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史主题和线索的再思考(1 / 1)

一、摆脱陈旧的思维定势

前几年,学术界就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和线索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确起到了开阔视野、启迪思想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又不能不遗憾地说,这个问题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展。无论是“四个阶梯说”,还是“双线说”,抑或“民族运动说”,它们基本上只是在“二个过程”“三个**”的架构下进行了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尚未从根本上摆脱“以点代面”“以点代线”的陈旧思维定势。

按理说,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即是中国近代史的中心,它只能是一个,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其主题或中心,主题或中心变了,历史也就进入了另一时代。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则是中国近代史主题的具体展开,它往往不只一条,而是数条并存,每一条线索都是对中国近代史主题下某一方面运动变化的概括。

寻找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和线索,在方法论上应该是一个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的辩证逻辑思维过程,即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和线索只能是经过这种辩证逻辑思维过程之后得出的一个具体概念。这个概念就主题来说,是对中国近代历史最一般、最基本的本质抽象,代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方向。就发展线索来说也是如此,每一概念都是对某一历史发展方面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本质抽象,反映某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根本方向。

在这个问题上,“以点代面”,将某一方面的具体内容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或者“以点代线”,将几个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起来,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这都与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不相符合。主题和线索固然寓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无法代替主题和线索,“以点代面”“以点代线”的失误,就在于它们并没有对中国近代丰富多彩的历史进行科学的抽象,抓住问题的实质,对事物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阶段,结果势必不能指导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因此,重新审视、确立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和线索,必须摆脱陈旧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