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面所说的原则,我们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应该是近代化。因为近代化一词在这里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学术界经科学逻辑思维之后对近代世界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所做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本质抽象,是对近代社会各方面发展变化的综合概括。中国近代史既然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就必然与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有着共同的主题——近代化。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排斥中国的近代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事实上,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近代化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但这并没有妨碍我们对近代世界各国近代化主题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国家,虽然在近代化过程中,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强烈地显示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历史特点,如民族资本主义缓慢发展、民族独立问题贯穿始终等,但这一切并不能成为我们否认近代化这一主题的理由,更不能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或中心。
再从1840年至1949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没有偏离近代化这一世界潮流。纵观近代中国演出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无论是经济方面的活动,还是政治舞台上的斗争,抑或思想文化领域的论战,旧风俗习惯的变迁,几乎无不围绕近代化这一主题展开——起初是要不要近代化,接着是如何实现近代化。长期来被人们视为中国近代史主题或基本发展线索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实际上只是实现近代化的一种手段,或者说道路。即使在中国革命史上所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权转属于无产阶级,其前途是社会主义,但近代化的主题也仍然没有改变。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按其社会性质来说,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任务依然是要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造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也就是说,近代化仍然是这一时代的中心任务。因此,从近代世界历史发展和近代中国历史的实际内容两方面来看,中国近代史的主题都只能是近代化。
在近代化这一主题下,中国近代历史围绕以下四条基本发展线索具体展开: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行为的近代化以及国家的独立化。这四条基本发展线索在近代中国各有其特定的内容。
工业化指的是以机器大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代替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生产方式的过程,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封建官僚买办资本进行斗争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变迁,如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等。
民主化主要是指中国人民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一个以大众参与、人民自治为特征的民主制度而奋斗的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政治力量多元化的趋势。
思想行为的近代化则包括哲学、社会政治和经济思想,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也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所谓的“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争。
国家的独立化表现为中国近代各阶级、阶层和团体的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恢复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所做的各种努力和斗争。
四条基本发展线索的内容不同,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一般说来,工业化在近代化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它是其他三条基本发展线索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然而,中国不是按正常路径迈入近代,而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迫进入的,政治、思想文化等非经济因素一直在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始终有待非经济因素问题的解决来为自身的发展开辟道路,什么时候政治、思想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得到解决,什么时候工业化就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在1840—1949年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工业化虽然是最根本的,但成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却是其他三条发展线索。大致说来,1840—1895年思想意识的近代化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损害和破坏,但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并没有对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相反,西方的侵略在对中国社会造成破坏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中国中心论的世界秩序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哲学观以及重农轻商等传统观念,严重地束缚着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手脚,导致他们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面前不能做出积极的回应,而是深闭固拒,在要不要近代化这一关系民族存亡续绝的问题上不能及时地做出正确的抉择,致使中国的近代化坐失良机,整整耽误近半个世纪的时光。
1895—1945年,国家独立化问题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经过近半个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到19世纪末,来自传统文化的障碍逐渐破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终于在现实面前认清世界潮流,开始为实现中国的近代化而奋斗。但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从根本上堵塞了中国近代化的通道。经济上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勒索大量赔款,输出资本,压制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政治上扶植和支持封建地主军阀统治,破坏革命,军事上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烧杀掠夺,实行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在这种国亡家破的情形下,离开国家的独立,中国的近代化便无从谈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国家主权的基本恢复,国家独立化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民主化问题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一时期,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迫切要求结束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渴望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府,以求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国共产党正是抓住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应民心,将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作为自己的一般纲领,结果终于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上述四条发展线索的主次地位尽管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耦合关系,既有区别,又相联系,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其中任何一条线索的演变都要受其他三条发展线索的限制,同时又对其他三条发展线索产生重大影响。它们在近代化的主题下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构成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