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认为:“儿童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形象、色彩是看,声音是听,看和听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儿童接受文学的基本方式。在儿童没有具备阅读文学的语言能力时,儿童文学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学,孩子越小,图画越重要。形象和色彩成为幼儿感知文学的基本要素,看图听大人讲故事,成为亲子互动阅读的最基本形式。
一、连环画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
图画文学中最常见的文学形式是连环画。连环画是图画书的一种,又称小人书、口袋书,是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实际上应称“连续画”。通常采用文图结合的形式,也有只以绘画形式出现的,还有将电影、戏剧等故事用摄影形式编成连环画的。
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连环画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世界范围看,连环画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古埃及——4000余年前埃及的寺库和陵墓中,曾出现内容连贯的系列壁画,据说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连环画。但西方文化史专家一般将1895年5月5日认定为连环画诞生日——那一天,美国漫画家布利特契尔在《奥尔德》杂志上为少年儿童创作了有关小淘气迈克的系列漫画。漫画连续刊登了9个月,最后,迈克身着一件鲜黄的衬衫与小读者们告别。由此,“黄孩子”几乎成了连环画的代称。虽然美国开辟了连环画的新纪元,但连环画却是在一个多世纪后的日本兴盛,拥有各种年龄和文化层次的广泛读者。
中国的连环画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由连续的画幅来描绘故事或人物传记。在马王堆汉墓的漆棺上就有用多幅图连续描绘的土伯吃蛇、羊骑飞鹤等故事。魏晋时期的卷轴画已经具备了连环画的特点,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其人物形象在卷轴画上连续出现,构成故事情节,图旁还配有简单的文字说明,与后来的连环画形式上十分相近。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连环画的形式由画像石、壁画向写本、图书发展。宋嘉祐八年刊刻的《烈女传》是最早的多幅故事插图,连环画的形式已大致成型。清末,石印技术的发展让图画的印刷更为方便,连环画这一形势也受到更大推广。1899年,上海文艺书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国志演义全图》,这是第一部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文学原著内容的作品。
民国时期,连环画开始迅速发展。1925年至1929年的4年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岳传》的连环画书,题名上有“连环图画”,这是第一次用“连环图画”作为正式名称,这一叫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后改为“连环画”。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连环画多出版成64开本,这种形式成为此后连环画的主要版式。这一阶段的连环画题材除了传统的古典文学和神话传说之外,由于舞台戏剧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喜爱,连环画开始描摹舞台场面和故事。受到有声电影的影响,人口冒气添加人物对白的“口白”开始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上文下图的脚本构图形式。最著名的作品有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1947年,张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发表,一个大脑袋、三根头发、蒜头鼻子的男孩子很快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是个贫穷、正直的孩子,他倔强的性格深入人心,在普通民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共鸣。
新中国成立初期,连环画作为教育民众的一种重要方式,有了很大发展,不仅是青少年重要的课外读物,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出版连环画的专业出版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办了以连环画为内容的期刊《连环画报》,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进行选题策划、编绘和出版。不计其数的画家们暂时搁置了个人艺术创作,投入连环画的创作当中,出版了迄今为止印量最大的连环画《铁道游击队》(10册)和迄今为止篇幅最多的连环画《三国演义》(60册,7000多幅)。连环画的创作者们不仅将各种古典小说、历史、传说故事等传统文化介绍给广大人民群众,更由于当时从事这项工作的几乎都是顶尖的画家,所以创造了中国连环画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峰。从影响上来说,这一时期的连环画确实起到了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作用,对丰富当时人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6年,**开始后,中国的连环画创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1年,周恩来“为解决下一代的精神食粮问题”批示恢复连环画出版,这个时期的作品都以宣传为主,八个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海港》、《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的内容成为题材,“文革”时期还出现了众多的改编题材的“文革”连环画,如《林海雪原》、《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文革”时期出现的连环画带有“文革”鲜明特征(如扉页印有毛主席语录或马恩列斯语录),遵循“三突出,红光亮”的原则,这一时期的作品称为“文革连环画”,其中八大样板戏称“文革样板戏连环画”。
