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推荐“世界经典动物小说丛书”(1 / 1)

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以动物为素材的不可胜数,就其总量而言,与以人为素材的作品不分上下。其原因可能有三:

一、动物在人类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伴侣。从生物学来讲,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彼此间自然会有某些交流。这只要看看我们身边的猫、狗、牛、马与小鸟,就可以了解了。

二、儿童与动物特别亲近。年龄越小,对动物的亲切越明显而深情。这从人类学来讲,个体发生原来与系统发生的程序相同,胚胎时代经过生物进化的历程,儿童时代又有一个由动物进化到人的“第二次成人过程”,即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也就是让儿童脱离动物走向人的过程。因此在整个的儿童期,儿童的心理与情感都有亲近动物的倾向。

三、动物世界是儿童走向成人世界的桥梁。在伴侣与情感两方面,儿童生活都与动物不可分,对动物世界的描绘,不仅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使他们增进自然界方面的知识,而且更进一步还能以它为基础去思考人类的问题。

动物文学几乎占有儿童文学的大部分领域,把动物人格化的故事,从格林、安徒生一直绵延到现代童话。动物小说作为动物文学的一个分支,虽然也是以动物为主角,但它不同于童话与动物故事。它是依据动物的生态,以小说的形式来描绘它们的悲欢苦乐。动物小说写作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把动物人格化,使它具有跟人一样的感情、心理,也就是人与动物居于一元化的状态;其二是保持动物原有的自然的实态来写作。

在世界范围内,动物小说源起于17世纪科技领先的欧洲,其时的作品往往是某一作家即兴灵感的偶作,也是以成人为阅读对象的。而那些以儿童为读者或者说受到儿童文学史家注意的动物小说的出现,还要晚两个世纪,即19世纪以英国小说家吉卜林的《丛林之书》、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的《卡施唐卡》,以及20世纪初叶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为代表。

遗憾的是,此后的发展并没有能够以这些奠基性的作品为典范,继续走小说之路,而是更多地将动物题材做成故事。究其原因,可能是作家更多地顾及儿童的喜爱故事的心理,在描绘动物世界时又倾向于传达科学的物性,而不十分注重动物形象的艺术塑造,如加拿大博物学家西顿和法国教师黎达的动物故事;另一方面,也许是作家有意识地为儿童创作,为照顾儿童的审美习惯,借鉴童话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动物开口说话,如奥地利作家萨尔登的《小鹿班比》和英国作家亚当斯的《兔群迁移大战》。但这说明了一事实,即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动物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形式的发展,还或多或少地受制于故事、童话等其他儿童文学形式的束缚,或者说动物小说作为一种儿童文学类型,还没有被人们广泛认同,因为不少人有这样的误解,以为儿童的审美能力还难以接受小说艺术,尤其是动物小说。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可以称之为典范的动物小说的作品的数量极其有限,中、长篇作品更是寥若晨星。

进入20世纪,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动物小说作为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扇窗口,得到了发展,在众多作品中,出现了以前没有出现在小说里的动物,虽然拟人化的作品仍然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趋向,就是更仔细、更正确地描写动物的生态和性格,把动物写得更像动物。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密切关注着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与阅读兴趣,适时地供给他们精神食粮,在出版“中国最新动物小说丛书”(8册)后,不失时机地策划了这套“世界经典动物小说丛书”(8册)与之配套,这对喜爱动物小说的少年朋友,无疑是一个福音。我们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能受到广大少年读者的喜爱,而且也能给我国的动物小说创作提供一些必要的参照与有益的借鉴。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受到版权因素的限制,当代一些优秀的作品,这次没有能够收入,相信今后会有弥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