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
一、一个简单的学术回顾
任何知识或学问,都是一个累积过程。历史研究也不例外。一部史学著作,倘若不是宣传性的普及读物,作为一部学术专著,它的存在价值恐怕就在于是否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增进了知识的累积。而判断一部史学著作是否具有如此的学术价值,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把它放在学术史的背景之下予以考察。这对探讨一个已为学术界共同关注、并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的历史对象来说,尤为必要。梁启超研究便属于这一范畴。因此,在平议郑匡民君的《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东学背景》)之前,有必要先对其所探讨的问题做一简单的学术回顾。
顾名思义,《东学背景》是一部专门探讨梁启超启蒙思想与明治日本之间关系的著作。该书系作者的博士后论文修改而成,历时七载,共七章,计27万字。该书第一章对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日本观和他流亡日本初期的处境做了扼要的考察。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探讨了日本明治思想家福泽谕吉、中村正直和日本民权思想、国家主义思想和国家有机体论对梁启超的影响。第七章系为对全书的一个总结。
对于梁启超与明治日本的关系,以往学术界虽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但并非毫无研究。事实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日本学者在研究近代日本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时便将梁启超作为一个重要案例。如日本学者中村忠行在研究日本文学对近代中国文学的影响过程中,就曾对20世纪初梁启超的新小说理论和政治小说的创作及其文体与明治日本的关系做过深入地分析,认为梁启超所用的“新民体”和他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有深厚的日本根源。①此后研究梁启超政治小说和文学思想与明治日本关系的论文还有大村益夫的《梁啓超书士び〈佳人奇遇》[《人文论集》11卷(1964),103~133页]、山田敬三的《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