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系1977级 黄硕

我于1977年参加了“**”结束后第一次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于1978年春季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系,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说起考大学的事,还得从我小学的时候说起。上到小学三年级,“**”开始了。大中小学很快都“停课闹革命”。直到1971年我初中毕业,都没有进行过比较正规的文化学习。“**”期间,我闲在家里,受到父亲的影响,我和姐姐用父亲买来的一套自学丛书,自己学习代数和物理等知识。那些年里学习的机会不多,我十分珍惜这些不多的机会。记得初中化学课老师带领我们做提取氢气的化学实验,把我对化学的兴趣推到了极致。

“**”中兴起了装半导体收音机的热潮,我也追随邻居家的孩子们,对无线电产生了兴趣。我父亲很支持,给我买来了矿石收音机的材料,让我从最基本的玩起。我和同学们经常骑车走遍北京的各个角落,到那些不容易发现的处理门市部,买廉价的电子零件。我们互通有无,告诉彼此自己发现的新消息。我们还各自装起了晶体管收音机。我每天骑车到北航附中上学,途中经过地安门东街,能看到北京无线电三厂,我那时的梦想就是初中毕业后到这个厂当一名工人,但是我知道这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初中毕业,面临分配工作或被决定是否升高中。我班的班主任(那时叫指导员)当时认为我“白专”思想严重,不能上高中,应该被分到艰苦的工作岗位接受锻炼,于是我被分配到外文局纸库当一名搬运工。6年的工人生涯使我身心成熟了不少,也让我对学习更高深的科学知识有着越来越大的渴望。

1976年,国家形势有了大变动。父亲从科学院朋友处听到消息,说国家要恢复高校入学考试。从那个时候起,父母一有机会就帮我和姐姐找复习材料、学习书籍、“**”前的高考试卷等材料。记得父亲从旧书店买来一本中学化学教科书,前半本是无机化学,后半本是有机化学。为了我和姐姐同时都能用到,父亲把这本书劈成两个半本,我和姐姐轮流使用这两个半本,分头学习。

在我当时工作的纸库里,老师傅看着我们这些年轻人对学习那么热情,很同情。一位老师傅曾经对我说:“可惜你干了力工,你要是弄点技术才不糟践你这点学问。”大家都知道我要参加高考这件事后,师傅们更加给我提供方便。每星期二下午是政治学习时间,所有工人都去调度办公室。师傅们坐在桌子周围的板凳上抽着廉价的卷烟,挡着桌子边低着头复习功课的我。在那烟雾缭绕的环境里,师傅们给我创造了独特的学习空间。

终于到了考试的那一天。纸库的领导黄书记专门骑车陪我去位于海淀的八一中学考场。

高考以后,我重新回到日常工作。我没有指望这次被录取,准备来年再战,复习还是照旧。过了一阵子,听说高校开始录取了,父母周围人的孩子先后收到了入学通知书。可过了一个星期,我还是没有任何消息。星期一我心情黯淡地去上班,心想可能今年没希望了,换上工作服就钻到叉车底下开始拆发动机。过了一会儿,我们装卸班的女工柴京突然闯进修车间,没见到我,便大声叫我的名字。我答应以后,她大声地说:“黄硕,你考上了!”后来从知情人那里了解到,纸库一星期前就收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可对是否放我走,领导们有过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最后通知了我。

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入学报到那一天,我兴冲冲地来到学校的东门,来到了无线电系的接待处。当时我还不认识的我班同学杨德新也在接待处帮忙。他问我姓名,我说:“我叫黄硕,红橙黄绿的‘黄’,‘**’丰硕成果的‘硕’。”我无意中把‘**’时印在脑子里的词句冒了出来。入学以后杨德新同学再说起这事,不禁大笑,这成了一个美谈。

考进北京师范大学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我非常感谢父母对我的培养,非常感谢国家的正确决定,让我们这一代人重新拾起了希望。非常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的恩师们,他们用10年攒下的精力教导我们1977、1978级的学生,使我们成为一批高质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