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政府的态度和反应(1 / 1)

载沣驱袁表面看来纯属清廷内部事件,但实则不然。这一事件在当时就引起相关列强的密切关注,并以美国政府的反应最为强烈。在摄政王颁布罢黜袁世凯上谕当日下午4时,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W.W.Rockhill)就将这一上谕电告国务院,并将载沣罢黜袁世凯看作满族官僚的“反动行为”①,认为“突然罢免袁世凯只是反动政策的第一步,既危害中国的利益,也危害外人的利益”②。紧接着,柔克义便与其他国家的驻华公使聚集在美国使馆商量对策,建议联合向摄政王载沣提出抗议。当晚10时,柔克义致电国务卿,请求授权他与其他国家的驻华公使分别提交照会,称:“今天下午,我拜访了我的多数同僚,所有人均认为罢免袁世凯造成了十分严峻的局面,需要立即向中国政府抗议。袁世凯参与中国政府对维护秩序、稳定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他的罢免一定会在中国产生极为不好的后果,可能引发严重骚乱。您是否授权我就此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并要求中国政府注意这一草率行动给美国政府留下的不快印象。我们建议提出相似的抗议,但不采取联合方式。希望尽速回复。”③对此,国务卿罗脱(Elihu Root)当即复电,表示同意,并指示柔克义在向清政府提出的抗议中加上以下内容:“我们深信这种草率的不明智的行动将会损害中国的信誉,毁坏中国在世界上赢得的尊重,极大地伤害中国政府业已宣布的为了促进中国的独立与强盛的明智计划,并且使美国依据1858年条约第一款规定的并为1903年条约所重申的为中国提出一些友好的忠告变得极为困难。”①

在获得美国政府的授权后,柔克义积极策动各国驻华公使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希望摄政王载沣收回驱袁成命。但他的这一工作并不顺利,遭到俄国和日本两国的抵制。俄国公使坦白地表示袁世凯对俄国不友好,是一位最难打交道的人,让他抗议清政府罢免袁世凯有些困难。日本公使则虚伪地表示他“担心抗议将会被中国政府误解,被看作对纯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同时,日本政府为消除美国的担忧,也向美国驻日大使表示,罢黜袁世凯“只是人事原因,并不涉及实质性的政策改变”②,形势并没有什么危险,没有干涉的必要。在日本和俄国的影响下,法国、德国也不倾向就袁世凯问题向清政府进行抗议,表示除非所有国家都认同这一倡议;奥地利和意大利则表示在这一问题上将追随德国行动。③柔克义在1月8日的电文中向美国政府汇报:有关各国公使同时提出抗议一事,毫无进展;对于抗议的措辞和语气有许多分歧;是否有决心提出抗议,令人怀疑;一些国家的驻华使节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其中就包括日本公使。④

在联合干涉的愿望落空之后,柔克义坚持要对摄政王驱袁事件提出抗议,1月9日他又致电国务卿,请求授权他单独与英国公使采取一道行动,指出:“共同抗议一事完全失败,但我个人仍强烈地认为,应要求清政府对我们的忧虑表示严重关切,罢免袁世凯意味政策的转变……英国驻华公使的观点与我相同,我是否单独与英国公使一道,沿着我所说的路线和我们认为最好的方式行事?英国公使已将上述意思电告英国政府。”①

柔克义的这一建议再次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在次日获得美国政府复电认可后,柔克义即与清朝外务部联系,要求会见。1月15日,柔克义与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ohn Newell Jordan)一道前往外务部会见庆亲王奕助,分别提交内容相近的节略。柔克义在节略中写道:

美国政府一直对中国怀有友好感情并始终关心中国的福祉,且在许多场合都表达了这种真诚的感情。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一直以极大的同情和兴趣关注着对中国有深远影响和良好结果的政策的启动和发展,这一政策确保了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它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继续这一政策被视为和平、稳定和进步的一个保证。

