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代中国“半封建”问题的辨析(1 / 1)

对于近代中国历史而言,虽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性也曾争议不小,但近一个时期以来的焦点却主要存在于“半封建”之释义上。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之典型封建制度(社会)只存在于西周,秦汉以后之中国社会不仅不是“封建制度”,而实际上是一种“反封建”之社会制度(中央集权)。显然,明清之前的中国本不存在封建社会,那么,近代中国“半封建”社会之说岂非无根之木。此外,中国现代语境中的“封建”与西欧之封建制度(feudal system)(“封土封臣”"采邑领主”)也相去甚远,似也未合马、恩封建社会之释义。尤其是冯天瑜《“封建”考论》的问世,引发了更深层也更热烈的学术论辩。已有学者认识到,20世纪中国的“封建说”,显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误植”问题,也不仅仅是“论者不通古义、西义”的问题。①持此论者多从两个方面展开自己的论题:一是以典型的封建制度(西欧与西周)与秦汉以后的制度做比较,借以形成“制度相异”的论说优势;二是主要以卡尔·马克思和马克·布洛赫关于封建社会与封建主义的论说做比照分析,借以建立自己解说的理论前提和学术依据。但是,对于“封建主义”何以在20世纪的中国形成一种时代认同,而绝不仅仅是陈独秀的“泛封建”观个人的影响,也不仅仅是所谓“非学术对学术的干扰”所致①,它如何在“时代主题”下获得了具有新的价值等更为深远的问题,恰恰被疏漏了。

20世纪的“封建”,尤其是“半封建”概念的凝练,以及它所揭示的时代特征,都不是仅仅以西欧或西周之“封建”制度的比对所能诠释或所能否定的。只有进入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并理解其“时代主题”后,才能获得对于它的确切理解和认识,亦即近代的“半封建”概念虽与古代的“封建”语义不无关联,却更有超越性,从而具有了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