童话》之外,孙毓修还是《少年杂志》(1909。1931)的第一任主编(1909。1913)。《少年杂志》是辛亥革命前中国仅有的一种少年儿童综合性月刊。关于该刊的编辑方针,孙毓修在《少年杂志缘起》中写道:

本馆旧编童话,以稗官之谈,寓牖世之意,颇承阅者许可,风行一时,今本斯旨,更杂志,月刊一册,颜曰少年,内容大加扩充,如修身、文学、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卫生、动物、植物、矿物、实业、手工、习字、图画、体操、音乐、歌谣、游戏、中国时事、外国时事,凡二十条类,皆择其切近易知,饶有兴趣者,随时编次,互见各册,兼采古今中外之新奇故事,讽世寓言,以借谈助,插图丰富,引文浅显,入学三四年之生徒,以及粗习文义之人,皆能领会,庶可为教育之辅助,而使社会中人,皆晓然知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之急急焉。

《少年杂志》上刊登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故事、寓言与童话、小说,内容也与《童话》一样,大都是编译改写的作品,也努力刊登过一些创作,如味戆的教育小说《爱儿之声》和少年小说《农之子》,署名“心”的童话《狼欺羊》等。商务印书馆创办《少年杂志》的目的,在于配合“小学校所教各种课程为标准”,与《学生杂志》、《儿童教育画》等学校辅助读物相互衔接,而起到“发扬小学生精神,统一少年界思想”的作用。《少年杂志》确也尽了它的职责,被读者称赞为“初学观之,足以知警戒,资考镜,开智识,广见闻,且其文简而有味,浅而易懂,洵为少年消遣之良本”。

1914年,《少年杂志》改由朱天民接编。在这期间,孙毓修还编撰有《常识谈话》“少年丛书”、“演义丛书”和通俗读物《模范军人》、《新说书》等5种。其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科学成就;一是介绍中外历史人物,如信陵君、苏秦、诸葛亮、富兰克林等。在编撰过程中,孙毓修采取兼叙兼评的方法,而叙评的宗旨,仍在提高儿童的民族自尊心和加强对儿童的爱国救国的思想教育。这些列为丛书的,在当时的儿童读物中,尚属罕见,可以说,中国之有少年儿童丛书,当始于商务印书馆和孙毓修,孙毓修不愧为“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中国儿童读物出版业的“开山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