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读各应的长篇报告小说《危险的年龄》,时间是在1991年夏,距此书初版已隔二年,书店里已脱销,笔者是从师长处借得的。半年之后,《危险的年龄》再版,此情况在出版业不甚景气的当前殊为不易,我想,唯一的理由是本书赢得了读者。
赢得读者,用的是报告小说的特殊手段,取得的是报告小说的特殊效果。
报告小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样式?作者在卷首语中写道:“这不是纯文学的小说,也不是纯社会调查报告,是一种小说笔调的社会调查,姑称之为‘报告小说’。”谷应以小说的形式来报告处于危险年龄的少年情感心态,可说是别出心裁,却又恰到好处。十三至十六岁的心理,其娇脆和稚美犹使人们想起在风中摇曳的花朵。《危险的年龄》以既相关统一又各自独立的上、中、下三个中篇,从青春期感情、少年诸类心态和破碎家庭子女状况等视角,多层次地展现了这一花朵的群体形象。
上篇“困惑——危险期少年的情感调查”,其整体结构是《坎特伯雷故事》式的。二十多个少年的真实故事,或少年自己口述,或他人转述,无不在同一年龄背景下,以各自复杂多样的情感历程,建构了一部少年情感的悲欢曲。同时作者又善于以时空变位等小说手法,将不同时代少年的相似的经历交错闪回,于纵横对比中,彼此辉映,启人深省。对故事的小说性叙述辅以专家学者们的深刻评析,则又将读者从虚拟的小说时空中重新拉回到现实面前,既展示了少年心灵之园的奇谲多彩,又告诫人们,其中既有阳光下茁壮的花朵,还有遭风暴摧折的花枝与零落的花瓣。而后者才是作者所寄望于读者思考之所在。
中篇“无常——危险年龄少年心态调查笔记”,是日记体的纪实,但乃给人以流浪小说式样的感觉。作者,即调查者,亦即我们所说的“流浪者”,又是作品中的当事人。这位极富同情心而又焦灼的可以信赖的阿姨,一方面言其耳闻目睹,事真情切,以事实的沉重与她那颗善良的心撼动了读者的心灵。同时,又借“闻人上达先生”之口将感性化的实录升华为理性的深沉思考,使报告和小说的品格在这里平分秋色又有机化一,可谓情理相随,境界凸见。叙述者角色的这一分离不仅使文风活泼,并于多维度的视角中展现了少年心灵之园已人流如织,其中有护花者,但更有损花者,这怎不让人忧心忡忡!
下篇“涩果——破碎家庭子女状况调查笔记”,以五个“母鸡会”的故事会形式来组织,从不同视角——女法官、县女工部长、县妇联主任、女科学家与女教师来谈家庭与社会对于孩子成长的情感与心灵的影响。读者只要一瞥这结构框架,便绝不会将其当作纯正的文学来读。而每一故事会的具体表述又颇具沈从文小说的风味。故事中的每人、每事、每境也多具虚拟性,作者在这里也只不过是每一情境的旁观者,因而,就每一故事的自足体言之则更像小说了。然而,旁观者清,在这厚厚帷幕下的仍是对现实生活着的少年心灵之园的**。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所关注的不仅是“春之阳”(书中一章节)的一线希望,更有园内世界的百花凋零,于字里行间活脱脱写出王尔德笔下那个自私巨人凄寂的花园。但与此同时,作者也展示了园外已有许多“园丁”正在设法营救花朵并寻求“巨人花园”的“回春之术”。这里其实录性的语言所显露出的浓郁的地域色彩与生活气息似乎也是沈从文式的。
谷应的这部作品以小说为媒介传达事实的内容,成功地试验了一种新的形式——报告小说,其文体价值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