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唤》又译作《荒野的呼唤》,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1876—1916)的代表作。杰克·伦敦的作品被译成70多种文字,在国际享有盛誉,而《野性的呼唤》被评论家一致认为是作者所有作品中把文字艺术表达得最为完美的一部,在美国,不仅被许多学校指定为课外必读图书,而且还被改编拍摄成一部十分有名的电影《血染雪山谷》,可说是家喻户晓。然而不了解这部小说的人很难想象到,小说的主人公竟是一条名叫巴克的狗。
巴克,原是一只血统优良的狗,生长在阳光普照的南方,在法官家里过着舒适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法官家的园丁曼纽尔为了清偿赌债,偷偷地把它卖掉后,它的生活才起了变化。小说从巴克离开温暖的家开始,叙述了巴克被卖到阿拉斯加后,在冰天雪地中所过的种种艰苦生活。它凭着顽强的毅力,终于克服恶劣的环境,最后在森林的神秘呼唤下,与狼群一起嚎叫着,隐没到森林深处,变成了一条狼。
可以说,在巴克的身上,凝聚着杰克·伦敦的生存体验。杰克·伦敦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读书和做工相互交替中度过的。由于家境极端贫困,他8岁当牧童,10岁当报童,14岁当童工,16岁离开家庭到船上当水手,由此到处流浪,靠劳力谋生。21岁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去克朗代克地区淘金,得了坏血病回到旧金山。从此,他决心不再出卖体力,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创作于1903年的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就取材于他的淘金生活,也像他的一生一样,都是富有生命力的生存传奇。
阿拉斯加自从发现金矿后,引来一波又一波的淘金人潮。这些人需要大量的狗来替他们拉雪橇,于是有许多狗被卖到了北方,从事辛苦的拉雪橇工作。巴克就是其中的一只。从小生长在南方庄园里的巴克,过惯了悠然、舒适的生活,养成了文雅、温驯的性格。被园丁拐骗出去卖给狗贩子后,它坐火车、乘轮船,来到了陌生而遥远的北方——阿拉斯加的克朗代克,加入了拉橇狗的行列。巴克就这样“突然从文明的中心被拖出来,掷进了原始事物的中心”,在棍棒和皮鞭下讨生活。面对生存的困境,巴克表现出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展现了它顽强的生命状态,很快就从“无支配权的原始野兽”,成为“支配权的获得者”——拉橇狗的领队。“他领导着狗群,发着古老的狼嚎”,去搏斗,去追逐。在“缰绳和雪道的苦役”中,巴克和它的同伴受尽主人的折磨。同伴们一个个死去了,巴克也被主人鞭打得奄奄一息后抛弃了,是善良的淘金者桑顿救了它。在遇到桑顿之后,它才体会到了真正的爱,他们之间的情感就如同恋人般如胶似漆,也像一对父子那样恩深义重。巴克为桑顿赢得了一千元的赌注,创造了把一千磅的雪橇拉出一百码的奇迹。桑顿带着巴克走进荒野,去东部寻找传闻中的一处地点不明的金矿,最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个神奇的、不可思议的、富有金矿的山谷。然而宝藏与危险同在,桑顿不幸死于印第安人的乱箭之下,巴克逃进荒野,变成北国传说中一只恶魔似的狼狗:“当漫漫的冬夜来临,狼群追踪食物进入比较低洼的山谷里的时候,透过苍白的月色或者朦胧的北极光,可以看见它在狼群前面奔驰着,像巨人一样高人一头地跳跃着,它的大喉咙高歌一曲,唱着一支原始的年轻世界的歌曲,那就是狼群之歌。”
这是一部生动、曲折的前所未有的传奇故事,一部生存的史诗!因其主角是狗的缘故,更具独特的吸引力。《野性的呼唤》虽然不是为少年儿童所写的,但从它问世以后,始终在少年儿童的书柜上,而且成为动物小说类型的奠基之作。正是杰克·伦敦的加入,使得美国儿童文学在20世纪初便达到了辉煌境界,即使少儿读者一时还不能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多层次的丰富的人生内涵,但他们会同情巴克的遭遇和命运,会欣赏巴克的善良和生命力,会向往北方的神秘和探险,尤其是全篇洋溢着热爱生命、努力生存、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情感,为少年儿童指示着坚毅刚强的性格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