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的需要系统与生存的最高价值(1 / 1)

马斯洛的本体论也是存在本体论。但他的“存在”不是存在主义那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以一整套现实需要层次构成的人格系统。马斯洛从动机论着手,并在这一点上把存在主义的内趋力彻底地突现出来了。我们知道,人本主义逻辑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人的生存动机问题,传统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然和族类的共同趋向性,而新人本主义则又较多地突出人类个体生存的欲求。布洛赫把期望视为动机,而萨特则将生存的创化力视为动机,马斯洛似乎离开了这种立足抽象本质的倾向,照他自己的话说,从一开始就必须把现实和潜在的可能性整合起来,他的动机论是由低级过渡到高级的现实的动态需要系统。

马斯洛倒十分坦率,他公开声称自己不满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这么一个观点:精神是现实的一面镜子。”①按照这种逻辑,似乎人只能去适应平庸的社会,环境是决定人的。在这种框架中,人变成了消极的被决定物,人是可悲的物化的人。不难看出,马斯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一种误解,至多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哲学解释框架的界定。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恰恰是强调“从主体出发”去透视世界的,因而是能动的革命的实践唯物主义。①而马斯洛主张,只有人自身的内在需要才是人的生存行为的真正动机。

马斯洛将作为人类生存动机的需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缺失性引起的生存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另外一类是由成长性引起的发展的高级需要。马斯洛关于生存需要的理论表述不是一次完成的。在1954年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他笼统列举了人类生存基本需要的七种形式,此时,马斯洛的科学人本主义哲学框架的内在逻辑尚未完全建构起来。只是在《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中,他才通过从总体上区分两类生存需要,完成其存在本体论的逻辑确证。在本书中,我们是以后一种立场为主导线索来阐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正是在这种人的生存现实需要系统的界说中,马斯洛建立起了他的科学人本主义存在本体论。

马斯洛所说的人类生存中由缺失性导致的基本需要,也是现实的生活条件。这些需要是与人体对于氨基酸、钙的需要一样的,它们的缺失立刻会引发人的疾病。马斯洛曾经给基本需要与人的关系划定过这样一个标准系列:

1.它的缺乏孕蓄疾病;

2.它的出现防止疾病;

3.……

4.……被剥夺的人较之其他满足,更乐于得到它的满足;

5.它处于低潮时在健康人身上是不活跃的,或在功能上不出现。②

这是基本需要的客观标准,在主观方面,还有两种有意或无意的主体向往和欲求:一方面是这些需要尚未满足的缺失感、匮乏感;另一方面是满足后的惬意感(“感觉良好”)。

这就是说,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的生存机体由“赤字”所造成的需要,马斯洛将其称为“匮乏需要”或“缺失性需要”。打个比方说,这些需要的缺失就像是为了健康的缘故必须填充起来的空洞,而且必定是由他人从外部填充的,而不是由主体自己主动填充起来的空洞。马斯洛举过一个婴儿与母亲的例子:“婴儿需要爱,于是你亲吻他,抱紧他,让他依偎着你,再亲吻他,直到他满足为止。”①很显然,这种需要的似本能性更加明显和强烈。马斯洛将这种生存状态归于缺失性领域。其实这也是一般正常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生活状态。

生存的基本需要并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被划分为严格的层次,“这些需要是以一种层次的和发展的方式,以一种强度和先后的次序,彼此关联起来的”②。首先,“生理的需要是最优先的”。人们对衣食住行、男女、睡眠和氧气的需要,在所有生存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具体说,如果一个人所有的需要都不能满足,他就会被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支配,而其他需要简直变得“不存在了”,或者说退居幕后。比如,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讲,整个人的机体特征就是饥饿,他的肉体和意识全部被饥饿控制,他的全部能力都投入找寻食物的目的之中去了。他的梦里是食物,记忆里是食物,思想活动中心是食物,他的感情对象也是食物。在这种情况下,写诗的愿望,获得一辆汽车的愿望,对历史的愿望,对一双新鞋的愿望,则统统被忘掉,或者只占有第二位的重要性了。这种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徒生童话中所描述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了。

其次,一旦生理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就会出现较高一级的基本需要。马斯洛说,要是面包很多,而一个人的肚子却已经饱了,那会发生什么呢?这时,其他高层次的需要就要出现了,而且现在主宰人的机体的是它们,而不再是生理上的饥饿。生理需要在尚未得到满足时会主宰机体,同时迫使所有能力为其服务,并组织它们,以使服务达到最高效率。相对地满足生理需要后,下一个层次的需要就得以出现,而后者继而主宰、组织机体。而当这些新的需要也得到满足后,更高一层的需要又会出现。依此类推,这就形成了马斯洛所说的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组织成的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①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被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②

