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系1978级 陈力
日前接到一份通知,说北京师范大学武术队教练杨学成老师即将退休,为纪念他在校执教武术和掌门校武术队30多年,散布在全国的历届队员弟子们拟12月初赴京,为他举办一个纪念聚会。我闻讯后也倍感激动,愿借此短文回忆和杨老师的四载师生情谊及我与武术结缘的往事。
杨学成老师当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公共体育教研室,并任校武术队的总教练兼领队,专门教授武术课程,队员们私下都戏称他“杨教头”。
我是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校为了满足大家的文艺体育需求,相继恢复和成立了多种社团组织。在杨老师的倡议和组织下,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了武术队,向全校各系招募队员。
得知校武术队招募队员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报名应试。凭着自己对武术的热爱和理解以及少年时的基础,我成为杨老师的开山弟子之一。虽是习武之人,但杨老师说话语气温和,总是笑眯眯的。青年时代的杨教头不仅武艺高强,且身材魁梧、容貌英俊。他既严厉又和蔼,深得武术队同学们的尊敬和喜爱。
当年武术队的训练条件十分艰苦,无论严寒酷暑都在室外。训练内容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基本功,第二类是专业套路。
杨老师的训练方法既严格又科学。武术队的队员来自十几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他对每个同学的专业学习情况和成绩等都仔细询问,据此安排队员不同的训练时间和频率;并根据每个队员的身体特征设计不同强度和套路的训练内容,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1980年,武术被正式纳入北京地区高等院校运动会体育竞技比赛项目,并在人民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市高校武术赛。比赛实质上是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不计个人和团体名次。观摩交流后,我们发现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此后,杨教头为全队制订了专门的训练计划,准备全力迎战次年的正式比赛。队员们和杨教头同练同吃同娱乐,建立了无比深厚的师生情谊。
1981年秋,第二届北京市高校武术锦标赛拉开帷幕,数十所高校派队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了一支15名队员的参赛队伍,由杨老师亲任领队。校领导对此次比赛特别重视,在学校体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拨专款,给参赛队员们定制了训练服和比赛服,赛事期间为队员安排运动营养餐,还派出新闻组在比赛现场实时采访,在学校的宣传窗内报道赛况。杨老师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队员们准备了巧克力,以在比赛时补充热量。在那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年代,这不仅是一种生活上的特殊待遇,也是一种荣誉,寄托了学校和教练对队员们的期望。
经过初赛,我与来自北京大学的一名选手进入规定套路组的决赛。在决赛中,北京大学的选手在做一个腾空的旋风脚接歇步冲拳时没有稳定好重心,稍微用手扶了一下地面。看到这个情景,我知道自己冲击冠军的机会来了!杨老师发现了我的情绪变化,递了几块巧克力给我,用缓慢沉稳的语气说:“就像平时在练习场一样,按部就班地完成你的全套动作,别想其他。”进入场地后,我深吸了几口气,哨音刚落便完全排除杂念,沉浸在技术动作中。我取得了生平第一个北京市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金牌。那年,北京师范大学武术队收获了奖牌10多枚,总数名列前茅,一时威震北京高校圈。
人生如梦,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与母校结下的那段武术缘,与杨教头一起度过的那段青春岁月,我们的师生情谊,永远不会被时光磨蚀和冲淡。祝我的恩师退休生活美满幸福,永远像30多年前那般青春帅气!