1978年后,百废待兴,连环画也迎来第二个繁荣期。这期间连环画题材更为广泛,各国文学改编的连环画层出不穷。在形式上除了小人书经久不衰,许多16开的连环画书籍也大量出现,彩色画幅的作品有些也十分精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影视媒体的飞速发展,外国漫画、动画更容易受到青少年的欢迎,看小人书已经不是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连环画市场不断被影视媒体所抢占,开始走向衰微,连环画的创作和销售市场出现难以回升的低谷,催生了对连环画的收藏热。
二、连环画的主要类型
连环画是孩子特别喜欢,成人也同样喜爱的文学形式,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基本成熟的类型。主要有无字连环画、漫画连环画、木刻连环画、年画连环画、影视连环画、卡通连环画五种。
无字连环画顾名思义只有连续的画面,没有文字说明(指没有文字脚本文字说明,只有标题,在画面上极少出现文字),以夸张变形有趣的画面构成故事,最适合低幼儿童阅读。最有影响的是漫画家张乐平创作于1947年的无字儿童连环漫画《三毛流浪记》和沈培创作于1958年的无字儿童连环漫画《小虎子》。前者塑造了一位头长三根头发、冲额头、翘鼻子,机敏、勇敢的旧中国苦难三毛的儿童形象,后者塑造了一位圆头大脑、聪颖、憨厚、善良、勤奋的新中国幸福小虎子的儿童形象,成为我国无字儿童连环漫画的代表作。
漫画连环画是在单幅漫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强烈的幽默感和喜剧效果。如张乐平的连环漫画“三毛系列”,包括《三毛从军记》、《三毛外传》、《三毛流浪记》、《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等近十部。
木刻连环画是用刻刀在木板上雕刻的形式创作的连环画,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1944年,彦涵创作于延安的《狼牙山五壮士》,由周恩来转送给美国记者后,1945年美国的《生活》杂志为其印发了袖珍本。受到木刻这一创作条件的限制,木刻连环画已很少见,逐渐退出了这一领域。
年画连环画是年画的一种,它以年画的形式印刷,并供张贴之用,但内容都取自连环画,经过有序组合后成为一组叙事完整的画面,兼具连环画的故事性、连续性和年画的渲染性、吉庆性,深受群众喜爱。多为四条屏、八条屏,也有十二条屏。由于年画一年一换的特点,使之极不易保存,所以这类作品目前已很难见到。
影视连环画伴随着电影的产生而诞生,根据影视剧的内容而改编绘制而成。这类作品非常丰富,因为有影视互动的效果,往往同期出版,受到欢迎。如卡通动漫影视连环画“虹猫蓝兔七侠传”系列、“喜洋洋与大灰狼”系列等。
卡通连环画派生于卡通片,甚至采用“抓真”的形式,直接从卡通片上抓取画面,其绘画形象像画在纸上不会活动的卡通片。夸张时尚的卡通造型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传统连环画市场日渐萎缩的情况下,让连环画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改变中求生,传统技艺融合现代科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诸志祥的《黑猫警长》等。
三、连环画的基本特征
连环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有其独特之处,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绘画性、形象性、故事性、儿童性、艺术性。
绘画性是连环画的基本特征。绘画是连环画的基本表现形式,从无字连环画到文图并茂,图画都占有突出地位。连环画虽然是根据文字脚本来创作连续的画面,但画面上的文字是用来解读画面所表达的内容,没有绘画,就没有连环画。绘画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有丰富的内涵和很深的学问,将其运用到连环画创作中,更好地发挥绘画艺术的魅力,就必须重视连环画的创意构思、趣味情境和技法的新颖、版面的和谐、造型的美感、风格的独特、印制的精美,保存绘画艺术的纯真纯美的艺术品位。
形象性是与绘画性紧密相连的视觉感受。绘画的传达是一种视觉传达,其传达特点是将用语言叙述的故事,用画面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给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动的阅读效果。形象性让不识字和识字不多的孩子可以自己翻阅连环画,在一幅幅画面连续起来的一幕幕影像里,给儿童以过电影的动感,从而透过表面的影像感知其背后的故事和含义。
故事性是连续绘画形象背后的灵魂,是画面表达的内容和画面文字讲述的故事的总和。连环画通过连续的画面传达一种贯穿始终的整体感,这个整体感就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和一个生动的故事,每一幅图画都指向这个故事,多幅连续画面共同完成对一个故事的传达。低幼孩子接受文学的方式,就是看图说话,不论这本连环画是无字书,还是有字书,都可以看着画面,通过想象,再创作一个可能与原作不完全一样的新故事。故事是画面表达的内容,没有故事也就不需要用连续的画面来表现。
儿童性是作为儿童文学的连环画的基本特征。给孩子看的连环画,必须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用儿童的眼睛来观察,用儿童的心灵来体会,用儿童的色彩来描绘,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展现浓郁的儿童情趣和儿童情感,让儿童的心灵有一个可以逍遥的花园,有益于儿童健全健康成长。
艺术性是连环画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连环画不是看图识字,不是文学脚本的图解,而是独立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是文学与绘画相联系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以图文并茂的通俗文艺形式,通过文学语言与连环画的密切配合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艺术,具有艺术价值,也因此就具有收藏价值,所以,鲁迅说过:“连环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而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
四、连环画的表现手法
连环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绘画手法表现非常丰富。最为常见、最为传统的表现手法是线描画,但水墨、水粉、水彩、木刻、素描、漫画、摄影,甚至油彩、丙烯都可加以运用。毛笔白描为国画的传统技法,线条流畅清晰,黑白分明,易于被接受,广泛运用于连环画创作中,此外,钢笔、铅笔线描在连环画中也有运用。工笔彩绘本是连环画中的一大形式,还有以写意笔法绘制的连环画。写意笔法又分水墨写意与彩色写意两种。为降低成本,有些彩色绘本在印制时改成了黑白版,但其写意的表现手法没有改变。
从连环画的绘画风格来看,也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追求线韵的中国画技法,追求光影色调的西洋画技法、对形式美加以强调的装饰画技法、夸张变形以求幽默诙谐的漫画技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