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1977级 陈嘉辉
前不久在网上读到一篇题为《北京师范大学,我要陪你一起从A走到Z》的文章,读着文中的每一段落,凝视其中每一幅陌生却似乎又十分熟悉的校园照片,思绪瞬间将我牵回到那遥远的40多年前。
那时,我们也同样年轻,同样**豪迈。无论时光过去多久,历史都会告诉后人,那是一个永不褪色的**年代。也正是在那年初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青涩懵懂的我们踏进了这所被历史渲染成金子般颜色的校园,成为百年历史中有案可稽的众多前辈和后来者中的一员,直至今日,我们仍然为此心存骄傲和自豪!
时光荏苒,在大学的4年间,我们经历了人生中最值得记忆的1400多个日日夜夜,经历了亲如兄弟般的相处。随着时间的远去,这些美好且温暖的记忆在我们脑海的一次次闪回中变得愈加清晰。我仍然能够记得入学的第一天,与初次相识的同学们聚在体育馆的那场篮球赛;我更记得春寒料峭的3月,在东方天际还未显露曙光的时候,我们身着印有“北师大”的运动衫,成行成列地环跑在煤渣铺成的田径场跑道上;我还记得在晨间操前,睡不醒的室友总要让“丁师傅”(张小丁,当时的团支部书记)夺门而入去掏被窝才痛苦挣扎着起床的那一幕幕,现在想来反倒是那样有趣和难忘。那条伴随了我们4年时光的通往教学楼的柏油路,那间早已不复存在的开水房,那座早已成为记忆的3层图书馆,还有那个晚自习后约上三三两两常去的乐群餐厅,都留下过我们青春的足迹。当然,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为我们遮风避雨,平复训练后身体的疲惫的宿舍。尽管现在看来,当年的宿舍是那样简陋,但它让我们联想到放出炽热红光的电炉、滋滋的荷包蛋和油炸花生米。在宿舍,围着“板儿
砖”单放机,我第一次听到了邓丽君,记住了《又见炊烟》的优美旋律;在宿舍,我们最先感受了刘文正的《三月里的小雨》带给我们的如清风拂面般的清新;当然,还是在宿舍,我们兄弟间,记不得为了什么,争吵得面红耳赤。
4年中,每到暑期备考的日子,我们就会在晚饭后来到操场,背诵着现在已记不得内容的课本。此时的田径场,已经告别一天的喧嚣,回归空旷和沉寂。而天边那一抹绚烂的晚霞,成为永驻我们心中的一幅最美的画卷。
4年中,每个中秋之夜我们都会在一起把酒言欢。微醺的我们,心中**漾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也有爱的萌动,那是一种无法抑制的青春的冲动,因为那时我们正年轻!
告别母校这么多年了,我们已经记不清有过多少次的聚首,但每次相逢,都像“一生一会”。言谈间,明知道谈及的话题都是重复无数遍的陈年往事,但我们乐此不疲,因为这里有我们朝夕相处的4年,我们已亲如兄弟。
这么多年来,我们每次聚会,无一例外都会因为始终没有老肖的音讯而为他牵肠挂肚;而当30多年后真正重逢的那一刻,剩下的只有由衷的喜悦。
最近一次老佘来京,在为他接风的午宴上,坐在他身边的我注意到,他将第一杯酒默默地洒向他身前的地面,眼圈泛红。我当然懂,他想起了已经在天堂安息的我们的老臧和春虎兄弟……此刻,我们不该忘怀的还有太多太多。
4年来,引领过我们的每一位先生,他们都将永久地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4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先生们多半已近耄耋,有的老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愿他们安息!愿还健在的先生们安康长寿!
如今我们兄弟中不止一位进入花甲之年。谨此,奉上我的一位挚友的话,让我们互勉:“甘苦六十载恰秋风起处霜叶正艳,舍得一百年似江河日落残照也浓。”愿岁月静好,愿我们的情谊与母校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