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拓展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1 / 1)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社会史一路高歌猛进,至今成为史学研究中独树一帜的领域。从早期关注日常社会生活、社会结构以及人口、婚姻、家庭史的研究主题,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历史人类学”为底色、注重“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区域社会史"的兴盛,再到21世纪以来的“环境社会史”或“生态社会史”与“医疗社会史”的兴起,算是气象万千了。近年来的近代社会史研究主题内容更具有现代语境特

色,如第十五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主题是“中国历史上的生命、生计与生态”。其中近代部分的论文共有30余篇,围绕“生命、生计与生态”的主题,对近代中国的医疗卫生、灾害应对、区域生态、社会秩序、基层诉讼、日常生活与庙会礼俗等问题展开讨论。近年来召开的近代社会史学术会议,讨论的主题从“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到“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再到“社会流动、社会控制与文化传播”和“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等,可见理论方法、学术视域和学术话语的多向性和丰富性。但是,已有学者认为,论题之丰富也显示出社会史研究的整合空间仍然较大,话语纷杂和研究的细致铺陈多少遮蔽了文章的逻辑和论证。显然,在跨学科和多元化趋势发展进程中,也有一些关乎社会史学科地位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检讨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