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1977级 王建华

我们现在总把“感恩”和“师恩难忘”二词挂在嘴边,但究竟何为师恩?细究起来,恐怕一下子真说不清楚。我愿将我的恩师孟昭祥先生给予我的师恩在此与各位同人分享,期盼大家从中能够受益。

我的恩师孟昭祥先生是中国第一届武术研究生,从1964年毕业到1994年退休,在北京师范大学耕耘了整整30年,培养了众多武术教学的优秀人才。有幸得到孟老师给予的诸多师恩,我方能有今日。

一、再造之恩

我于1977年参加体育专业高考,虽然我的体育考分名列前茅,但我的文化课总分仅过录取线。我与孟老师原本素不相识,但他面试过我后即为我多处奔走申请,最终使我踏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之门。那是1978年3月3日,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我毕业时,体育系1977级武术专项4人中留校3人。因我当时只是武术技术出色,讨论我能否留校时有些争议。孟老师当时拿出他在寒暑假给我们布置的作业,其中有一本是我翻译的日文书《跳绳》,为我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和争取,使我留校任教至今日。

二、授艺之恩

我们1977级武术专项的学生都是“带艺投师”的,虽有基础但也有不少毛病,因此孟老师十分注重武术基本功和拳法器械的动作规范训练,对拳械要领要求精细。本次课纠正过的动作,下次课要先检查,如无改进绝不教新内容,由此训练出我们精准的武术示范能力。

大学4年里,孟老师教给我们的各种拳械套路有30套之多,还有多种功法、实战技法和相应的理论。

民间的传统武术老师大多不愿意请其他拳种的老师教自己的学生,而孟老师不同。他在我们大三的这一年里,请了李天骥、王培生、刘学勃、吴斌等老一代武术名家给我们授课。我毕业后,他多次推荐我参加全国的武术工作和活动,凡遇到武术名家来访,必叫我在旁边倾听记录。

刚毕业时,我曾问孟老师太极拳中“海底针”的技击用法,他告诉我:“你先去社会上多方询问吧。”一个月后,我得到了诸如插腹、插裆、点穴、带臂等多种答案。向孟老师汇报后,他告诉我:“研究一个拳势的技击用途,要考虑这个拳种的主体技击要求,并要考虑这个拳势的前后关联动作。”

三、严管之恩

上大学时,一年四季每天6点开始早操,孟老师要求我们必须提前半小时到达,如有晚到,必不予指导。

1983年11月,我留校之后上的第一节武术理论课,是给学生讲武术教学法。此前孟老师让我用录音机录自己讲的内容,录过6遍,每一遍他都带回家听并提修改意见;最后一次让我当面试讲,再次改进。在我迈进教室前一刻,他郑重地帮我系上了汗衫的领扣。

1994年,孟老师退休了。我当时担任体育系系主任助理工作,他对我说:“建华,我退休了,嘱咐你3句话:一定要重视体育系学生的文化课;一定要重视体育系学生的示范能力;千万注意‘官盐别当私盐卖,私盐别当官盐买’。”这些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四、慈爱之恩

夏天,孟老师在每次上课之前都提前半小时到场,将武术场用水喷湿,以防地滑使学生们受伤。这种做法他坚持了30年,直到退休。

我每出版一本专著、获得一个成果,当我晋升为教授、晋升为中国武术八段,当我数十次成功完成了国内外的大型武术教学工作,我去向孟老师汇报时,他老人家眼神里一改往日威严,那是一种父爱般慈祥的目光。师恩难报,正可谓:恩师情,情系弟子;感恩难,难在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