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阐释到政策实施(1 / 1)

——国民政府社会建设事业建构问题评述

民国以来,社会建设思想与实践相继兴举,绵延不绝。以社会建设为基而达成现代新国家之建设,亦即将社会建设定位于“国民的现代化”①,是国民政府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社会建设没有做好,即政治的稳定与发展、经济的利益与分配、文化的规范与价值都会成为问题,威胁我们的生存及发展。”②政府和社会各界围绕着社会建设问题持续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认识。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社会建设内容得以充实和相对明晰,并进而落实为国家政策,推进了国民政府社会建设事业的陆续展开。关于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建设实践问题,目前学界已经有较多成果③;但主要集中于阐发理论价值和思想内涵,或者讨论社社会建设思想,并未形成系统的研究,如林家有:《孙中山社会建设思想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王先明:《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建设路径的历史反思》,载《天津社会科学》,2008(6);鞠春彦:《孙本文社会建设思想述评》,载《学习与实践》,2008(8);宗媛媛、刘欣:《孙本文的社会建设理论及当代启示》,载《中国研究》,2012(1);李爽:《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社会建设思想研究(1928—1937)》,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从整体上探讨民国时期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目前仅见宣朝庆、王铂辉:《1940年代中国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