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Winnipeg大学的培利·诺德曼(Perry Nodelman)先生是位儿童文学教授,他在Pltrdue大学教育系教儿童文学的朋友梅吉儿(Jill May)的启发下,尝试“运用各种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来介绍儿童文学”,并根据自己20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著述了一部充满新思维新思想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该书出版后,被称誉为“当代欧美儿童文学理论名著”,受到各国儿童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台湾台东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的刘风芯博士及时将该书翻译为中文,交由热心儿童文学出版的陈卫平、沙永玲主持的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作为“小鲁理论丛书”之一出版,使国人有机会读到这部优秀的异域之作,为建设我们的儿童文学理论提供启迪与借鉴。
《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描述了一个文学的,特别是儿童文学的乐趣范畴,此一乐趣范畴是源于各个年龄层的读者,在沉浸于文学世界时,透过各类能够满足其较深之思想与理解的那些诠释策略和文本所产生的基本愉悦”。文学冶人,文学冶性,这是文学作为“人学”“情学”的根本艺术特征,通过情感通道打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与作品中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乐之时,享受到阅读文学的无穷乐趣——染情、添趣、益智、导思。这是文学欣赏的一般规律,也是阅读儿童文学的一般规律。但人们在对儿童文学乐趣的认识上,时常有一种误解,往往认为乐趣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桥梁,通过它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评价儿童文学的价值上,人们用得最多的标准甚至是最高的标准,就是这样一句名言:“寓教于乐。”教育是炮弹,乐趣是包裹炮弹的糖衣。其实,文学的乐趣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中介,而且它本身也是文学欣赏的审美目的;或者说,人们阅读文学的初衷是在享受文学的乐趣,而在享受文学乐趣的同时,也不排斥得到某一方面的情感教育,从而受到文学世界的启迪,明白某些事理。《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就告诉人们阅读儿童文学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儿童文学的乐趣不仅至于儿童,而且至于成人,都是他们心灵成长的必需,在儿童与成人的情感世界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儿童文学的乐趣潜藏在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世界里,必须通过阅读来破译与还原文字后面的情感世界。破译与还原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体验与回应儿童文学”——体验有文学诸要素组织起来的作品的情境与情感,并对之作出“回应”——或喜或忧或哀或乐。被文学所吸引,在文学里有发现,文学的乐趣就这样在读者与文学世界的交流里油然而生。所以,著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趣无处不在的文学世界——
1.文字本身的乐趣;
2.引发人们情绪的乐趣;
3.运用我们的诠释体系以及理解策略的乐趣;
4.体认文学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验加以完美弥补的乐趣;
5.由文字引发的关于情境、图像的想象的乐趣;
6.故事的乐趣;
7.被唤起熟悉经验的乐趣:
8.新鲜感的乐趣:
9.讲故事的乐趣;
10.意识到文字、图像或事件如何组成有意义的故事的结构方面的乐趣;
11.知道一部文学作品的各种元素似乎恰如其分地组成一个主体的乐趣;
12.为自己找镜子的乐趣;
13.暂时逃避现实所获得的轻松解脱的乐趣;
14.了解生活的乐趣;
15.了解文学形式与文类的乐趣;
16.与其他人讨论对所读文本之回应的乐趣;
17.由回应产生的对文学、社会、人生更深层理解的乐趣。
……
而上述阅读文学的各种乐趣,“都可归结到一项基本乐趣:加入与他人沟通的行动,回应故事或图画就是在和表达不同人格或经验情趣的文本交流;而和他人谈论我们体验过的文本,则是不同心灵的交流,我们靠阅读文字来体验自己之前不知或不熟悉的想法及经验。我们谈论文学以进入与他人的对话,因为好的诗歌、故事和图像,总是能够给人新的体会——无论我们听到关于它们的新想法、分享它们新的体验或拿有新体验的文本与它们比较,文学的乐趣就是对话之乐趣——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谈、读者与其他读者对于那些文本的对谈”。
然而,孩子对文学的“体验与回应”根据他们对生活和文学的有限经验,有别于成人的“体验与回应”,可能比大人在某些方面更简单,在某些方面更复杂,因而所获得的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也不尽相同。因为这种不同,“反而更增加了文本产生的可能意义,而丰富文学整体”。对这种文学阅读现象,著者不仅加以充分关注,而且也被视作阅读儿童文学所带来的乐趣之一加以研究。所以,著者提醒人们去做一个十分有趣的试验:“与一些孩子分享一个故事或一首诗,并与他们讨论他们的回应。看看与自己的有何不同。你可以看出可能会丰富他们或自己对文学的知识吗?”