马斯洛说:“一个人的收入增加后,他发现自己的希望活跃起来,并且积极地为获得几年前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东西奋斗。”③必须注意,在马斯洛看来,人正因为某种不满足,才促动他去索取(“S尚不是P"),因此,需要就是动机,人实际上始终受着需要动机的支配,自然,需要如果被满足,也就不再是一种动机。有机体仅仅受到尚未满足的需要的支配,产生行为,如果这种需要已满足,那它在个人当前的动力中就成为不重要的了。在生理需要之上依次产生的基本需要主要有安全的需要(security needs),爱和归属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eds),尊重和自尊的需要(respect and esteem needs),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等。这些基本需要由于特定的条件也可能在个体中出现颠倒的现象。马斯洛谈到过,实际上需要动机的形成本身也是相当复杂的,不同的文化和多种不同的外部制约关系会造成行为的多种决定因素,但无论如何,需要动机是人的生存中最根本的内在驱动力。应该特别指出,马斯洛的这一缺失性需要的观点被简化为所谓“马斯洛生存需要五层次论”,在不同的学科中,几乎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介绍基本都停留在这一并不准确的缩减版中。①

人类生存的第二类需要则是与缺失性基本需要非常不同的“后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人们由匮乏引起的、为了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动机,而是与人如何生存得更好、自我的生长和发展有关的超越一般需要的动机(超越性动机,metamotivations)。马斯洛将这种需要称为发展性需要。一般地说,发展性的需要与缺失性的基本需要可以有这样一些区别:

第一,缺失性需要的丧失直接导致人的机体的病症,而在一定意义上说,发展性需要的剥夺也会酿成人体缺乏维生素时所呈现的类似病状,但这是一种精神的不健全,或“人性的萎缩”。具体地说,就是“指生活缺乏价值观念,缺乏意义感和充实感”。马斯洛将这种状态称为超越性病状,即灵魂病。②他甚至列举了这种特殊病症的一般临床特征。

其实,我们不难从马斯洛这张表看出,他的所谓人的发展和成长的高级需要,也就是人的生活意义。马斯洛将这种人生的意义确定为在自我实现名下的人的终极价值,或不可还原的存在价值(Being-value,简称B价值)。马斯洛把这种存在价值概括为十四种:

1.真(truth):诚实;真实;(坦率;单纯;丰富;本质;应该;美;纯;洁净和未掺假的完全)。

2.善:(正直;合乎需要;应该;公正;仁慈;诚实);(我们喜爱它,被它吸引,赞成它)。

3.美:(正直;形态匀称;活泼;单纯;丰富;完整,完善;完全;独一无二;诚实)。

4.完整(wholeness):(统一;整合;倾向单一;相互联结;单纯;组织;结构;秩序,不分离;协同;同法则和相结合的倾向)。

4a.二歧超越(dichotomy-transcendence):(接受,坚决,二歧、两极、对立面、矛盾的整合或超越);协同(对立转化为统一,敌对者转化为相互合作或相互鼓励的伙伴)。

5.活泼:(过程;不死气沉沉;自发;自我调整;充分运转;改变着又保持原样;表现自身)。

6.独特:(特有的风格;个人的特征;不能类比;新颖;可感受到的特性;就是那样;不像任何别的东西)。

7.完善:(没有什么是多余的;也不缺少任何东西;一切都在合适的位子上,无须改善;恰当;正是如此;适宜;正当,完全;无可超越;应该)。

7a.必需:(不可免;必须正像那样;任何一丁点儿也不要改变;那样就很好)。

8.完成:(完结;终局;合法;事情已经完成;格式塔不再改变;目的实现;终点和末端;没有缺失;全体;命运的实现;终止;顶点;圆满封闭;新生前的死;成长和发展的终止和完成)。

9.公道:(公平;应该;适宜;成体系的性质;必需;不可免;无偏私;不偏袒)。

9a.正义(justice):(合法则;正确;没有多余的东西;完善安排)。

10.单纯:(忠实;坦率;本质;抽象,无误;基本骨架结构;问题的中心;不转弯抹角;仅仅必需的东西无修饰,没有多余的东西)。

11.丰富:(分化;复杂;错综;全体;无缺失或隐藏;都在眼前;“无所谓重要或不重要”,即一切都同等重要;没有什么是不重要的;一切顺其自然,无须改善、简化、抽象、重新安排)。

12.不费力:(自如;不紧张,不力争,或无困难;优雅;完美的运转)。

13.欢娱:(玩笑;欢乐;有趣;高兴;幽默;生气勃勃;不费力)。

14.自足:(self-sufficiency)(自主,独立;除自身以外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自我决定;超越环境;分立;依据自己的法则生活,同一性)。①