美国政府对新君主刚刚即位就突然罢免一位与近几年的重大改革有密切关系的国务人员表示严重关切,对新政府的信心产生动摇,担忧新政府将不继续前任君主倡导的正确的政策,美国认为这一政策对中国有极大的好处。

美国政府很高兴获知,它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摄政王政府的愿望是,继续执行此前获得美国政府友好支持和由衷称赞的政策。②

在会谈中,庆亲王奕助以肯定的语气,向两位公使保证“摄政王政府将严格执行前任君主的进步政策”,并向两位公使透露袁可能会被召回任用。①

在获得庆亲王的上述保证后,柔克义对会谈的结果表示满意。1月16日,他在写给国务卿的报告中指出:“在整个会谈中,庆亲王都以最友好、最坦率和肯定的语气说话。很显然,他很高兴我们的抗议。我可以肯定它们将会被递送到摄政王面前,希望它们能对摄政王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庆亲王表示袁世凯的免职是摄政王的一场政变,以及他相信袁迟早会被召回复职之后,就不必再存疑虑了。”同时,柔克义认为他们的抗议将对摄政王上任后表现出来的冲动、任性和亲近保守派起到抑制作用,避免清廷重新回到保守的道路上去,指出:“许多已被证实的摄政王冲动和刚愎自用的例子,使我和我的英国同僚坚信,我们有责任提醒他注意,他使他的国家以及中国的对外关系和物质利益面临危险。在我看来,如果摄政王发现,他罢免了进步政策的最有影响和最著名的执行者,而不会遭到列强的任何抗议的话,他将不会就此止步,他还会继续这样做下去,而他的一时冲动和个人好恶也会鼓动他这样做,并且也许很快就会无意但有效地抑制最近几年来所取得的进步,致使中国返回到十年之前的动**、骚乱和困惑之中。”②

在收到柔克义的报告后,美国政府也对交涉的结果表示满意。1月19日,国务卿致电柔克义称:对于外务部接受你和英国公使的共同抗议,以及中国政府保证中国的政策将不会因罢免袁世凯而受到任何影响,保证目前的各项改革和对外国列强的态度将沿袭以前的路线,本政府十分满意。你在这件事上所做的工作受到国务院及总统的高度评价。③同时,美国政府还致函英国驻美大使,对英国驻华公使在干涉罢黜袁世凯问题上的合作表示感谢。①

美国的干涉虽然没有迫使载沣收回驱袁成命,但对避免事态扩大化还是产生了影响。根据柔克义的报告,他召集各国驻华公使非正式讨论抗议驱袁问题的消息,当时就传回到载沣本人那里,并令摄政王政府“十分着急”②。为消除美国对罢黜袁世凯的不安,载沣在颁布驱

袁上谕的第二天就任命亲美派官僚、外务部右侍郎梁敦彦署理外务部尚书兼会办大臣,1月8日又分别任命张荫棠和周自齐为外务部左丞和左参议,以博美国的欢心,消除驱袁所产生的不良印象。柔克义在11日写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就对载沣的这一任命表示欢迎,认为这有助于改变罢黜袁世凯之后清朝外务部不得力的状况。③而柔克义与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一道向清政府提交抗议照会,并从庆亲王奕助那里获得将重新起用袁世凯的口头保证,则为袁世凯的东山再起提供了有力的外交支持。此外,值得指出的是,当时美国政府的态度还迫使日本政府也不得不私下要求载沣不要将驱袁事件激化和扩大化,既不要进一步处罚袁世凯,也不要株连袁世凯的同党,以免政局发生动**。④载沣在罢黜袁世凯之后,没有听从袁世凯的政敌的建议,既未对袁世凯进一步加罪处罚,也没有对袁世凯的同党加以清除,这固然是由于他本人性格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以及慑于袁世凯培植的北洋势力,但美国的干预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就美国政府来说,它之所以对载沣驱袁事件做出如此强烈的反应,除了所说的担心清末新政改革政策发生倒退之外,另一个没有言明的原因与当时的中、美、日三国外交息息相关。这从以下我们对载沣驱袁的背景的分析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