同一部作品,由于“体验与回应”的差异,读者所获得的文学乐趣也不相同,由此,著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话题:在分享文学乐趣的同时,还应该而且也必须“与孩子一起思考文学”——
1.为什么我们要,或者我们应该阅读文学?为什么孩子应该阅读文学?
2.我们应该如何阅读文学?孩子应该如何阅读文学?
3.在我们了解自身和我们的世界之时,文学扮演,或者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4.孩子能够,或者应该了解他们自己与他们的世界多少?
5.文学理论、认知理论,以及教学理论,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事情?
6.谁要,同时也应该为孩子挑选书?他们应该选择什么书?为什么?
7.玩具、电视以及电影,如何影响孩子体验和理解文学的方式?
8.图画书、童话以及诗歌,对于孩子的想象力与智**当中,可以扮演何种特殊的角色?
而要思考这些问题,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示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相关领域当中一系列当代的研究理论”,譬如:“在艺术和视觉理论的脉络当中检视图画书,在民俗学的脉络当中检视童话,在传播理论的脉络当中检视电视与电影……在当前认知发展与教学法研究的脉络当中,探讨孩子的回应。”而洛森布莱特(Louise Rosenbiatt)和伊塞(Wolfgang Iser)所发展的“读者反应理论”(reader-response theory),著者最为关注,也就是人们时常所说的,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理解儿童与成人对于文学的接受。
为鼓励儿童与成人积极、勇敢地“体验与回应”儿童文学,鼓励读者与作者间关于文本意义的对话,“深入回应文本及存在之各种层面的正面价值”,著者还别出心裁地在书中设计了简短的探索单元,安插在文本中。这些探索单元邀请读者进一步思考著者所描述或表达的内涵,鼓励读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创造性地以该书为中介,以书中的理论观点为话题,不仅“提出了建议小读者培养那种经验与发展那种审慎思考的方法,同时也邀请本书读者同参、同恼、同欢、同怒——深入其中,而能够仔细思考自己的阅读与意见”。不仅如此,著者还十分谦虚诚恳地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通信地址/电子信箱),希望读者就自己的阅读意见与他进行对话。导引与鼓励读者与著者一道分享与思考文学,可以说是本书最重要的理论话题之一,也是本书著述方式上的最大特征。而他将儿童与成人一起作为儿童文学的读者,从他们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来平等地探讨他们与儿童文学的关系,使人自然地联想到另一部由法国人保罗·亚哲尔(Paul Hazard)著述的世界儿童文学理论名著《书·儿童·成人》,两部经典性的著作都不是孤立地只研究儿童与文学的关系,因而也比那些仅仅以儿童为读者来研究文学的著作更少片面性。不脱离儿童成长的成人世界来研究儿童,将儿童与成人作为同一的读者来研究文学,是欧美儿童文学研究的传统,却是我们现在的研究最缺乏的。所以,多引进这样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不仅有思想、观点上的启迪,更有革新研究方法的意义。因而,这部探讨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儿童文学乐趣的理论著作,本身的思想观点、文本架构、描述方式就充满乐趣,丝毫也没有某些理论著作的装腔作势、目中无人、故作高深与晦涩难懂。这种亲切、平等、轻松、严谨的文风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提倡。
《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除书前的中文版序、前言和书后的附录、人名索引外,共有《思考儿童及文学》、《文化、意识形态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文学的诠释体系》和《儿童文学类型》4部分,分作12章讲述。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教育工作者、儿童文学研究者、儿童图书出版的人必读经典”。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了解作为一种特殊文学类型的儿童文学的价值,了解阅读儿童文学给儿童与成人带来的乐趣,还会学到研究儿童文学的有效方法,而对于从事儿童文学出版者来说,便会提高他们为儿童与成人选择与出版文学的能力。读者从阅读儿童文学中分享文学的快乐,而读者的快乐就是出版者最大的快乐。所以,我向所有的儿童与成人,尤其是儿童文学的作者、儿童文学的出版者、儿童文学的教研者推荐这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期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与著者一起分享文学的快乐,思考文学的乐趣,让阅读儿童文学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必需,让每一个人的生活乐趣中都充溢着文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