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是“个人社会化的客观条件,是生物的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一个人降生后,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都将接受一定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文化,经过家庭、家族、邻舍、社区及各类学校的教育、训练,逐步懂得一定的社会规范,成为服务于社区、社会群体的合格角色”①。简言之,教化就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使人们的思想符合既定的社会规范的过程,它为个人的行为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个人一切行动的最初原动力。教化的成功与否,与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在高度分散聚居的乡村社会中,如何建立完善的教化体系,加强思想控制,始终是封建王朝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入关以后,清王朝在接纳儒家文化和明朝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比较成功的乡村社会教化体系,用以对乡村社会的广大民众实行思想控制。但是鸦片战争的爆发,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的剧变,从而也使得清王朝传统的乡村社会教化体系发生了历史性变迁。在变迁过程中,清王朝基本上失去了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控制,从而,人心的离散便成了清王朝迅速灭亡的主要社会条件。
略论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的历史变迁(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