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系1977级 唐鹏威
1977年年底,我和中国570万考生一起,参加了“**”后第一次高考。很幸运,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从一个纺织厂工人变成大学学子,自此我的人生起伏跌宕。
已经40多年过去了,我今天在澳大利亚,开办了电脑公司,开办了机器人学校,主办了两次国际教育机器人比赛,曾任2017年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澳大利亚赛区组委会主席,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这个重要源泉。
在大学的日子,真是值得回忆啊!
4年的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快毕业时,准备毕业论文,我选了计算机教研室的荣树熙教授做指导老师。荣老师给我布置了任务,给计算机配置一个数据接口通道,我很着迷,一鼓作气,花了一周时间就把工作做完了,立刻把结果交到老师那里。荣老师很高兴,表扬了我,说很不错,但这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还要再做一些工作,又布置了新的工作。我当即答应下来,又忙了大约半个月,任务又完成了,再次交到老师那里。老师看完了,告知很好,但这还只是大的工作的一部分,真正的目标是用计算机完成一个闭环过程控制。荣老师指示我读更多的书籍,了解更多知识。到这个时候我也明白了,后续的工作根本不是我在短期之内可以完成的,但我已经基本懂得怎样把一个大的系统课题分拆成小课题,一块块小任务分别完成,先做最容易的,再一步步深入,最后完成目标。
后来我也明白,其实我所做的一切都在荣老师的掌控之中,老师是在一步步引导我,不断鼓励我完成工作。记得荣老师当时说过一句话:老师的任务是什么,就是把学生一步步带到科学技术的最前沿,让学生在前沿开展工作。最使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通过这次毕业论文的实践,荣老师向学校推荐我留校任教,由于荣老师的强力推荐,我终于留校了。
留校任教后,我曾经带过十几个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记得有一位1985级的学生,我带他做论文,刚开始时给他一个计算机硬件开发的小任务,他很快就做完了,我表扬了他,他很高兴。我又给他一个更大的课题,他又很快完成了,我大大表扬了他一番,他信心大增。然后我又给了他一个更大的任务去做,又如愿以偿。他毕业后去了一家电脑公司。过了两年,他带着礼物来学校看我,此时他已经是一家很著名的电脑公司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后来他成了一家电脑公司的总工程师。知道这个消息后,我深感欣慰。
荣老师做事的方法和思路对我影响深远,不管是留校任教还是后来到澳大利亚创业开公司、办学校,当遇到困难时,我只有一个信念——要把大的问题化成小问题,一步步解决,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直到今天,我在澳大利亚开办了ERC机器人学校,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已经超过200人,是澳大利亚为数不多的可以主办国际机器人比赛的一所学校,自己也为此感到骄傲。
40多年过去了,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内心最大的依托,当ERC机器人学校准备出机器人方面的教材时,我想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询问出版社时,得到的是暖心的答案:会大力支持。
2017年,我作为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澳大利亚赛区组委会主席,组织比赛需要邀请著名大学的嘉宾,便寻求母校的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当即给予最强有力的支持,派出副院长出席活动,使我倍感荣耀。母校啊,您永远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校友的坚强后盾。
我曾留校任教8年,这也是人生最值得骄傲的篇章。感谢母校,感谢母校所有教过我和后来一起工作过的老师们,感谢荣树熙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