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的特别与幽默品格——评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获奖小说《妙手空空》(1 / 1)

读葛冰的小说《妙手空空》,感觉很新。它不像大多数传统的儿童小说那样以情节的取胜,而主要是借人物的幻想、语言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在白描化漫不经心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属于幽默范畴的现代意识。这好比小说中自命不凡的主角偷儿,自以为每一着都是妙手,却每一步都意外落空。“妙手空空”这个形象的艺术价值及其讽喻意义也许可以从这里去解析。

初读小说,以为偷儿妙手空空是个武林高手,钦佩于他的踏雪无痕的绝技,同时也像偷儿那样为没有一个观众而深深惋惜。然而就在此时,峰回路转,一滴滴从上面落下来”的“雨滴牵出了藏身屋顶的小男孩——这场偷窃的唯一见证人。小男孩在屋顶干什么?他怎么这么个读书法?这是小说主人公偷儿急需知道的,也是读者急需了解的。小说于是展开了两个小孩间的斗智斗勇,最后,偷儿竟与小孩的位置换了个个儿——偷儿被吊上了屋顶读起书来。

从人物与事件看来,这似乎是篇武侠小说,或者称之为区别于成人文学的“少年新武侠”。但从表现手法来看,极度的夸张、强烈的对比、大量的心理描写以及环境的童话化氛围、故事的神秘色彩,都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眼下比较时髦的一种新的小说形态——魔幻小说,尤其是小说创造的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氛围,仿佛主人公偷儿的命运是在受着一种不可琢磨的神秘力量的导引。然而,按照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作者在篇尾引用了《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的千古名句,仿佛是篇末点题,再结合偷儿的劣行与小孩所读《三字经》的细节,小说的主旨似乎又是教育的了,可以称之为教育小说。而与传统小说大多回避大段心理描写的审美表现相比,主要靠心理活动与对话来推进情节、结构全篇的《妙手空空》,又可以称之为心理小说。总之,小说虽短,但给人的审美感觉却是全新的,也许这也正是这篇小说最具艺术个性的地方,或者说是构成这篇小说艺术生命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格式的特别”留给读者广阔的审美空间,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审美视角去解读作品,同一读者又可以从不同的阅读方式中获得不同的艺术享受。审美结构的开放性为作品走向更多的读者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不至于让“光顾”它的读者空手而归。

在这一特别的格式所传达的众多审美期待中,对儿童读者最有意义也最为重要的是它所蕴涵的幽默品格——一种儿童可以用情绪去感受、用心灵去领会的幽默情趣。譬如,在妙手空空为没有人欣赏他超群的偷技而万般感叹时,却不知梁上小孩已将他的劣行尽受眼底;在妙手空空幻想有场大雪时,却让他即时地品尝到了那“滴在他的鼻尖上、嘴唇上,暖融仍融的”“雨尿”的味道;先写妙手空空的技艺如何超群,后来却惨败于小孩手下——由小孩的“头悬梁”到妙手空空的“锥刺股”以及在主人公的相互较劲中智者与愚者的形象转换,都在巧妙的艺术对比中,营造了一场具有鲜明儿童情趣的性格(争强好胜)喜剧。如果没有偷儿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就没有后来与小孩的开心玩笑到为“赌一口气”而被吊上屋梁的悲剧,因为他完全可以在发现梁上小孩后逃之夭夭,而不至于两手空空又自取其辱。由于作者善于从行为与心理两方面将两位武林高手间的斗智斗勇描绘得淋漓尽致,小说自始至终充满动感,有着武侠小说的热闹与悬念,十分符合儿童喜动好奇争胜的阅读心理。热闹的打斗(打赌)故事给儿童带来阅读的视觉冲击与情绪上的快感,但幽默的艺术品格又使儿童在娱乐之后有所回味与思索,甚至在今后的日子里,偶然想起小说中的某个情景或细节,还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自然,小说的这一魅力不仅仅是由热闹的故事所蕴含的喜剧效果带来的,而且就小说的审美震撼力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幽默所具有的讽刺力量。小说中的讽刺是含蓄而深刻的,譬如,对偷儿妙手空空不自量力与乐极生悲的讽刺,通过小孩悬梁苦读和引用《三字经》名句对现实教育的弊端给以影射与嘲讽等,都会在读者的心灵深处引发震撼,让读者的微笑“带血”、“带泪”。

小说只有两个人物——偷儿和小孩。这两个“儿童”的形象鲜明而有个性,但偷儿的性格似乎更为儿童化,他自以为是、爱幻想、爱表现、爱逞能、不服输,虽为不同凡响的妙手大盗,却始终稚气未脱。相比之下,小孩却显得成熟、老练、有智有谋,是儿童,却有着小大人的样子了,尤其是他将大盗玩弄于掌心,随心所欲,又满口说教,可谓是个“得道高人”。这个形象虽然远离儿童的天性,可谁说当今悬梁刺股培养出来的儿童大多不是这样呢?这可能不是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初衷,但作为欣赏者不是可以从这一视觉来扩大这一形象的审美空间吗?

文学创作无定法,儿童文学尤其需要创新。艺术创新除了需要创新者的勇气与实力外,还需要有适合创新艺术生存与成长的环境。创新需要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只有艺术创作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以后,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才不会只是人人向往的一个美好理想。如果要探求《妙手空空》这篇小说对于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意义,我认为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小说作者强烈的艺术创新意识及其体现这一意识的小说表现手法对儿童文学创作可能有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