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系1978级 陈鹰

天文系规模小,老师和学生亲如一家。学习困难时有专业教师倾心相助,心情郁闷时有书记、辅导员细心疏导,献血后有师母、师姐为我们熬鸡汤,甚至外地的亲戚来访时过了饭点儿,老师们也会把我们带到家里煮饺子、下面条。记得来自四川的谭石同学入学时刚满15岁,第一次在北京过冬,他脚蹬凉鞋,身材瘦小,穿着单衣和吊腿单裤,瑟瑟发抖,令老师们心疼不已。系里立马为他申请补助,买来了御寒的冬衣棉被。

平日里师生相处轻松融洽,甚至可以互开玩笑。记得大三时张燕平老师带领我们4人(王钢、朱禹、王茹嘉和我)赴云南观测日全食。一日天高气爽,我们向一座小山顶上的亭子进发,俊朗的张老师率先登顶,站在亭中极目远眺,手搭凉棚大呼:“好美,快来‘乌览乌览’吧!”众人闻之大笑,毕竟此“乌览”非彼"鸟瞰"。接着某生便“犯上作乱”,开始模仿老师的动作及言语。而后“乌览”就成了一个桥段,偶有“不知死活”的学生,手搭凉棚“乌览”一下老师。而张老师呢,每次都哈哈一笑,从不在意。现在看来,其实也真的不必在意,连堂堂名校之校长的公开讲演还读错音呢。据说张老师当年光学考试近满分,这等亮丽的成绩简直晃花了我们的双眼。

毕业那年,我报考了中科院科学史所的研究生,得知系里杜升云老师和冯克嘉系主任在此领域造诣颇深,我便不请自来地多次跑到杜老师家叨扰,真是没少占用杜老师的宝贵时间。对我提出的各种问题,杜老师总是耐心作答,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感到莫大荣幸的是,冯先生还在百忙中参加了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这成为我鞭策自己在专业领域不断前行的动力来源。

转眼已过40多年,回顾往事仍备感温暖。系里的亲人们,你们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