马斯洛认为,这些价值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不是彼此分离的或截然不同的,而是混在一起或相互重复的。它们是人的本真存在的各个侧面,而不是它的各个部分。存在价值以及它们彼此之间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一种价值和另一种价值同样重要,其中每一种都能依据其他各种予以说明。例如,真必须是完善的、美的、内容丰富的,而美则应该是善的、真的和内容丰富的,等等。②马斯洛形象地说,存在价值不是一堆互相分离的枝条,而是一块宝石的不同侧面。

在这里,我们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指出在马斯洛需要理论理解上的某种理论释误。长期以来,国内外大多数论者都只是把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视为一种人的不同层次要求的组合,特别是管理科学中提及的所谓马斯洛的“五需要论”。而在专门介绍马斯洛的一些论著中,也常常以马斯洛1954年发表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的需要层次论来表述,而且还抽象地将后来马斯洛关于发展性(生长性)需要的理论简单地说成是基本需要理论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误解。①我认为,随着马斯洛科学人本主义框架在《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中形成,马斯洛对自己的需要理论做出了根本性的修改,这就是我们前面已经提及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构架的表述。在马斯洛早期的需要理论中,生存的基本需要通常是这样概述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有时还提到认知和审美的需要)。在此时,自我实现仅仅是生存的基本需要的一种,与生理需要、爱的需要处在同一等级连续统之内,无非是更高级一些罢了。

当时马斯洛指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需要具有一定的级进结构,在强度和优势方面有一定顺序。通常,对食物的需要是最强的,其次,与诸如爱等其他方面的需要相比,安全需要是一种较具优势、较强、较迫切、较早出现和较有活力的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可以被看作趋向总的自我实现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可以被归于自我实现之中。”①而在后来,当马斯洛的新人学逻辑形成之后,就产生了需要层次论的一个巨大的格式塔整体转换:原来的五层次需要论被两个本质不同的需要递进的逻辑构架取代。

在这里,存在价值的引入是需要理论新逻辑形成的关键,在这个新的存在价值框架中,原先那种等级需要递升被打乱,爱升华为存在爱(Being love)①;认知升华为存在认知(Being cognition)②;人的生存在达到本真状态后,必然导致人性结构的立体式的无限拓展。甚至连“低级的”需要也在存在状态中重新得到确定,或者说,存在价值已经将生存的基本需要扬弃为自己的内在前提。这是一个辩证的双向建构。这也就是说,没有自下而上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存在价值的实现是不可能的;但是存在价值的实现又完全统制先前作为基础的基本需要。如果说,前一种等级需要系统是一个简单地由低向高递升的过程,而在后一种逻辑中,则是人从基本需要由下而上地达到存在价值后,再由上而下的泛化升华过程,记住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们说,马斯洛的存在本体论就是从这后一种人的生存需要系统中的核心——存在价值的规定中产生的。

仔细看一下马斯洛的存在价值表,我们不难发现他这里是在对人性进行一种哲学界说,即力图说明人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这也是马斯洛后来一本书的书名,即《人性能达到的境界》(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可以看出,马斯洛将这种存在价值视为人的最高的、固有的、根本的本性或“同一性”。它是人的类本质真正的理想存在状态,这也是人性本身的结构中内在的、终极的、属于整个种类的价值。这表明,在人的生存中,一旦人的生存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与如何生存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人”有关的需要(动机),最终跨入马斯洛所称之为存在性领域的生活状态。至此,人就开始受到新的超越性动机的支配和驱动,当然,在这里的这种动机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强迫性驱动,而是人自身在进入人的真正存在状态后所实现的一种“自我促动”。马斯洛说,这种不同于一般生存的“存在状态是暂时的、超激发的、非努力的、非自我中心的、无目的的、自我批准的状态,尽善尽美和目标达到时的体验和状态”①。在这里,人所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也就是说,它关心的是目的体验(end-expe-rience)、目的价值(end-values)、目的认知(end-cognition)、作为目的的人(people as ends)。”②实际上,这就是马斯洛所指称的人的最真实的本质状态。人,一旦进入这种存在的境界,就意味着在超越缺失性领域的“存在王国”中生活,说存在语言,有存在认知,享受“高原体验”和存在爱,使人的生存真正达到他内在价值和真正的“目的水平”。①总之,在存在状态中,人实现了他的一切潜能,人成为真正的人。

而当马斯洛从人的本真存在状态指称人性的真正合理内核,作为潜在性存在的人的种质(germplasm),并且说这种价值不仅仅是我们人自己存在的价值,还是整个世界的价值(因为人性的实现又使其指代整个宇宙、每一存在物、实在的一切)②时,他就是在表达一种哲学本体论了,一种新的人学存在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