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史经历的三次大的跨越或转向来看,其发展基本上得力于跨学科渗透与多元化理论的影响:首先,向社会学的跨越成就了早期社会史的开拓和学科地位的确立;其次,向历史人类学的跨越,拓展了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视域和研究方法;最后,向生态、环境和医疗学的跨越,扩充和加固了社会史的学科领地和地位。跨学科研究和理论方法的多元化,已经是当代学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导趋势。
回顾近代社会史的演进历史,其特点显著。一是大幅度地开拓领地,形成了社会史内容的学科丛。二是多向性学科结缘,形成了环境社会史、生态社会史和医疗社会史。概言之,其着力点主要在于外延的扩展或外缘性延伸。至于社会史学科内涵建构层面的提升和扩充,却用力有限。社会史学科理论自觉自省方面的建设尤其不足。这多少有些不尽如人意。由此出现的很多问题和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2007年9月,《历史研究》主办的第一届历史学高层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会议主题是社会转型与历史发展。会上的讨论很热烈,提交的论文和会议讨论题所形成的基本情况是秦汉转型说、隋唐转型说、明清转型说、近代转型说。再结合当时所处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那么不难形成这样一个基本判断: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转型史。这当然与中国历史的实际相去甚远。这一研究取向或方法,很值得社会史研究者,尤其是近代社会史学者们深入思考。这就要提出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如何谓社会转型,社会转型要表达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中国社会转型究竟发生在什么时代。
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源于西方社会学现代化理论。其内涵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第一层,发展观点,长时段表述,如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等。第二层,变革观点,从一种稳定态向另一种稳定态转变的过渡阶段。广义上可指制度、经济、文化三要素发生全面性转变;狭义上所指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计划向市场转变。但无论广义、狭义,都有一个基本含义,即所谓转型,意味着已存在一个型,变是一个有目的、有方向、有规划的过程。例如,由A型向B型转变,转变的过程即转型。一旦进入B型,即完成转型,不能再称之为社会转型了。
所谓社会形态,概念十分宽泛,但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常态型和非常态型。一个社会并非静止于单一形态,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既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常态,也不是完全意义上非常态的过渡形态,这也是转型社会。
真正的社会转型其实只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问题,它理当成为近代社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