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华民族虽然也出现过分裂的局面,但分裂并不是中国历史的常态,每当国家处在分裂之时,即有仁人志士起来谋求统一,并且每一次的统一都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中国政治文化的价值取向也一直是褒扬统一、谴责分裂,凡是为国家统一做出过贡献的人总备受后人赞颂,而那些搞分裂的人总被后人所唾弃。可以说,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孙中山在从事民族革命运动中也继承了这一传统,自始至终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
早在20世纪初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时,孙中山就表达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在1903年发表的《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一文里,孙中山就对列强提出的分割中国的论调做了批驳,指出“分割论”违背了中国的历史和民情,是不可行的,他说:“支那国土统一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十八省土地几如金瓯之固,从无分裂之虞。以其幅员之广,人口之多,只闽粤两省言语与中原有别,其余各地虽乡音稍异,大致相若,而文字俗尚则举国同风。往昔无外人交涉之时,则各省人民犹有珍域之见;今则此风渐灭,同情关切之感,国人兄弟之亲,以日加深。是支那民族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若要合列国分割此风俗齐一、性质相同之种族,是无异毁破人之家室,离散人之母子,不独有伤天和,实大拂乎支那人之性;吾知支那人虽柔弱不武,亦必以死抗之矣。”①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一成立,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又首先将致力国家的统一作为中华民国的立国方针,并把国家的统一具体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②
从维护国家统一这一最高目的出发,20世纪第一、第二个10年之交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建立怎样的权力体制问题的争论中,孙中山就坚决反对分省自治,反对联邦制,严厉批评那些主张模仿美国、在中国实行联邦制的人“真是谬误到极点”,“可谓人云也云,习而不察”,“不根本上拿中美两国的国情来比较,只就美国富强的结果而论”。③他指出:考诸历史,美国之所以富强,并不是像国内主张联邦制的人所说的那样,是由于各邦的独立分治,相反恰恰是由于各邦联合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以美国联邦制度就是富强的原因,那便是倒果为因”;并且,美国独立后之所以实行联邦制,这是“因为那十三邦向来完全分裂,不相统属,所以不能不联合起来”。④他说,联邦制根本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在现在条件下的中国,联邦制将起离心力的作用,它最终只能导致我国分裂成许多小的国家”⑤。甚至在经济建设方面,孙中山也把它与维护国家的统一密切联系起来。在所有的工矿交通事业中,他特别重视铁路建设,除了铁路在经济上的意义之外,还在于修建铁路能起到加强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和统一的作用。他在《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一文中就曾明确指出:“铁路能使人民交接日密,祛除省见,消弭一切地方观念之相嫉妒与反对,使不复阻碍吾人之共同进步,以达到吾人之最终目的。”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晚年明确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很大程度也是从谋求国家统一这一目的出发的。在争取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孙中山在经历一次次的挫折后,最后认识到,中国不能统一,根本原因就在于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瓜分中国,支持军阀割据,指出:“中国革命以来,连年大乱,所以不能统一的原因,并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全是由于外国人的力量。”他们为维护在华所享的各种特权,“总是利用那些条约来扰乱中国,不许中国统一”。①“中国扰乱之原因,即在对华抱有野心的列国,迄今当有事之际,利用一部分武人使然耳。”②“军阀本身,与人民利害相反,不足以自存。故凡为军阀者,莫不与列强之帝国主义发生关系。……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大借款,充其军费,使中国内乱,纠纷不已,以攫取利权,各占势力范围。”③因此,孙中山一再宣告,要实现国家的统一,“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④。“不驱除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中国的军阀将永不可能根绝。”⑤而“要打破列强的侵略,就是要废除一切不平等的条约,收回海关、租界和领事裁判权”⑥。这样,孙中山就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与反对帝国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阐述国家统一思想过程中,孙中山对中国为什么必须统一的道理也做了充分的论述。首先,他强调统一是深入中华民族心灵的“历史意识”。关于这一点,孙中山不止一次地说过。1903年的《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一文就曾表达了这一思想。1922年他在发表的一份宣言中又再次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①1924年讲演《民权主义》时,孙中山讲得更加具体,他说:“中国本部形式上向来本分作十八省,另外加入东三省及新疆,一共是二十二省;此外还有热河、绥远、青海许多特别区域,及蒙古、西藏各属地。这些地方,在清朝二百六十多年之中,都是统属于清朝政府之下。推到明朝时候,各省也很统一。再推到元朝时候,不但是统一中国的版图,且几几乎统一欧、亚两洲。推到宋朝时候,各省原来也是很统一的;到了南渡以后,南方几省也是统一的。更向上推到唐朝、汉朝,中国的各省没有不是统一的。由此便知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中国眼前一时不能统一,是暂时的乱象,是由于武人的割据。”②再者,孙中山强调统一是实现国家兴盛的一个重要前提。1923年1月他在《和平统一宣言》中说道:“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财政、实业、教育诸端始获次第为理,国民意志方与以自由发舒,而不为强力所蔽障。”③最后,孙中山强调统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指出:“中国人民对连续不断的纷争和内战早已厌倦,并深恶痛绝。他们坚决要求停止这些纷争,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④1924年11月在日本神户与记者谈话时,孙中山又进一步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⑤在如何实现国家统一问题上,孙中山一方面致力于武力统一,他曾前后三次筹划北伐。第一次北伐开始于1917年的夏天,后由于西南军阀的破坏而夭折。1921年在桂林组织第二次北伐,复因陈炯明叛变而告吹。1924年在韶关宣布第三次北伐,结果又因广州商团叛乱和北京政变而中辍。另一方面,孙中山也提倡和平统一。为此,他身体力行,曾前后两次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和党派的利益,北上和谈。第一次是在1912年民国成立不久,为早日结束南北对峙状态,避免国家陷于分裂,孙中山不但放弃临时大总统职位,推举袁世凯继任,而且还亲自北上,与袁世凯共商国家大计,号召全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大局,指出:“今日虽已共和,尚未大定,欲其大定,必须统一”①;并向外明确表示:“我深知不和将为国家带来危险,因之,我将运用我所有的影响力以努力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福利和我们资源的开发。”②第二次是1924年正当孙中山筹划第三次北伐时,直系军阀内部发生分裂,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他北上,共谋南北统一,孙中山认为出现了和平统一的转机,便不顾战友们的劝阻,抱病再次北上,呼吁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皖系军阀段祺瑞,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召集国民会议,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表示“这次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的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③。1925年3月11日晚,孙中山在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还是“和平——奋斗——救中国”④。可以说,实现国家统一是孙中山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构成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特色之一,同时也是近代中国历史赋予民族主义的一个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